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实录【浅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必须从学 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教师 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 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 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信息技术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综合化等优势,正在改变传统的 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 主体地位,还能摒弃传统教学偏于说教的弊端,从而构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 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 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 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品德与社会》教材每页几幅 插图、十几或几十个文字让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加上教师空洞、简单的说教 式教学让学生厌烦这个学科。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 段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形、声、色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沿着黄河 走来》中的《黄河东流水》一课中,开课伊始,我简单导入:自古以来,人类就 懂得择水而居。从远古到现在,华夏民族一直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亘古流淌 的长江与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

黄河与长江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后,我用交互式白板的视频播放功 能播放了一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央视制作的特别节目《黄河》中的一段视频。激 昂的背景音乐、气势恢宏的画面令学生感到十分的震撼。因为身在辽北的孩子们 没有几个能亲自领略到黄河的风采。这段视频激起了学生探究黄河流域的特点和 两岸文物古迹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当火灾发生时》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从欢闹的课间十分钟回到课堂,我 用交互式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播放了2004年吉林省吉林市“2.15”中百商厦火灾的一段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们有的说火灾很无情,它夺去了不少 人的宝贵生命,也给人们的财产带来损失;
有的说我们要掌握一些火灾自救逃生 知识,否则火灾来临时,就会束手无策,白白送死。这时候,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师生共同探究当火灾发生时应该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奠定 了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搭建自主探究学习平台 创设参与氛围,引发主体主动探究,这是强调课堂教学的认识原则。《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 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 的过程。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 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我在教学北师大 版五年级上册《黄河东流水》一课备课时,我使用网络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 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理,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并在每个环节提出探究主题,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特别是在突破黄河 流经地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和文物古迹这个重难点时,我制作了内容较丰富的白板 课件,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开展做好了准备。课堂教学中,我先用白板出示黄 河上游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小组探究学习,出示“这幅图中黄河流 经哪些省或自治区?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有何特点?”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交流 后,我利用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向学生展示黄河源头及流经青海贵德、甘肃兰州 等地的黄河的视频;
在学习探究黄河中下游地形、地貌的特点时,我利用白板的 拖拽、圈划、幕布等功能逐一向学生展示地形、地貌的特点,既直观形象,又饶 有趣味。在探究黄河流域的文物古迹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用白板的拖拽、 放大功能依次出示敦煌莫高窟、青海塔尔寺、西安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等古迹,。

学生们利用白板的投影功能介绍了开封、西安、洛阳、安阳等古都的历史与文化, 更是把枯燥的教材文本以别样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愉悦地探究学习,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之间团结、协调、合作的 精神,对于学生将受益终生。

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进行 有机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有关信息,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讨论、探究、 表达、交流,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究的工具,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既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取得了 较好的育人效果。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我为家乡骄傲》时,课前我安 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家乡名人、名优特产、名胜古迹等令铁岭人引以为 傲的人与物,教材提供的是广义上的家乡――祖国某地的人与物,对于我们辽北 的小学生来说距离有点远。所以,我因地制宜安排了这样的一项作业。课上,我 只是简单地抛砖引玉,学生们就异常踊跃地在小组及全班交流起来。有的学生自 己找到铁岭名人赵本山、潘长江、陈跃玲、孙福明、闫红、王永志、高其佩、郝 浴、魏燮均、纳兰性德等名人及事迹,并打印出来用白板的投影功能向大家展示;

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或网络,就利用的班级的多媒体找资料,然后存到电脑中, 课堂上也能比较娴熟地操作,向全班展示铁岭龙首山的魁星楼、驻跸塔、秀峰塔、 龙潭寺等。一个学生展示了当年康熙皇帝游铁岭写的一首六言绝句“雨余塞草自 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西东。”还出示了在铁岭龙首山驻 跸塔旁边的此诗的诗碑,并讲了此诗的意思及作诗的经过。跨越百年的历史文化 能在今天的课堂上重现,令我和学生们耳目一新。又如,我在教学辽师大版四年 级上《3.15大行动》时,央视的3.15晚会已经结束了,我虽然要求学生抽时间观 看此晚会,看看2018年有哪些假冒伪劣产品会曝光。但是,课堂上学生们准备不 足,我利用学校早已实现了“班班通”的条件,马上打开班级的白板,迅速在电脑 上搜索“2018年央视3.15晚会”,有选择地和学生们共同观看一个个片段,学生们 既知晓了山寨饮料占据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的现状,也了解到吃鸡蛋黄不会使 人体的胆固醇升高等知识,学生们都比较有兴趣。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了师生教学 准备不足的短板,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将信息技术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整合,优化了品德与社会教 学,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 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品德与社会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 盎然。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也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 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