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跟节奏,数学教学要同步] 与时俱进是

与时俱进跟节奏 数学教学要同步

与时俱进跟节奏 数学教学要同步 如何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那 就是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 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摘 要:
小学数学 创新 与时俱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 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 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切实做到数学课堂教 学多元化,变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 的数学大课堂。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 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在探究新课程 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数学教学必须建构“大数学”的教育 观,打破“纯数学课”的界限,真正做到数学课堂教学多元 化。

一、 运用感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首先借助语言、图像等把获得 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

因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老师最 好通过语言、图像等来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促使他们的思 维能力取得较大的进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 般是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情境导入,而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同样呼唤感性 直观的课堂。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
在阳光明媚的夏天,农民们在田野上热火朝天的劳动着,忽 然天阴了下来,一时间风起云涌。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 的好奇心。于是我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 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很自然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 回答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闪电”、“可能 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马上天晴了”……我 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边讲解边演示:你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 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可能马上天晴了”…… 那么,在我们身边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 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 定性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 导入,使他们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为“可 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又如语文教学中有个表演法。语文老师常常请学生把课 文中的词、句、片章表演出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 象的表情身姿运动,让学生借助动作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 课文意境。我也常常借助表演,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把表演 法请进数学课堂,来个现身说法,让学生耳濡目染。在进行“数学广角”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六个小朋友在握手。你们能根据这个情形提出什么问题?如 果每两人握一次手(必须握而且每两人只能握一次),一共 要握几次手?大家激烈的争论起来,有的说12次,有的说6 次。究竟要握几次呢?我说,我们请6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好吗?请每个同学依次与其他同学握手,一个一个轮过来 (已经握过的不要再握),看看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不重 复),一共要握几次手。

同学们便兴高采烈地边握边数起来…… 这种学习方式,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能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 题,解决问题。

二、 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 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者。”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 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 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租船”一题时,我联系生活情景,轻松的引出 去公园玩划船时租船的数学问题:“有14个小记者去划船, 每条船限载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一出,马上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巡视着孩子们的解决方案。他们都列出了 算式“14÷4=3(条)……2(人)”。到底应该租几条呢? 我就叫出了14位同学来到黑板前,开始表演租船过河的情景。

4人一“船”的从讲台走向教室后面,算是坐船过河。去了3 批后,还剩下2位同学。我问:“他们怎么过河?让他们游 泳过去吗?”这时同学们都笑了。

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加 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的掌握了知识。同时我也轻松 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 在生活体验的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教学“平均数”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同学们,如果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 9块巧克力,请大家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们准备 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我指名回答。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 块,剩下的归我,反正平时他们买来也都给我吃的!”立即 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 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3块,这样很公平。” 很多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 均数”这一概念,同时点拨:数学无处不在。这一内容的教 学非常成功。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 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 在信手涂鸦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能运用图形形象地 描述(空间观念)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过程中,我体会 到有许多知识点往往无法用语言轻易表达清楚。这时候,我 指导学生借助画画来帮助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 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探索创 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是放开手脚,大 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 接壤的数学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