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语文教 师要把创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开拓思路,勇于探索,使课堂教学 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场所。一、培养质疑能力,勇敢挑战权威 《人琴俱亡》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让学生从子猷独特的悼念 方式中体会兄弟情深,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但在第一节中,王子猷推断弟弟已死 的时候却“了不悲”“都不哭”。相关资料上解说的原因为:因为他知道自己病重, 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此答案,学生提出了 质疑。难道就因为他也不久于人世,就对弟弟的死无动于衷吗这似乎有点有悖常 理啊,怎么能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放手让他们挑战权威,寻 求最佳答案。有学生说:这正说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活着的时候一定经常联系, 如果弟弟还活着,一定会给哥哥消息的。还有学生说:在来到弟弟家之前,子猷 心里已是悲痛至极,只是强抑着悲痛。还有一种可能是他还没有接受弟弟已经离 开人世这个事实,非要亲眼看见弟弟的尸体才相信。当他见到弟弟的尸体,再弹 起弟弟的最爱的琴却“不调”时,他睹物思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恸绝 良久”。学生的回答别样精彩!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提倡,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质疑,使学生敢 问、会问、敢说、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造 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二、捕捉讨论契机,明辨是非曲直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散文佳作,质朴,细腻的语言道出了真挚的 父子深情。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预想感动的场面一定会溢满课堂,但事实并 非如此。在学生看来,拿行李,讲价钱,挑座位,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都是 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在惨淡的家境中,人到中年又赋闲在家 的父亲艰难地支撑起整个家庭是多么不易,没有感受到对儿子的这份看似简单而 又浓缩深层爱意的举动是多么让人感动。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同学们去挖掘温暖的 画面,发现温暖的情感,体会温暖的感动呢我思前想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 文中所描写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日常小事,但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却不能忘怀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吗你的态度又是如何呢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家庭背景来分析这份父爱的“可 贵”;有的学生在回忆自己的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画面,思考着父母的爱到底是 怎么的。看着学生或兴奋交流,或蹙眉沉思,或激烈争辩,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 了,学生在争辩交流中,对文中的父爱,对自己生活中涌流着的“亲情”有了深切 的感受和认识。
事实证明,讨论教学能够让学生成为辩论的高手,在争论中明辨是非。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讨论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意识将被不断巩固和增强,创造能力将不断提高。
三、融入文本角色,体味创造乐趣 《变色龙》一文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剧。这时候学生 无论是扮演角色,还是充当观众,个个都兴奋不已。尤其是扮演剧中角色的学生, 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之中。整场演出,同学们配合极为默契:动作衔接连贯 到位,主角配角身份分明,台词娴熟生动符合角色特征,肢体语言夸张大方富于 表演性。同学们通过细腻生动地表演再现了剧中人物形象,将《变色龙》这一世 界短篇名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观众随着警官奥楚蔑洛夫每一次态度的 改变,发出阵阵笑声。接着,我要求学生描绘课本剧。许多学生受表演的启发, 饶有兴趣地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许多学生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把特定情境 下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作了细致描写和合理的创造。
通过这些活动,巧妙地激发学生做与说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用他们的创造情感感染其他学生,使大家都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四、激发学生内驱,鼓励参与教学 在赏析《关雎》这首诗时,我抓住了诗歌中的几个关键句,精心编织 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来理解表现手法“赋”:先是看上了,“君子好逑”;看上了就 追,“寤寐求之”;没有追到睡不着,“辗转反侧”;经过努力追上了,开始谈恋爱了, “琴瑟友之”;最终把他娶回家了,“钟鼓乐之”。这样讲解之后,诗歌的叙事思路就 变得比较清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指出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里叫做“赋”。
有同学对我编织的故事进行了大胆的质疑。他们认为,《关雎》中并没有明确地 讲君子顺利地把淑女娶回家了。或许那个淑女压根就看不上这个小伙子,那个小 伙子睡不着,想啊,想啊,最后幻想和这个姑娘好上了,把她娶回家了。我及时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开发自己的思维。并指出 他们的做法比记住老师的一个答案更有益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参与 的空间,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这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是师生的创造天地,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创见,调动学生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
作者:阮晓兵 来源:新课程·中旬 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