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本科农学专业“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
复合型本科农学专业“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 “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法”是我校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必修课,也是农学专 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探讨在“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课程 体系优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用复合性人才培养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内 容、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 了一定成效。不仅提升了本课程的综合教学水平,注重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而且锻炼 了学生在农业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专业课程,其课 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教学 与研究体系,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3]。作物栽培学因具有较强的实 践性、明显的地域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其不 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我国农业高等教育逐渐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复合 型和研究型方向转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关注点集中到植物生理学与作物 栽培学间相互结合和渗透上[4-5]。
形成了作物栽培生理,从而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作物栽培生理研究 法”,也有称“作物栽培研究法”。其课程重点阐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过程中 的生理学原理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栽培技术原理及其推广应用途径。“作物栽 培生理研究法”在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以及石 河子大学等高校已成为农学本科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然而,在我校“作物栽培 生理研究法”独立开设课程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明显区域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 方法和教学条件还有待于积极改进和创新。
一、合理构建课程知识结构,重视研究技能训练,为培养“厚基础、高素质、 强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一门具有系统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具有实践性 较强的应用性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需要具备植物生理生化、作 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土壤农化、生物统计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同时该课程所应用研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需要紧跟当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 新动向。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需要不断更新。如研究作物 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时,常应用“生长分析法”测定不同处理作物绿叶面积大小来分析其光合性能高低。
由于不同作物叶片叶缘是否裂齿、长宽是否整齐、表面是否皱褶等等都不 完全一致,选择一种正确可行的叶面积测定方法对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研究 结果客观性就显得至关重要。针对这类情形,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通常分三步进 行,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介绍常用叶面积测定的五种方法,说明适宜叶形、离体 状态,分析其优缺点;接下来在实验室分小组(2~3人)安排处理试验(不同叶形或 叶龄的作物等),从试验目标出发,让学生任意选择两种以上方法进行多次重复 测定,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然后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生物统计知识和作物栽培的 知识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最佳测定方法,说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查找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原因,完成整个试验报告的书写。经过近几年教学尝 试,不仅使学生正确掌握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基本研究方法和操作技 能,而且对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客 观解决问题能力。在独立思考中的增长才干,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启蒙学生科研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 质人才的保证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责无 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6]。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学和技术 发展迅猛,推动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日新月异。“作物栽培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 紧密结合,而且要更加注重前言领域知识的实践教学。正因为如此,“作物栽培 生理研究法”课程设置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体现明显探究性和创新。
如在讲到关于作物群体结构的“大田切片测定方法”时,以我们自己实际科 研中的新疆高产棉田群体为例,用植株各层高干鲜重、叶面积指数、相对照度等 指标绘制综合关系图,探讨不同密度条件下各个群体结构的优劣。主要采取在课 堂中学生主讲、自由提问、讨论、答疑的方式,老师只是起引导、启发和点评的 作用。通过这种翻转式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接触到教师的科研课 题内容、研究方法和学术发展的动态,而且在愉快的学习中积极思考,通过辩论 环节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在理论 教学中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在实践活动中 培养各种能力。同时,对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 研精神得到很好的启蒙和锻炼。因此,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深受专业高年级学生和 青年教师的喜爱,也得到了督导组专家和同行的好评。三、健全课程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是完善和提升农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质 量的关键 按照专业特色与课程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基础上,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增加能体现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内容。从传 统课程的“知识性”考核逐渐向“重能力、重素质”的观念转变,建立复合型培养的 教学评价制度,考以专能,考以创新,使考核成为建立以应用性、创新性为基础 的教学体系的导向。
目前,我校“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分为教学模块评价、 实践探究模块评价及综合评价。对于教学模块评价,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作不同 程度要求的课堂提问、作业(包括设计型习题、案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和作业 完成的质量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构成平时成绩主体。对于实践探究模块评价, 教师可根据不同内容安排实际基本操作方法的考核。同时,设立专题讨论课,帮 助学生吸收、消化、应用已学知识,训练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 能力。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学生 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成绩的考核办法由过去的笔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50%,调整为 平时成绩占20%+课堂讨论占20%+实贱操作占30%+试卷成绩占30%。最终给出学 生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综合评定总成绩。这一评价过程中,明显加强了平 时作业和讨论的比重,弱化了结课以笔试为主的知识性考试模式,有效地将教、 学、考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多元化评价和督促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应用先进技 术的目的。今后随着作物栽培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可能更 加提倡开卷、半开卷、专题试验与讨论、创新试验设计等多样化形成的考核办法, 崇尚以兴趣为主导的轻松愉快学习理念,采用更加灵活多样而客观的考核评价体 系。
从培养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 农业现代人才为目标。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我校“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 课程体系得到了一定确立和发展。通过对课程授课内容、科研实践训练和考核评 价体系等方面的尝试和改革,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和偏 离的矛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体系+经典方法+应用实践”为一体 的课程体系。与以往相比,通过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 热情和爱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 高。通过对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进,激发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积极 性,增强了学生的投入科学研究兴趣和主动创新的科学意识。通过对学习效果评 价体系的改革,树立了优良的学风。然而,“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是实践性、科 学性和创新性较强的课程,仍需要在完善“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的课程体系建设 中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满足今后对复合型人才、甚至创新型农科人才培养要 求。
作者:勾玲 罗宏海 张亚黎 张小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