高校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高校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 《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传统高等教 育只注重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对于学生的能 力培养重视不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走向 社会往往还需要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用人单位 的要求。另外,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科研是根据 自身的能力和兴趣,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而很少考虑甚至完 全没有考虑市场的现实需求,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的教 育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期 间就进入生产实际,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实验、实践,培养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合作企业的生 产需求,确定科研课题,获得的科研成果为合作企业服务。
当前,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有国 家认定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在全国施行,一些产学研合 作经验推广起来也十分困难。因此,本文从中国实施产学研 合作教育的必要性着手,分析了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特 点及如何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各高等学校确立适合自己 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借鉴。
一 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作的必要性高等教育最初的职能就是教学,综合传授间接的理论知 识。然而,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日趋 激烈。这就把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己任的高 等教育事业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这种情况下,传统的 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的目的。社会的发 展呼唤高等教育加强与社会的结合,呼唤学校教育加强与劳 动教育的结合,而产学研合作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模式。
1.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使教学科研人员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最直接 地感受社会经济发展对科研的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实现科技 成果的产业化,从技术市场获取办学资源,充分发掘大学知 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潜力,用知识创新来充实教学和科研 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 径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科 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 需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涌现, 从而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 持。
二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及面临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各种教育理论影响下,中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不断涌现。其主要 形式是:
学校选择相关的企业,共同制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 目标、方式和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践, 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动 手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帮助企业做市场调查、产品推销 以及形象宣传等工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负责对学生 的实践进行指导和鉴定,同时可以发现优秀的学生,补充企 业员工。企业向教师开放自己的信息,以实际案例丰富教师 的教学内容。高校教师可以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根据合作企 业的生产需求,确定科研课题,获得的科研成果为合作企业 服务。
但是,由于企业的主体活动是生产经营,高校的主体活 动是培养人才,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目前高校缺乏激励教 师从事与企业联合进行科研的机制,一些高校在评价研究成 果时,看重的仍然是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发表刊物的等级、 论文的获奖情况等,较少关注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因此, 相当多的教师热衷从事理论课题研究,而很少考虑市场现实 的需求,对企业所需求的应用研究既不关心,又不专研。结 果是立项的课题不少,而真正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课题不 多,脱离了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为企业服务。
不少企业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善于把自己 的企业放到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大局中去作战略性的思考,追求“短、平、快”,“立竿见影”。因此 企业不愿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参与产学研合作,影响了教师 参与企业科研合作的积极性。合作教育往往容易处于学校 “一头热”的状态,企业由合作主体地位逐渐变为学校的学 生实习基地。因此使企业在合作中得利是这种合作体制稳定 长效的关键。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初期,会出现产学研合作 所带来的利润不足,使产学研合作难以进行下去。因此,高 校应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人才、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准备, 将产学研合作的投入纳入人才培养预算,特别是要提高教师 面向合作企业实际需要进行科研的水平和积极性,为企业技 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发服务,使企业从合作中受益。
以上产学研结合模式的优点在于易操作,机动灵活。然 而其弱点主要是缺乏战略层面的合作内容,产学研各方之间 没有较好地形成良性互动,产生协同倍增效应不大。
2007年6月10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 联合召开会议,正式提出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 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 术创新体系。在这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参与产学研 合作的企业是众多相关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产业群;
参与产 学研合作的高校是根据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以众多相关学 科所组成的学科群。
实践表明,仅靠个别的学科,或若干学科的简单组合, 难以解决当前产业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高校学科门类众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本来可以带来思维的碰撞和 启迪,十分有利于创新。但传统高等教育各学科虽处同一校 园,却难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各学科“各立门户”“单 打独斗”。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促进了产业群和学科群的 发展。学科群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知识要素向产业技术创 新的集聚,极大地提升了高校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这种 新模式的产学研结合,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企业在产学研 结合中占主体地位;
产学研结合中产业群与学科群良性互动、 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新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 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攻克复杂性难题的基本手段,是迅速提 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由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 成的强大科技合力能使众多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 企业的热情较高,能保证合作的长效性,其缺点是产业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协调难度较大,需由政府引导。
三 如何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的机制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进行产学研 合作应注意以下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高校,一方是人才的接受者, 另一方是人才的输出者,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是推动产学研合 作最主要的动力。对高校来说,首先应主动征求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重视客户对“产品”使用情况的反馈,培养出 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就会没有市场,进而失去自身生 存与发展的空间。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学校自 身的条件,深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尤 其是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 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 于员工的素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外的资金、技术不 断涌入中国,这就要求企业也应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主动参 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把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和素质新要求反映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去,这样企业就可以 源源不断地从高等教育中得到称心如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继而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合作双方要能够优势互补 3.利益的互惠性 产学研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由于 产学研双方处于不同的领域,存在着利益上的分歧。一方面, 由于高校改革力度不够、分配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的 现象,使得高校教师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主 动出击,寻求与企业合作的动力不足、活力不够、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虽然对高校的科研成果 有一定的需求,但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只顾眼前利益、不考 虑长远发展,只要企业的产品能维持,就不再投入人力、财 力引进新技术,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吃老本、拼设备,最大限度地使用人、财、物的潜力,这些都制约着 产学研合作的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 明确合作双方在整个合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协议的 形式确定下来,使产学研合作双方受益。
总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正在 蓬勃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 才,还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引向深 入。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 苏高教,2000(1):93~96 [2]杨友文、叶敏.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81~84 [3]张曾乾.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 究,2003(7):62~63 [4]韩树江.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研究[J].哈尔滨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