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联系对比刍议启发式教学的三条路径:启发式教学

换位联系对比刍议启发式教学的三条路径

换位联系对比刍议启发式教学的三条路径 丁正后(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225300) 摘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时进 行恰当的启发与诱导,使其能自主地从已有知识、材料中概 括出应有的原则、规则或道理,从而提升认知。具体路径有:
换位体验,启而易发;
联系认知,启而有发;
对比研读,启 而能发。

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学 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达到“愤”“悱”的程度时,教师 才能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否则将不予启发。这种启发 式教育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 地在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时进行恰当的启发,使其能自 主地从已有知识、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则、规则或道理, 从而提升认知。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为例,从 阅读教学的本质入手,探讨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三条路径。

一、换位体验,启而易发 【片段1】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中,领悟感叹号 蕴含的情感 师读故事,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还不够,还 要弄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大家默读课文第 3自然段,找到天鹅破冰故事发生的起因。

(学生默读。) 师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生故事的起因是有一年初春,寒潮突然降临,刚刚解冻 的湖面又上冻了。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

师你说得很准确。老师用8个字进行了概括,请看大屏 幕。

(多媒体出示:冰封湖面,无食可吃。) 师在这种情形下,一大群天鹅居然从远处飞来了,听, 贝加尔湖的上空传来了它们清脆的啼叫声。

(多媒体出示:“克噜——克哩!”) 师谁来模仿一下它们的叫声。

(学生读,但没读出声音的延长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 感。) 师读得很准,但还没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注意到了 没有,这里有两个标点。破折号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我觉得是告诉我们读的时候声音要拖长。

师你的体会很到位!它是在告诉我们,读的时候声音要 延长一点。你试一下。

(学生读“克噜——”) 师读得不错!这后面还有一个感叹号。为什么要用感叹 号而不用句号呢? (学生沉默。) 师请大家注意,寒潮是突然降临的,谁也没想到。所以, 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这里的“只好”是想表达天鹅 怎样的心理呢?(大部分沉默,只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小天鹅,寒潮突然降临,没有 东西吃,你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害怕! 师那就读出你害怕的语气。

(学生读。)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噜”声音的延长,“哩” 字的短促,让我们听出了这只天鹅的害怕。那你觉得这些天 鹅除了害怕,还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惊讶! 师请读出你的惊讶。

(学生读。) 生这时的天鹅还会紧张! 生还会着急! 生也会担心! 生感到扫兴! 师大家的体会很丰富。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地读一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天鹅们的内心情感。

(学生齐读。) 上述教学片段中,引导学生思考感叹号所蕴含的天鹅们 的情感是一个创新设计,也是一个较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一 方面,它会提醒学生阅读文本时不但要关注具体的文字,还 要留意标点符号这个重要的信息载体;
另一方面,理解了这个问题,对于感悟老天鹅“智慧”的品质特点也很有帮助。

认真品读课文就会发现,老天鹅面临寒潮突降的情况是知道 可以通过破冰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而对于阅历尚浅的年轻天 鹅来说,它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学习下文时就容易给老天鹅贴上“舍己 为人”的标签,而这样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当教师 对故事的起因进行强调后学生依然没能找到答案时,启发学 生化身为天鹅进行换位体验,就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 门。可见,当学生引而不发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是 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二、联系认知,启而有发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易于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但有时一味地停留于文本情境, 拘泥于课文字句,是很难让分析更深入、理解更深刻的。对 此,教师如果能顺势引导学生联系已有认知,激活知识贮备, 延伸生活经验,并努力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往往会 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片段2】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品读老 人的一句话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 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你感觉老人说话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轻松淡定,自在悠闲。师对,那就要读出轻松与悠闲!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读。) 师有人读出疑问了吗? 生明明工作挺累的,可老人为啥说不累? 师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那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 累?我们一起来分析。老人劳动的时间—— 生从早到晚,很长。

师老人劳动的任务—— 生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 级。

师老人劳动的场所—— 生又高又险。

师你们说他累还是不累? 生(齐说)累! 师那老人为啥说不累?还连说两个“不累”! (学生沉默。) 师(等待了一会儿)那你们觉得老人热爱这份工作吗? 生(齐说)热爱! 师他是一般的热爱吗? 生非常热爱! 师如果你热爱一件事情,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 生很投入,不知道累,甚至废寝忘食。

