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_写古镇的优美散文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一:绽放魅力的古镇 上里古镇算不上中国最完美的古镇,但她的魅力却总让人探究且陶醉。

在没了解古镇之前,纯粹是冲着古镇原来是川藏茶马古道、南丝绸之 路的驿站。无独与偶,在盛夏的一个晴日,我终于来到了这座千年古镇,展现在 我眼前的是车水马龙、人头躜动,云商遍布的繁荣景象。古朴的建筑展现了古代 人的智理和聪慧。

在查阅有关上里古镇的资料后,更深刻的被她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上 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是中国最古老的南方 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条小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为“财源”汇聚的宝 地,古镇最初名曰“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 外界的关卡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商人们从四川雅安过上里,经云 南的邵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 印度和中东,是先人们开辟的一条最早的国际通道。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 族中主要以本地土着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到了明末清初,古镇的人们 安居在这里,人口不断增多,经济日益繁荣,便以居住在此的杨、韩、陈、许、 张五大姓氏而更名为“五家口”。

解放战争时期,1935年红四军长征途径上里,并在此驻扎了半年之久, 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搏斗。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镇划为上里。上里古镇从 此定格。

回望历史,上里留给人类许多浮想,让人感概世故,更多的是对我们 祖先的胆略和智慧的折服。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总会让人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古镇更让人敬慕的是她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古镇依山旁水, 东、北、西三面为丘陵环抱,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最高山黑岩 坪海拔1725米,最低处海拔905米,山上林木植被茂密。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这是古人对上里古镇的总体描绘。

古镇的建筑格局以明清时代的风格,体现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所有房屋为木质结构,建筑群体高低错落有致。街道为石板铺设,两边均为商铺, 由此可以想像古镇当年的繁荣景象。居民的大院都是以“井”字形天井建筑,整个 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镂空细刻,曲尽其妙。

桥,永远是上里古镇的主旋律。古时的上里因为夹在两条河之间,因 此桥是必不可少的“路”。古镇共有10多座石桥,一般以漫水桥为过河通道,可一 旦涨大水,河水漫过桥面仍无法通行,于是就有了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石拱 桥,展示了祖先的伟大智慧。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单孔石拱桥,长15m,宽 5m,高12m,跨度19m,桥面用石板铺成。史料记载:二仙桥最开始建于清乾隆 初,前两次刚建起就被洪水冲毁,于是,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次修 建。传说这次修建的时候得到高人指点,说是河里居住的龙族肆意游走而造成洪 灾,导致桥梁被冲毁,所以在这次修建的时候就在桥身两侧刻上龙头、龙尾,取 “镇龙”之意,昭示将龙压于桥墩之下,避免洪水泛滥发生洪灾。相传在桥竣工之 日,附近州县名仕前来祝贺,宴毕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之时,却有两个乞 丐坐在桥头拦住了踩桥人,众人要求乞丐让开,可乞丐就是不让,在推拉中乞丐 跌入水中,瞬间水里就显出两个大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人并非乞丐,而是两 位神仙,于是此桥定名为“二仙桥”。说来神奇,二仙桥第三次建起后历经一个半 世纪,再也没有发生洪水毁桥的灾害。

高桥建于清乾隆14年(公元1749年),桥两端为上里古镇当年的米市, 系古镇陈家人为方便卖米而建。高桥为三卷石拱桥,桥下东、西两端各设有人行 通道,桥上、桥下都可以通行,于是被称为清代的“立交桥”。

无论是二仙桥,还是高桥,都是上里古镇先人们智慧的象征。历经千 年的石拱桥见证着古镇的繁荣,致使我们闲散在桥面感受这遗留下来的奇观感概 万千。凝望着桥与周边的山峦、田野、古建筑群遥相辉映,桥上物影倒影在水中, 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让你无端地站在无我的高度审视古镇的建筑文化。

在上里古镇,最令人向往的怕要算是古镇的塔和牌坊了。文峰塔、舍 利塔;双节孝牌坊,九世石牌坊;韩家大院和白马泉。让游人永远望物兴叹。这些 保存完好的古迹彰显的不仅仅是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记载古镇上千年的人 文和谐的佐证。

舍利塔是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以供奉恩人舍利子的宝塔。

九世石牌坊记载清朝陈氏家庭九代周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历史。

被誉为汉族第一大家庭,两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谱石坊,以昭示社会和谐。

建于清道光十九年的双节孝牌坊,记载了清朝上里古镇的韩代家族两 位女性忠孝守节的故事:韩氏家族中姑、媳两人,在丈夫战死沙场后,家里的长 辈们劝其改嫁,而这姑、媳两位女性始终从善封建社会女性“从一而终”示训,坚 守在韩家孝敬长者,抚养后辈直到逝去,于是感动了朝廷,皇上下“圣旨”赐韩家 修造“双节孝”石牌坊,牌坊选址于昔日的茶马古道旁,以告诫世人这才是人间楷 模。

