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摘要】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 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个 人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当前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导的 音乐教育模式,导致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地位弱化。文章认为,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石与根基,小学素质 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至关重要。【关键词】民族音乐;
小学教育;
素质教育 一、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民乐教育是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的特色体现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乐教育是素 质教育中的特色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乐文化蕴 含着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 明、精神与文化。民乐教育承载的不只是音乐艺术,更是中 华精神、品质、文化、艺术的延续,是中华文明屹立世界之 林的标杆。② (二)民乐教育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地位崇高。《论语・阳货》载:“三 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意指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可见,古人将“乐” 与“礼”提至同等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诗书礼乐” 作为教育内容,音乐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③没有 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就不会走过悠久的历史。从夏商时代的宫廷雅乐到战国时代兴起的民间俗乐,再到隋朝 时社会仍处于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音乐成了民众最为轻巧、 美好的精神寄托;
及至唐朝天下太平,艺术的发展达到全新 的高度,唐玄宗被奉为梨园之祖;
宋元时期衍生出戏曲、元 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南北曲音乐系统;
明清时期虽然 封建制度日渐衰弱,然而优秀的民乐作品历经锤炼,日臻完 美,大放光彩。在近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音乐的传 承与发展出现低潮。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推行民乐教育不仅可 以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传授技能,更是对民族文化、 艺术和精神的传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晓楠曾说过:“中 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 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④通过了解家乡的民族 音乐,进而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推而广之,让民族音乐的 影响更加深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古筝历史悠久,外形典雅,音色或空灵美妙、或低昂醇 厚,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素有“东方钢琴”之称。古筝 作品流传较广、曲目丰富,改编曲目中不乏传世佳作,具有 很高的文化接受度。古筝的学习较为容易,便于在小学开展 普及和演奏教学。基于古筝艺术的这些优势,选择古筝作为 民族器乐的代表,分析民乐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具有普遍意义。
(一)增强民族音乐传承意识通过民乐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审美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城镇学 生和家长逐步重视音乐教育,但对民族音乐的接受度远远不 够。民族乐器中的古筝、二胡等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 与西洋器乐相比仍相差甚远。可见,小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 匮乏。民族音乐教育是增强学生民族音乐意识、提高其音乐 接受度的重要途径。农村的素质教育发展滞后,民族音乐教 育欠缺。音乐课程局限于简单的儿歌模唱,学生缺乏民族音 乐的概念,甚至没见过古筝、二胡、琵琶、古琴、阮、柳琴、 笙等民族乐器,无法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农村的音乐 教育环境相对闭塞,对于音乐艺术的传授完全依靠学校教育, 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迫在眉睫。小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情感快速 发展的阶段,美的教育、意识教育较易唤起他们的审美意识, 从而形成影响其人生的传统文化观。
(二)培养民族音乐审美观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民乐教育可影响学生的思想、 品质及人生观。在多元化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民 族器乐和传统音乐作品的了解不足,审美和鉴赏能力欠缺, 需要民乐教育培养其音乐审美观,感知我国传统音乐之美。
如在古筝教学中,教师通过聆听、讲解、演奏《渔舟唱晚》, 带领学生领会作品中呈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的典雅静谧、婉转柔美的意境美;
《战台风》讴歌码 头工人不畏狂风暴雨、波浪滔天,积极勇敢地与台风抗争的壮美情景;
而《春到拉萨》《雪山春晓》《伊犁河畔》《彝 族舞曲》等筝曲展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凸显了异域文 化风情;
《打虎上山》则将古筝与京剧艺术融为一体,别有 传统的韵味。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对于 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具有积极的渗透作用。了解民族艺 术、感受传统艺术之美是我国小学生应有的审美意识。
(三)传播传统文化与精神 民族音乐传承的不只是艺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以民族音乐的形式再次呈现, 是让小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筝曲《梅 花三弄》赞美了梅花傲雪凌霜的气质,赞颂刚正不阿、高洁 孤傲的品质与气节;
《秦桑曲》的创作源于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 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了妇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 情;
《临安遗恨》表现了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囚于 临安狱中,临刑前对家人的思念、对奸臣的憎恨、对江山社 稷的忧心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⑥学生在欣赏民乐、 学习乐曲的过程中,从艺术的视角了解、熟悉传统文化,有 利于传统美德的培养与传播。
三、民族音乐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推广 民族音乐有利于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当前广大小 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是,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民族音乐 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存在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观念陈旧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 “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体现音乐教育的实践 性特点,既无法使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也不利 于民族音乐教学的深化和提高。⑦在课程设计上,对音乐课 重视不足,教材也缺乏及时的更新,影响了民族音乐的时代 性和文化影响力。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缺乏民乐教育及演 奏人员。在相应的排练场地、乐器配备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 大多数小学选择钢琴、手风琴作为配弹乐器,使民族器乐与 日常教学绝缘,丧失了很好地介绍、推广民族音乐和民族文 化的机会。
(一)采用多种手段,提升民族音乐教学的魅力 1.让民族音乐吸引人。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民族 音乐的推广具有有利的条件,因为小学生较易接受知识、性 格可塑性高,有利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但同时小学生文化 积累不足、民乐学习较枯燥、流行音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等 因素制约了民族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对此,教师可以 从欣赏流行音乐《青花瓷》《菊花台》入手,介绍其中大量 引用的民族器乐特色及民曲构成特点,辨别中国风的流行音 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区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便于校园 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和音乐文化氛围的建立,从而有利于教 学工作的开展。
2.让民族音乐感染人。中国民族音乐注重写实,是音乐 家的思想情感在客观世界的反映,很多经典曲目都来源于诗歌或历史故事,民族音乐的底蕴深厚、故事性强。如学习筝 曲《满江红》,结合岳飞慷慨激昂的英雄故事,同时欣赏筝 曲《满江红》,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既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能普及与推广民族音乐。
学习《二泉映月》这一经典名曲,结合阿炳的故事,增强了 音乐教学的故事性,能较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有利 于建立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观,同时充分展现传统 乐器的演奏特色。
3.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光彩。在当今网络交互时代,大 数据信息的交流成为可能。民族音乐教学亦不能故步自封、 因循守旧,为遵循古法而拒绝变化、改革,这会导致其失去 文化的制高点,以至于失去艺术的主体地位。2008年中央电 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和加拿大歌手席琳・迪翁合唱 了《茉莉花》,将这首传统名曲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从编曲、 配器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东方音乐的魅力和艺术性,成 为民族音乐改编的经典之作。流行乐坛演唱组合玖月奇迹所 采用的就是民乐新编的方式,他们所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 艳艳》《九九艳阳天》等民歌和民曲,采用复调、多声部合 奏等形式,在主旋律与音乐主题思想不变的前提下,对音乐 的表现形式、乐曲编排进行了突破性的二次创作,既让民族 音乐焕发出新的光彩,又为传统乐曲的现代发展打开了新思 路。
(二)通过三种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结语 参考文献 ①周世斌.有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中若 干问题的学术探讨[J].音乐艺术,2012(3):30-35. ②金哲.论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长 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6):150-151. ③柳宏.儒家经典的价值挖掘与诠释转型[J].理论学刊, 2010(1):70-76. ④杨娟.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 集美大学学报,2009(10):67-70. ⑤张珊.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筝曲创作[J].中国音 乐,2002(2):29-34. ⑥鲍晓媛.传统古筝音乐对现代筝曲创作的影响[J].齐 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145-149. ⑦张黎红.论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东北师大学报,2012(2):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