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三要义|心理健康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三要义

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三要义 在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选择心理活 动课教学内容”一直是困扰一线心理教师的一大难题。究其 原因,一是缘于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 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心理活动易受到周围环境、同伴关系、 特殊事件等的影响,使人难以把握,给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 困难;
二是缘于心理学科的复杂性: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 理活动的学科,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 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了许多经验性的结论,这些内容 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给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增加了难度;

三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 为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时常受到个人学科素养和喜好的影响,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出 现偏离或偏误。

一、适切性是基础 (一)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适切性的内涵 适切性是指心理活动课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心理发 展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

个体的心理状况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同学校和年段、 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既遵循一般规律,又存在些许不同。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加强 调研,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实际,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水平,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教学内 容。心理活动课的内容选择若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二)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适切性的实践 心理活动课的适切性需要从两个层面加以考量。一是必 须把握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关键点。例如同为高中生, 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各有侧重: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初 高中过渡的时期,其重要任务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变 化,并增强自我认识,初步规划高中三年学习生涯,心理活 动课教学内容应对此有所助益;
经历了高一时期的适应性调 整和学涯初步规划,高二年级学生进入平稳快速成长发展时 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人际关系和谐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还 要不断发现和完善自身能力素质,心理活动课教学内容应聚 焦于此;
高三年级学生面临高考及升学的挑战,如何将挑战 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是心理活动课应关注的问题。二是结合 本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同样是高一适应性辅导, 一部分学生在中考中胜出进入了群英荟萃的重点高中,面临 着更激烈的学业竞争,需要尽快告别曾经的辉煌,调整自己 再度出发;
另一部分学生由于中考失利,可能产生自我怀疑,甚至丧失信心,亟需重拾信心。换言之,即使同一主题,根 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能差异很大。

二、科学性是关键 (一)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科学性的内涵 科学性是指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原理、 定义和论证等内容及其叙述是否清楚、确切,符合客观实际。

心理活动课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 活动的学科,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心理 学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发展至今已产生了诸多理论流派和应 用技术,这些知识若得到正确的传播和使用,会对学生学习 生活的改善产生巨大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对心理现象其背后心理规律的理解和把握非常困难。这就要 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不断加深、加宽自身学科素养,对心 理科学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用丰富的学科 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实践经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 学活动。

(二)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科学性应得到充分重视 诚然,科学性是所有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在此特别强调是因为目前中小学心理活动课内容的科学性 令人担忧。例如:在情绪调适主题的心理活动课中,一些教 师以埃利斯的理情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课例 片段如下:
“从前有一位老奶奶,她的大儿子卖伞,小儿子卖布鞋。

老奶奶每逢晴天就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每逢雨天就 担心小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整天愁眉苦脸,日子过得很不 开心。有人知道了,就劝老奶奶换个角度看问题,晴天就想 小儿子的布鞋一定卖得很好,雨天就想大儿子的雨伞一定卖 得很好。老奶奶试着这样想,果然每天都乐滋滋的,日子过 得开心极了。”教师由此得出结论——“换个想法,快乐自 然来”,不是事件让你不快乐,而是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左 右着你的情绪,换个想法,好心情自然来。其实,这是对理 情行为疗法的错误理解和错误使用。理情行为疗法认为,真 正有问题的是导致这一想法的背后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往往 不进入人的意识层面,而是深藏在潜意识中自动运行,由于 这些观念常常过于绝对化、灾难化、僵硬而不符合实际,因 此使人们在面对某一诱发事件时产生了错误的想法并最终 导致了情绪冲突。例如上述故事中,使得老奶奶产生悲观想 法背后的观念可能是“做生意就是要每天都赚钱,否则就完 了(灾难化自动观念)”,或是“下雨天绝对没有人买布鞋, 晴天也绝对没有人买雨伞(绝对化自动观念)”,找出这些观念,并调整使之符合客观实际才是情绪调适的关键所在。

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内容错用、误用的情 况时有发生,这是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 的问题。

三、实用性是追求 (一)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实用性的内涵 实用性是指学生在心理上的收获能在其学习生活中使 用,进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实用性是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 育的价值追求所在,也是由心理活动课与这一阶段其他学科 课程的不同之处决定的。浙江省特级教师钟志农曾指出:“开 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根本取向,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 理学的原理,或者掌握几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要促 使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 思考学习,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推动自我的完美发展”。

换言之,对心理活动课有效性的评价关键在于能否对学生学 习效率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积极 的影响。心理活动课的内容选择应以提升实用性为导向,致 力于使改变发生。

(二)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实用性的实践在心理活动课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一些心理辅导和咨询 技术的恰当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行动力。例如,短期心 理治疗常用的“迈出一小步”策略在心理教学中就能带来不 错的效果。在改善亲子关系的心理课上,可以安排“迈出一 小步”计划,使学生将自己可以采取的一小步行动明确写下 来,并向小组同伴做出承诺,请大家共同监督。有的同学打 算“以后每到自己生日时,给父母写一张感恩卡,向他们表 示感谢!”有的同学承诺“每周六的傍晚陪父母散步40分 钟!”……这些具体而小的行动目标容易实现,又能够带动 学生行为的改变和持续发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结束语 心理活动课的三要义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适切性是从 心理活动课的教育对象出发,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 念,唯有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才能从根本上 推动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
科学性是学科专业性的根本所在, 将生活经验不加验证地带上三尺讲台,是不负责任的,万万 不可取;
实用性是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课前课后的改变是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体现。应该看到, 适切性和实用性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 科学素养,一方面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和分析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手段作为基础;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实用性的选择和组织 有赖于心理科学技术的恰当使用。

综上所述,心理活动课虽然强调活动性、体验性和学生 主体性,常常采用游戏、视频、音乐等丰富、轻松的素材来 组织教学活动,但其专业性不容忽视,否则误人子弟、贻害 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