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 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 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 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 的学习。本文从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创设开 放性问题情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摘 要:
数学问题;
创设;
问题情境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足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而思维又总是在一定的 “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有效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促使 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现过程,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诱发和激活学生潜在动机,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 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数学 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 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 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它是支撑和激励 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 现教学过程中数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问 题情境的创设应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善于运用直观演示、 实验探索、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知识复习、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在已有的 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只有在学生积极 参与时才有可能成功。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 事不少。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 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 题”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代数学之父”--丢番图的故事。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
“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再活了他生命的十 二分之一,他度过了愉快的青年时代;
后来他结了婚,这样 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了五年他第一个儿子出世了, 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 亲寿命的一半,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努力在数学研究中寻 找安慰,又过了4年,终于结束了尘事的生涯。你知道丢番 图活了多少岁吗?” 听了这个问题,学生们个个兴趣高涨,积极的思考起来, 但此题信息量大且各信息点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复杂,所以学 生绞尽脑汁也没能列出算式。这时,我引导学生列出一张关 于各信息点的表格:
看到表格学生都发现了问题中的很多信息都与丢番图 的寿命有关,“能不能用字母代替寿命呢?”这句话使学生一下子将应用问题和前面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结合了起 来。学生自然地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这一新知识 纳入到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2、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 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 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 丢不开、放不下。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一个叫韦伯的人,打算与百万富翁杰米订一个月合同:
他将在一个月(30天)中每天给杰米10万元,而杰米第一天 只需给他一分钱,第二天给他二分钱,以后每天给他的钱数 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一听,欣喜若狂,当场签了合同。大 家想一想,杰米果真能赚到很多的钱吗? 题目一出示,同学们议论纷纷,绝大部分同学凭直觉断 定杰米能赚到很多钱,他们认为韦伯每天给他10万元是一个 不小的数值。此时,教师话锋一转:恰恰是韦伯赚到了很多 钱,杰米破产了。韦伯给杰米300万元,杰米要给韦伯的钱 数约1073.7418万元。同学们感到很惊奇,很兴奋,探究的 欲望油然而生。在这个情境下,学生们很快得到具体的和式 1+2+22+23+24+……229,体会到乘方的魅力。学生感 觉到很多数学现象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推理,运算,才能揭示 问题的本质。3、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开放探索性问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 定的思路、结论,所以其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样的。它为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 欲,求知欲,创新欲。
在九年级的复习阶段,笔者提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一 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 方法。
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不断有新的解法冒 出来,经过整理、归纳,本题学生至少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解 答:
①当树较小时可考虑直接测量;
②当树大且周围有较大空地时可利用阳光下树在地上 的影子测量。量出树的影子长度,再量出一根竹竿的影子长 度和这根竹竿的长度。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知树高。
③若树周围有建筑物,影子一部分在建筑物的墙上,树 在地上的影子和在墙上的影子,用类似于③的方法可得树高 为 。
④如果树离测量者所在的地方较远而又无法靠近时,比 如有河隔开等,则可用如下方法:选取A、B两地使其与树不 在同一直线上,分别测出A、B两地对树的仰角和,以及A、B 间的距离,则树高。
这样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 值。开放探索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的探究者,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 教学创新意识,离开了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问题的产生就 失去了肥沃的土壤, 创设问题情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因此,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 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气 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数学教学研究 2007, (8).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若干案例 数学通讯,2009, (12). [3]创设情境 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数学教学研 究,2008. [4]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初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 会,数学教学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