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法初探
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法初探 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法初探 若要问华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具实用性,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无疑是中 医学。它以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福及国人数千年。在捍卫 人类健康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充分证明了自己存在的科学价值。作为中医基础 理论著作,《中医学基础》全面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 以及病因、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1],是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但是, 对学科基础本就不佳的中职生来说,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内容显得深奥且 枯燥,极易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在国家大力提倡“实施课程改革系统 工程”的当下,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必须要走革新教法之路。在此,笔 者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彰显中医理论特色,不断扩展其内涵的同时, 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化操作技能。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 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 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 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 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 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 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
要求理解的内容,教 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 度 ;
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 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 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 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 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 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 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 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 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 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 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
比如在讲解“五行 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 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 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 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由于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基本没有实验课程的相关安排。这是 导致学生兴趣流失、信心缺乏的根本原因[2]。在实际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中 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创思维新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可用课外 兴趣小组、图书室开放阅读等载体向学生开设《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 医食疗学》《中药学》等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
多媒体教学集文本、声音、视频、图像为一体,表现力丰富。这种现代化 教育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容易把复杂、抽象的中医学内容形 象化,便于学生更直观加以理解。尤其是在望色、舌诊、经络等内容枯燥的章节 使用多媒体手段,学生对形象生动的演示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可以收到非常理 想的效果,也克服了规定课时不足的短板。另外,充分利用针灸用针、火罐、脉 诊仪、红外线照射仪、数字针灸模型仪等常用的中医器具设备,也能有效加深学 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笔者看来,中职学校《中医基础学》的理论教学,始终要以激发学习兴 趣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重组教材、抓住重点,灵活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 法,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不断更新的时代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如何让传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与先进的现代思维同步,我们探讨、革 新的脚步还需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