生我明白了,因为老人非常热爱扫路的工作,所以不觉得累。

生老师,我还想起了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乐此不疲! 师对,乐此不疲!这两个“不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 生热爱工作的扫路人! 师是呀!老人因为特别热爱,所以不觉得累;
老人因为 非常喜欢,所以不觉得苦,才会说得轻松淡定,自在悠闲。

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 生豁达开朗。

生心胸开阔。

从身体层面来说,天游峰扫路人的工作是非常累的。可 文中的老人却连说两个“不累”。他的“不累”是发自内心 的,是精神上的不累。当学生读过几遍老人的语言后也无法 找到正确的答案时,教师引导他们跳出文本情境,联系已有 认知,从切身经历和感受寻找答案。受到启发后再思考时, 学生的多元思维就被激发了,他们根据各自的认知得出了不 同的感受,甚至得出了“乐此不疲”这样的真切体验,找到 了老人“不累”背后的真正原因。

三、对比研读,启而能发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 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 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如旅行,永远富于变化。当有内涵的问题出现时,有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 境换位思考,回归生活之境联系已有认知也未必能激活思维。

此时,可以引入相同或类似案例,引导学生前后勾连,对比 研读,教师再适时循循善诱,学生就容易在比较中产生思维 的活力,在区别中提升感悟力。

【片段3】二年级上册《水乡歌》中,理解关键句 师“千条船,万条驳”,还可以怎么说? 生千万只船,千万只驳。

师这是说—— 生船多。

师“白帆片片像云朵”也是说—— 生船多。

师“飘满”还是说—— 生船多。

师我不明白,“白帆片片像云朵”怎么能是说“船多”? 生“白帆”是指“船”,“片片”是一片又一片,是说 “船多”,像白云那么多,那么美。

师看来还是你们理解得好。下面请看看第三节诗,有不 懂的可以质疑。

(学生自读。) 师谁有疑问? (学生沉默。) 师同学们没有疑问,老师可有疑问了。“千首曲,万首歌”这是说—— 生歌多! 师“装满一箩又一箩”这是说—— 生歌多! 生(没举手就站起来了)老师,歌声怎么能用箩筐装? 师你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是呀,歌声能用箩筐装 吗? (学生沉默,显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 师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

(依然沉默。) 师(多媒体出示另一组诗歌《丰收歌》)谁来读一读? 生我唱丰收歌挨歌,我筛丰收箩挨箩。歌声落进筛子里, 上等粮食献祖国。

师这首《丰收歌》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选上等粮食献给祖国! 生一箩又一箩筛粮食! 生歌曲一曲接一曲! 生边筛粮食边唱歌。

师我支持最后发言这个同学,这是“边筛粮食边唱歌” 的场面呀!那么“装满一箩又一箩”是—— 生边筛粮食边唱歌!生粮食一箩又一箩,歌声一曲接一曲,随着粮食进到了 箩筐里。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启发和点 拨。可以看出,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脱口就能问出“歌 声怎么能用箩筐装?”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提出这样 的问题,说明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而且对文本也有了一 定的思考。回头再看“‘白帆片片像云朵’怎么能是说‘船 多’?”“歌声怎么能用箩筐装?”这类问题,都是读懂《水 乡歌》的抓手。解决了这类问题,也就等于读懂了诗意。创 造“愤”“悱”的氛围,让学生在持续的思维训练中深入文 本,对于理解诗歌内在的意蕴大有帮助。因此,教师顺势引 入“同类案例”,牵着学生在对比研读中明白了“边筛粮食 边唱歌”的内涵,进而明白了“歌声落进筛子里”和“装满 一箩又一箩”的意境,即“边筛粮食边唱歌”——“粮食多” “歌多”。可见,及时呈现相似案例,让学生由此想到彼, 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启而能发,便 可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在学生“愤”处“启”、“悱”处“发”的方法还有很 多,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师生间如果能在互 相启发中呈现出良性的应对关系,高效课堂自然会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