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疗环境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新医疗环境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爆发性趋势,微信、微博等成 为大众交流的主载体,并改变了医疗的大环境。医疗技术服务过程呈现被置于“放 大镜”下观察,医疗过程的差错或失误经过信息传播后,可引发巨大的社会影响 事件。这导致医疗卫生机构对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适应新医疗环境的能力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新医疗环境下医学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做好自身的工作定位,认 清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现状和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状况,摆正自身就 业的位置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面临“上不去”和“下不来”的双重困境。一方 面医学专科毕业生热衷于面向省级及地市?医院就业,而省级及地市级医院倾向 于录用更高学历的毕业生;
另一方面县级及以下乡镇医疗机构需要大量的高素质 医疗技术人才,而医学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愿不足[1]。加强对医学生新 医疗环境下扎实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对医学生新医疗环境下信息交流能力与沟 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成为各医学院校尤其是 高职高专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职业教育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就业竞争力培养成为能力培 养的重中之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前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 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对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多轮 次修改,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整合教学内容[2]。以院校合作为平台,合作制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 生的能力培养更加贴近医院病人,培养实用性为主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充分 利用合作医院的教育资源,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时间,通过入校后第一年的专业 基础学习中增加临床病例教学,第二学年专业课的教学与医院相结合,直接面对 服务对象,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岗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 学生在医院真实情境中受到严格而规范的训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临床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 实习同就业有机结合,节约了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时间和经费,少花精力,而且效果更好、更经济、更科学,更能让用人单位真正挑选到思想品德好、 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在高校的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了新的模式。同时, 实习同就业有机结合,目前,许多地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业已推 出了实习与就业同场大学生供需洽谈会,建立了毕业生实习推荐服务制度。改变 了过去单一的为实习而实习的观念,将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人单位通 过实习更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人品和工作能力,帮助用人单位能真正挑选到优秀 的毕业生,同时也让毕业生提前了解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了解了社会,这将 更有利于毕业生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尽快适应职业、适应社会。
三、依托临床实习提升自身的技能 医学各学科是一门以解剖知识为基础、学习正常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生 理功能、并对疾病的临床过程、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互相印证、补充及综合 评价的临床学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 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努力实践方能将知识有效的 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为临床诊疗提供高效和有价值的作用[3]。为此,学校应 加强临床实习管理,端正医学习生应有的实习态度,激发其对医学各学科实习的 兴趣。在临床带教中要培养实习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阔分析病例和阅片的思路,辩证地分析问题,学会既要全盘考虑问题又要兼顾 特殊情况,要在同病异影中找出规律,发现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构建多元一体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互动 主体的多重性、互动过程的持续性、互动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互动空间的拓展性,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构建全程性就业指导体系 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一年级着重引导学生规划大学生 活确立职业理想。二年级着重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和优势,合理规划自己的职 业发展方向,三年级学生着重职业定位的正确引导,加强学生求职技巧的培养指 导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加强就业指导如通过 互联网、人才流动市场、新闻媒体等进行大力宣传,获取各种就业信息,同时动 员毕业生主动到有关医院或单位联系,以最大的努力来解决就业问题。面对严峻 的就业形势,学校要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增强职业意识,毕业生要转变观念, 适应市场,先就业后择业,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学校应与用人单 位建立信息通道,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以就业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社 会需求为向导,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和创新能力,加强通识教育,改革学习制度,调整专业设置,建设校园文化,使 学生提前感受择业、就业过程,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争取较好就业。本文来 自《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