双节孝牌坊现今已成了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牌坊结构为四柱三 间十二翼出檐多脊。石碑坊上图饰花纹、匾额对联,古朴自然,雕工精细,造型 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杨威于石坊之上,一幅幅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 之间,气势恢宏,堪称建筑精品。

关于白马泉的传说,凡是到过上里镇观光过此景的人们不能不为此折 服。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位于龙头山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道旁边,与天 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雕刻的观音、唐代凿挖的古井保存完好,寺内还 有明代的钟亭、照壁、雕刻兽。石刻香炉等。该泉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 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都能听到马蹄的声音而得名,宋乾道元年诏封此泉为“渊 泽候”。

白马泉终年不枯不竭,泉池内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 出。因此到了清朝又称“喷珠泉”,至今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皓题写的“喷 珠泉”石碑。

传说白马泉原来只是一滩水,唐僧西天取经时路过白马泉,唐僧进庙 膜拜,白龙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饮此泉水,此泉与东海相连,白龙马见到龙王 朝拜,于是此泉便朝涨夕落。唐僧一行离开后,当地僧人见状感到很神奇,于是 建庙将此泉围住,并改名为“白马泉”,现白马寺的香炉上,以唐僧取经为内容的 浮雕保存完好。

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川西南连续三年大旱,附近州县的官 民到白马寺求雨,恰巧泉池涨潮,随之风云交加,天降甘露,拯救了一方百姓。于是州县官员上奏朝廷,遂封此泉为“渊泽候”。传说此次白马泉涨潮是观音菩萨 正好路过此地,见百姓遭受大旱在此求雨,于是大发慈悲,倾倒净瓶之水降甘露 三日,其中一滴水落到了白马泉,致使白马泉涨潮。后人得知是菩萨显圣,为感 谢观音菩萨,上里人们集资于唐代永乐年间依托此泉靠山修造了观音殿,并在山 岩上雕刻观音像供奉,将此泉更名为“观音泉”以示纪念。至今保存完好的白马寺, 是中国佛教中大殿内有泉水的唯一建筑。

上里古镇的繁荣,从屹立于古镇边缘的水磨昉足以佐证。这座建于明 代的水磨昉至今保存完好,它是古镇人民丰衣足食的象征。水磨磨出的不单单是 人们的吃食,更像是在打磨岁月,一段记载古镇历史的岁月! 在上里古镇游玩,你会被当地的民风民俗感染。热情好客的上里人, 总是希望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上里的牛肉豆鼓、麻辣豆鼓、五香豆鼓、水晶鱼 豆鼓、牛肉酱、野生菌、豆腐乳、上里柴火烤鸭等等本地土特产让你目不暇接, 品尝这些吃食会让你感觉到生活的味道和甜蜜。

各种佛珠,金丝楠木质雕刻的工艺品更是让游客倾情。古镇也是金丝 楠木产区。在一份资料上我了解到:金丝楠即楠木中有金丝,其木千年不腐,光 下金光灿灿。自秦朝开始为皇家御用木材,号称“国木”,金丝楠木质湿润,冬不 凉、夏不热,有“软木之王”的称号。长期佩戴金丝楠饰物有舒筋活络、静心养神 之功效,长居楠香之屋,可以延年益寿。

无怪乎上里古镇几千年屹立于南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永不枯竭,上里 古镇注定就是一个关隘,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近代的解放战争时期 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汇合在此驻扎屯军,从而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上里古镇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后,上里古镇以崭新的姿态汲纳中外游客,古镇的旅游资 源得以开发,但古镇的原迹原味依然保持良好,因为这是上里先人们遗留下来的 宝贵财富。正是这份古朴才让上里古镇更具魅力,带给游客更多的思考和愉悦;
正是这份古朴,才致使上里古镇犹如一朵奇葩,在世人的欣赏中绽放……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二:古镇情怀记多少 自从十几年前去过了苏州,游过了园林,徜徉过山塘,集会于神仙街, 就深深的迷恋了江南古镇,恋小桥流水,恋老树昏鸦,恋那种亦古亦今的迷失。于是,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镇街间。从招嫁楼,到七宝,到南翔,到 泗泾,到枫泾,金泽、练塘,朱家角,到千灯,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 惠山。穿行于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镇,常常忘记今夕何夕,久了,总觉 得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 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

