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先进性_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

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

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 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 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和先进性建设,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创 先争优活动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时代诉求,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创新,开 展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优化组织架构,建设服务 型党支部;
加强制度创新,建设和谐型党支部。

摘 要:
创先争优;
高校学生党支部;
先进性 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 产党员为主要内容,既是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纵 深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延 伸和深化,是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加强基层组 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组织系 统中的基层组织单元,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肩 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推 动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 否后继有人的战略问题,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而且是要造就一批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接班人。我国高校都把学生党支部建设纳入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的战略任务,在配置培养学生党支部的干部队伍、 严抓学生党员的质量、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方面,普遍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高校体制改革等一系 列社会情况的变化,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 (二)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政治素质是否合格是衡量一个党员的首要标准,高等 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明确指出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放在教育学生的首位。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 然出现一些新旧交替、新旧长消的复杂情况。面对新世纪复 杂微妙的国际环境,有些学生党员的信仰产生动摇,价值观 不明确,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瞬息万变的国际事务不能正确对 待。尽管学生党员主流是好的,但这种现象不能忽视。究其 根源,这是平时不注重自身政治学习和理论修养的缘故。大 量事实说明,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学习和理论素养是 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三)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亟需完善 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我国教育体制的 改革,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较多忙于学生的奖、勤、助、贷等 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不能抓住社会焦点和时事热点及时开展 党员的思想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党支部先进 性建设。此外,由于负责指导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干部大多是年轻同志,党务工作经验不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能 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对学生党员干部也缺乏系统化、科 学化的教育培训。因此,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亟待优化结构、 加强培训和学习,以适应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形势的需要。

二、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战略意 义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 要内容 各级党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部署,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活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内容,有关指示精神对于 加强高校创先争优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建工作是 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线,已有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内学习教育、接受群众批评监督、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等都是党的先进性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新世纪新阶段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无疑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创新发展,有利 于展示党的执政形象和党员先进性,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党群 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校党建工作应该根据党中央的 统一要求和指导原则,从国情、党情、校情的实际出发,开 展富有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基 本途径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和力量的源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 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当前开展的创新争优活 动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创新举措,开展创 先争优活动的实质就是要让党的基层组织创先进、党员干部 争优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因而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 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发挥战斗 堡垒作用的组织基础。在新形势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只有抓住创先争优这一活动载体,党的先进 性建设才有基础,同时也才能够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为党的 先进性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有 效方法 组织生活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 党性修养,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要求:“创新学生党支 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 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的 先进性应体现在思路的开阔性、内容的丰富性、参与的广泛 性、过程的互动性、效果的满意性等方面。但由于当前组织 生活形式单一,多样性不够,有效性不足;
组织生活内容贫 乏,针对性不强,自觉性不够。导致现在的组织生活往往所 起的学习提高作用不大,无法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党支部 未能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 辐射效果并没有明显体现。针这种现状,以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和 先锋模范作用变得有法可循。

三、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选 择 (一)开展理论学习,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高校学生党员比一般学生更要注重学习党的科学理论, 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加强对学生 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

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育人载体,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利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宣传舆 论环境。学生党支部紧跟形势发展,组织学习中共十七大以 来的各重大会议精神,使共产党员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时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还可以组织学生党员集 体观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系列优秀影片或时政评论片 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学生党员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及比 赛等一系列形式,提高学生党员核心竞争力,明确学习的目 标方向等。高校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要以建设服务型党 支部为目标,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提高党支部整体发展 水平。

(二)优化组织架构,建设服务型党支部 创先争优活动就是一种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 共产党员的教育活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就要拓宽 工作途径,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在理论教育手段电子化、监督机制公开化、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等方面着力研究和提高, 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平台。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要求坚持将发展党员工作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相给合,与教师 队伍建设相结合,认真做好在优秀大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 发展党员的工作,注意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优秀人才 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同时,要切实 加强对青年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着力提高青年 党员的思想理论素养,促使他们增强党的观念和党员模范意 识。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按照 “双联双管”要求,理顺党员管理关系,增强党员队伍生机 活力。高校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要以建设服务型党支部 为目标,学生党员要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具体过程中体现自身 先进性。

(三)加强制度创新,建设和谐型党支部 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建的各项制度,使之更加制 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生 动体现。制度建设是基础,是党建工作的关键,在党自身建 设中起着根本性、长期性的作用。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完善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并形成良性运行机制。高校基层 党组织要完善学生、团员代表大会制度,抓好党务公开、团 务公开等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 理、民主监督,保障和维护师生民主权利;
不断拓展党务公 开形式,严格规范党务公开程序,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建立健全高校民意反映制 度和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对于构建党内和谐关系、 师生和谐关系,促进高校稳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高校学生 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要建设和谐型党支部为目标,注意广泛 听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新意见。

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党建理 论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目前,正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现 实现状,总结创新争优活动的经验,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先 进性建设的路子,进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 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内容。要 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 织建设,提高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中 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创新创先争优活 动,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建 设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少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读本[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10. [2]袁正希,杨直凡,杨恩华. 高校学生党支部先进性 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9,(5):3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2).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 建设的意见[Z].教党[2007]11 号. [5]周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0(6):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