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 学方法单调、理论灌输多实践活动少、考核方式形式化等弊 端,学习共同体理论则具有借鉴意义。构建“《基础》课” 学习共同体可以从意义、原则和具体策略等方面作出探讨, 以期通过“《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来完善“《基础》 课”的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基础》课”的教学 实效性。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
学习共同体 ;
构 建 ;
原则;
策略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 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 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然而,“《基础》课”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理论灌输多实践活动少、 考核方式形式化等弊端。如何使大学生真正喜爱这门课程, 切实加强和提高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对“《基 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颇多,但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 从学校共同体角度来探讨“《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并不多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尝试从学习共 同体理论出发,对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原则和具体策略作出初步探讨,以期通过“《基础》课”学 习共同体的构建来完善“《基础》课”的教学、管理模式, 进一步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及前期课题研究成果,笔者 尝试提出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四条基本原则:
(一)转变教师角色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基础》课”教 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第一,要精 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 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 “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获 得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第二,要创设有利于师生合作交 往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 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成员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 会学习,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 与情感体验。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
(二) 确立共同愿景 只有确立了共同愿景,才能为“《基础》课”学习共同 体成员指明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基础》课” 的教学目标是对大一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与大学生渴求知识、追 求进步的愿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二者的有机结合凝聚成 “《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这就要求“《基础》 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情制定出清晰、 具体、有实现可能、具有可操作性的共同愿景,指引共同体 成员不断地向目标进发,给予共同体成员持久的信心和恒心。
最终,“《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低与否也要靠共同愿景 加以检测和评判。
(三) 创设和谐氛围 尊重差异,提倡互动协作,创设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是 “《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和软环境。
学习共同体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的充 分发挥。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打破传统、单 一的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容纳多样性,宽容“另类”,提 倡对话、演讲、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互动协作形式, 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既要“求同”,也要“存 异”,倡导学生的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 认知结构和知识背景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意义建构, 尽力避免武断地压制不同的观点。
二、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的基本 策略,也是教师转变角色的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每一教学要素,讲授体系与教材体系适当分开, 尽量做到课堂讲授内 容少、精、宽、新,落实实践教学,变全面教学为重点讲授,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机结合。
1.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共同愿景,对本章、节的重 点、难点、目的与要求用PPT或板书加以说明,让学生在学习 之前了解本章、节的主要内容。
2.加强课程训练指导环节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所带学生专业特点,在每次上课 时插入“素质拓展”部分,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板书比赛、 模拟授课等活动,有效锻炼和培训了师范生的语言表达、逻 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教师技能,很受学生欢迎。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2.把理论讲解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 工具的作用。教学中做到以案例开篇,基本概念、重难点、 疑点等以案例引出,争议与纠纷的处理以案例结尾,充分调 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教师借助多媒体, 适当穿插历史影像、最新网络资源,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生动性。但须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不应 喧宾夺主,不能以播放幻灯片、电影、录像的“现代化”形 式完全替代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基本教学环节。
(三)培育有效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由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构成,可分为三种:浅 层式、成就式、深层式学习方式。浅层式学习方式基于外部动机,主要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如应付家长、教师、考试。
成就式学习方式基于成就动机,主要是为与别人竞争,取得 好成绩而学习,通过高考跨入大学的学生学习方式多属此类。
深层式学习方式基于学习者内部动机,为满足兴趣、探究意 义而自发、主动学习,其学习结果往往给学习者带来心理、 情意的巨大满足。[5] “《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期待的是 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反对浅层式的学习方式,不赞成成就式 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 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鼓励学生开展自学、调查 研究;
注意与学生专业、就业、职业技能结合,从广度、深 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发挥网络有效作用 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弥补 了“《基础》课”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性,能有 效发挥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成员共享知识、共同进 步的优势和特点。首先,尝试建立“《基础》课”学习共同 体网站。该网站可以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部”牵头制作发布,全校资源共享,设立每位“《基 础》课”教师个人栏目,师生通过网页即时或定时交流。教 师可以把时政要闻、学生工作通知、好的学习资料和文章、 校园活动信息等适时地发布到网上,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 子女情况。其次,尝试建立“《基础》课”学习共同体QQ群。据笔者调查,现在很多大学生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就是QQ聊天。
“《基础》课”教师可把自己的QQ号码向学生公布,学生在 约定的时间用公开或隐蔽身份与教师、同学聊天谈心,教师 可用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探讨“《基础》课”难点问题,交流 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理想、网瘾、爱情婚姻、社会现 象等方面的看法。此外,建立移动飞信群、网络论坛、电子 邮箱等虚拟平台等也可以作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利 用网络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吉林:
长春出版社,2003,102. [2] 薛焕玉.教育与社会、自然生态理念的重大变迁[C]. 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北京: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