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转型期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期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快速发展,其知 识和技术型产业明显增多,社会的供需关系发生极大变化。我国高等本科教育应培养多层次、多级别的应用型人才来满 足社会的需要,转型期普通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 转型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与行业 需求相对接,请企业或行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 技术型人才为宗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1]。
1目前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1.2课程教学体系陈旧 课程教学体系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心设置与企业接轨的课程群模块, 但目前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方法等方面都存 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现今许多专业依然采用学科 课程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获得连贯的知识,有助于 教师组织教学,但是学科课程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 完整性、严密性、逻辑性,而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容易使理 论和实际脱节,造成学生认知片面,不利于学生应用性能力 的培养。其开设的公共课平台比例偏大、专业基础课及专业 课所占比例较小,教材选用倾向于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其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用人的 需求。
2)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教学在方式和方法中存在“六 多、六少”问题:在讲授方式上注入式较多,启发式、参与 式较少;
在讲授过程中结论型较多,问题型较少;
在讲授内 容上封闭式较多,发散式较少;
在教学要求上,共性标准较 多,个性发挥较少;
在知识结构上,书本知识较多,实践知 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
在考试标准上,重分数较多, 重能力较少。目前,课堂上还多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缺少 运用研讨式、项目式、现场式、案例式和小组讨论式的教学 形式;
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方法还需改进。
1.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环节方面,安排理论教学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 环节相对薄弱,许多年前就提出了人才素质教育,但一直没 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还是以理论教学、知识传授为主,实践 教学、人才能力培养为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而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匮乏,导致在整个实践 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讲授、轻视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实训 室以课程划分,功能单一,设备利用效率不高,实训基地及 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当前实践教学条件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 需要。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 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实验、实训缺乏系统性、验证性, 演示性内容较多,设计性、创新性内容较少[3]。2转型期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目前许多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更加注 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培养个性鲜明、全面发 展,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 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院经过多次教育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有所提升,通过加强与企 业进行深度合作完成无缝对接,充分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优化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学 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助于就业、创业及考研[4]。
2.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电气信息学院人才培养 模式 以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活动特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 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行业 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高校企业合作为基 石探索学院、企业(合作)、社会(就业)的“三元”运行 机制,实行“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 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的合作模式,构建“平 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三元四共五平台”工学 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在行业技术发展动态、行业 用人需求状况、行业用人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构 建以能力模块划分的单元化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突出能力导向,明确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 业课的设置逻辑转向按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设置专业核心 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同时设置一定的通识课程;
由传 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转向行业企业要求的技术体系;
由知识传 授为主转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原有 课程体系做了较大调整,减少课程的总门数,适当增加专业 核心课程及课内实习实训的课程时数,增加职业资格培训认 证数量,增加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特点设置 单项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几个层次。在教材选用方面 选用先进教材、企业教材、自编教材,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需要;
与企业实行“3+1”合作模式,既前3年学生在校进 行公共课、基础课学习,第三年在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定岗 实习并就业,实现了与就业单位的无缝衔接,增强了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职业化能力,体现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 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2.3突出产学研特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开发产品及创业, 我院与地方相关IT、电气类产业校企合作发挥各方优势、互 补有无、研究横向课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面向全院学生 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企科研工作,我院学生在 实验室完成的部分作品有: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智能 家居、智能监控系统、物联网试验箱、基于物联网的路灯节 能灯,智能小车及各种游戏、动画、数字媒体和各种实用软件。物联网综合实验箱经过2年的研发,到目前为止物联网 综合实验箱开发已经完成,并生产26台应用于我院实验室教 学,其成本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并培养 了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智能监控系统已被我校全面 用于安保工作。基于物联网的路灯节能灯已打入市场进入销 售阶段。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 力的提高。
2.4加强“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以及“班导师”的建设 建立“内培外聘,双向交流”机制,积极培养现有专任 教师使其成为双能型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过 硬的实践能力、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队伍,为此我院制定了“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的暂行办 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 资格证书,与相关企业合作,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有计划安排教师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训工作,积极承担应用技 术性课题,鼓励教师参加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受聘的“双 能型”教师,学院在教学考核评优、职称晋升、国内外进修 培训、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师 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院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对学生进 行养成教育:从感恩心、责任心、团队精神、诚信、知荣辱 等方面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工作,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感恩心和责任心;
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给同学们量身打造与每学期所学课程相对应的递进式的 第二课堂实践创新环节。
2.5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保障, 实践教学基本要求要明确,实践教学计划安排要有序,实践 教学指导方案要详实;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理实一体 化授课方式,直接拿到实验室上,以实例引导法、项目驱动 法和工程案例法授课,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 加强与校企合作的融合力度,主干专业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或 专家讲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 真实的开发项目、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含有 实验学时的理论课程要缩小理论学时数,加大实验学时数, 每一门实验课程需包含1~3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根据各 专业的“项目+班导师+学生团队”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 以“大学生科技月”“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 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电脑鼠大赛” “智能汽车大赛”“物联网嵌入式大赛”等为载体,选拔优 秀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拓展能力。
3构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监控评价体系 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评价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 组成部分,构建以学院为主体的过程管理评价,从培养目标 的实现、课程模块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 行过程管理控制;
以企业为辅的岗位素质能力评价,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岗 位素质能力评价;
以学生为个体的自我评价,从专业核心能 力、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 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方面开展自我评价。以 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院、企业、学生全体参与为根本, 全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技术型人才的 能力。
4结论 通过我院“三元、四共、五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 强校企深度合作、很好地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提 高“双能教师”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荣.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如何走向制度化——基于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 究,2015(3):1-9. [2] 鲁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 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8-53. [3] 陈裕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分析及革新——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5, 20(2):5-10. [4] 李莉,桂芳,徐彬.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下民办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时代教 育,2015(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