喜欢古镇,是为了体味那种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旧的 房屋里陈列着冰箱,液晶电视,空调,桌上有电脑,电饭煲等电器设备,窗前摆 放着舒蕾,飘柔,门外有电信的宽带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融合。

仔细想想,我想体味古镇那种昔日的繁华,所以我喜欢热闹的古镇,人来人往, 商业发达,而这些势必融合了现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华中迷失了什么;而 那些安静的古镇,或依然有人生活着,或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却也让我于 安静中有了丝丝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艺术家,安静给不了我灵感。于是,我觉 得自己是在叶公好龙。

记得在惠山古镇,深宅大院,岁月沧桑,唯有墙上的字牌注解,让游 客了解,仅是如是说,独坐在静谧的大院中,倚栏,仰视高檐残塬,心静如水, 倏忽间依稀看到有古时装扮的人从昏暗的深堂里踱出,近了、近了,仿佛要握手、 却似灵魂被惊醒、似南柯一梦,后背有凉意,头顶却是暖暖的阳光,其实,谁都 回不去谁的世界!现在,不敢独自走进旧时的院落,不敢触碰那墙,那门,不敢 踏上咯吱咯吱的木梯,只为不想惊扰这些古老的岁月的魂。彼时的古镇彼时的情 怀,已是流年似水,今时的古镇今时的人们,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 一种美好的奢侈的愿望! 国庆长假,女儿说,她想要去看看古镇,因为她也喜欢那种旧宅子的 感觉。我挺感动,说明女儿长大了,可以看懂江南,或者想要看懂江南。于我而 言,江南不是简单的一水一桥,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进了浓浓的千古文 人情怀的粥,粥里有甜美,更多的是沉淀!带着女儿,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 穿过幽深斑驳的长廊,走进旧宅深院,透过天井望向那片天,用心体味那种“旧 时王谢堂前燕”的浮华,留在心底的,或许有很多细腻的,无以言表的情愫。

不过,真的很美! 于是,总是情难自禁,在阴雨霏霏时,在春暖花开时,一定要去古镇走一走,静静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要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 的拱桥上走过,在扶风垂柳边驻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

情怀,就这样,一次次的,沉淀!长亭外,古道边!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三:古镇,故事,故乡 随着闯门巷的硬化,小镇仅存的石板路也成为历史了。小镇其实也不 小,当然是和同级别(乡镇)相比,它在全国还是排得上前三名的,说它大也不大, 镇中心也只有五平方公里。但她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建制镇今年刚好百年。

镇政府驻地青树坪,自古为驿站要塞,距县城永丰镇19公里,早在清 咸丰年间,这里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1912年建镇,历史悠久,后虽 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变更,但青树坪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历史名镇” 之称。

天天相处在一起,很难发觉彼此的变化。就像别人家的小孩,几年不 见就发现长高了许多,就惊叹岁月的神奇。故此,长年生活在小镇的人,总是说 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而对于一个过客来说,小镇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出生于 小镇,成长于小镇,五十年的时光(除去69—75年下放农村),都是在小镇渡过的。

所以说,小镇的变化到底怎样 小镇最先是一条东西走向、铺满着青石板的街道,弯曲有度,全长约 一公里,听老辈讲,青树坪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坪,因为,是邵阳至湘乡通道,有 头脑的商人率先建立驿站,慢慢的增加了各种生意人,尤其是锡福殿的修建,吸 引了方圆几十里的香客,人气带来旺气,于是各地的生意人在此安营扎寨了。

至于街中的石板铺于何时,以无据可查。反正我从小就是在石板中滚 爬中长大的。对于幼年的记忆,已经格式化了。唯有“数石板”这点事情,俨然成 为档案。“街道的石板到底有多少块”这是一个常议的话题,但到底也没有一个人 能说出准确数字。为了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不少人(当然也包括我)从上街走 到下街,一块—块的数,其实没有哪个能坚持数完。想想看,石板有大有小,有 宽有窄,中间那些大的还好数,边上那些小的就伤脑筋的事情了。所以,得出结 论又各有不同。所以大家只好认同大人们说了那个数字,“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 块”。那时我们都认为是自己无能。稍大一点后得知,这是计算得来的,为了显 现其真实性,故意不为整数。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还很大,镇上的青年读完中学,在家等待招工。

父母有工作单位的,待业的时间一般很短,而父母没有单位的,或单位差的,待 业的时间就长了,甚至一直没进单位。大家管待业这段时间为“数石板”。“数石 板”一度成为我们的口头禅。

古镇的地形也很特殊。320国道和镇南路(原来的潭宝路)在街的两头 交叉,成为两个人字口;人字口的中间道路纵横交错,东西走向的有老街和富厚 商业步行街,而粮站路、车站路、工农坪(行政路)、牛娅力巷、南门巷、北门巷、 闯门巷、甘(棠)花(门)公路贯彻南北。

如果把320国道和镇南路比作船沿,古镇恰似一艘小船,而被道路分 隔的建筑,就是那船上的货物。而那甘花公路就是古镇的翅膀。

古镇的传说很多,人才也很多,特产也很多,而方言也更具风格。

古镇的历史名人由他人讴歌。作为草根一族,本篇只讲讲几个小人物。

说到小人物,不得不讲配锁大王——哑巴李立仁,剪纸大王——贤拐子金贤良, 二胡大师——瞎子陈放生。

哑巴李立仁,我的堂兄,长我十岁。先天性聋哑,长得五大三粗,读 过一年聋哑学校,于是,会写很多字。虽然有些字缺臂短腿,但大家还是认得出 来。从我记事始,他就在街上摆了一个配锁摊,兼修雨伞,缝补雨鞋。不靠政府 不靠兄弟姐妹,自势其力。由于他技术好,待人好,方圆几十里,谁人不知哪个 不晓可以肯定,全镇知名度非他莫属。还值得一提的是,下象棋也很有份量,他 的摊子边的棋盘每天没有空闲,爱好象棋的老老少少都爱来斗几个回合。街坊四 邻都说:“我还真的很佩服。聪明、自强自立、手艺精湛,亲情味挺浓。” 剪纸大王金贤良呢是我的长辈份了,他的相貌和身材真的不好恭维。

武大郎的个子,但还要精瘦,小而灰暗的眼睛,双腿一长一短,所以外号"贤趴 子"。自然界必定有它的法则,他虽然其丑无比,偏偏他有一门绝技——剪纸。

剪出来的鸡鸭牛羊马,惟妙惟肖。那时候人百年后,总要布置一下孝堂,摆上几 个花圈。那个年代没有人做生意,所以,他的剪纸艺术大有用武之地。

贤趴子读书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好像有点文化的样子,是我的图书馆 里的常客,他经常给我们这些小孩子讲讲故事,编一些顺口溜。可惜的是他没有 哑巴那么得人缘。原因是经常欺负人,尤其是小孩子。他喜欢放屁,常常在放屁前逗弄人,说他的屁股后面有些什么什么,引诱孩子们去看,结果他就放一个响 屁。所以,人缘不怎么好。卒于九十年代末期。

我为什么要说说二胡大师放瞎子呢源于他超人记忆力和精彩的琴技。

一条公里长的老街,放瞎子从上街走到下街,从下街走到上街,他都能准确无误 地找到他所熟悉的人家。

他的二胡拉得极好,他会拉很多很多曲子,每天清早就在街头拉着二 胡,什么《二泉映月》,《红湖水,浪打浪》,拉得更是行云流水,让我们百听 不厌。大凡瞎子会算命,他也不例外,如果你多数几个钱,他就边拉边唱,让你 在闲聊中得到享受。

古镇的特产,有句歌谣这么说:“豆豉辣酱萝卜干,有滋有味又好看。” 八十年代前,小镇的居民几乎家家都要晒辣酱煮豆子,一条石板街两旁摆放着各 种各样的瓦罐,或罩蚊帐布,或罩塑料布,五颜六色,从南望到北,宛如一条开 满鲜花的林荫道,更有情调的是,妇人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嘻嘻哈哈综 合论坛,就像那蜜蜂围着花藤。可惜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有人偷懒了, 有人更勤快了,偷懒的人花钱向勤快的人购买。闲情逸致的人少了,美丽的街景 也被市场化了。

再说说小镇的语言文字,小镇的口音一个字“土”,说话不带一丝儿鼻 音,也没有一点卷舌音,全都是腔音。说的话除了本地人能听懂,外地人一听可 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了。比如:恩各—你的。帽治各—不是的。爬锅—菜 锅。麻瓜子—青蛙。做马咯—做什么。花公子—虾。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 果想讲讲普通话,也是洋腔八调,有人说“哈哈,这是塑料普通话!” 古镇百年,翻天覆地。由一条石板街变成三条大街。十来条小街小巷。

拥有喜洋洋、福临门、步步高、新一家等十多家大型综合超市。亿客隆、一方、 等数十家服装超市,青树五交化、新俊商场等电器商城。尤其是逢五逢十的墟场, 吸引了数十公里外的人流,商业活跃,有诗为证:“广招东西南北客,日进上下 左右财。” 夜幕下,月光中,古镇像一艘载满货物的小船,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 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