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心理扶贫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对高职院校特定学生群体 心理贫困问题的思考
做好心理扶贫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对高职院校特定学生 群体 心理贫困问题的思考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然而,许多高 职院校教育者却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另一个贫困——心理 贫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做好“心理扶贫”工作 的具体做法,以此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摘 要:
高校;
心理贫困;
心理扶贫;
和谐校园 随着高校录取比例的逐年提高,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和比 重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 困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然而, 许多大学或教育者却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另一个贫困—— 心理贫困,即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 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这种心理贫困是隐性 的,其危害性却直接影响大学校园的稳定和和谐。
一、当前高职院校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形成原 因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产生既有来自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外在原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 方面的内在原因。
(一)经济资助系统尚不完善 大量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问题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反映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更反映出我们现存的经济 资助系统尚不完善等社会原因。从经济资助系统来看,现有 的经济资助系统虽然在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疏忽和漏洞。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地位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学校长期以来忽 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无 论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 考试成绩上,不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由于心理问 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关注,更是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应 有的重视,目前高校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主要工作来抓。
(三)家庭方面原因 不适当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造成了贫困大学生不健 康的心理。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家长一般 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素质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 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 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 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贫困大学生受到家长影 响,易干心理过度敏感.与别人相处不融治.造成人际交往和 沟通的困难。
二、当前高职院校特定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研究表明:在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甚至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常常 要为生活费发愁,时常陷入窘迫的处境,不得不每天盘算和 控制自己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支出,不得不尽可能通过勤 工俭学等活动为自己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他们不能像经济宽 裕的学生那样自由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 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不能随意参与一些需要自己承担费用 的集体活动。
(二)无奈心理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困难,不少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 气馁和无奈,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心智不 能很好地集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学生希望通 过参加课外培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参加社团文化 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参加同学的聚会来增进同学之 间的友谊,但因为涉及经济费用问题只好无奈地放弃。
(三)封闭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 友爱是维持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但相当一部 分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
一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 费让人看不起,不能获得平等的尊重。二是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 忍受和个人的努力渡过难关。三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 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 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三、对高职院校特定学生群体实施“心理扶贫”的解决 对策 对高职院校特定学生群体实施“心理扶贫”就是要让外 界对主体发生影响,当然,要在良性刺激方面下功夫,要在 优化心理环境、培育心理素质等层次上展开。
(一)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减轻贫困生的自卑感。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因此,要消解贫困 生的自卑心理,首要的就是要对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 消除其后顾之忧。一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制 定、落实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配套政策,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 入学与完成学业。二是高校应积极贯彻相关的配套政策,并 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健全“奖、贷、助、补、 减、免”制度,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 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 积极捐资助学,从而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经济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 而精神扶贫才具有长 远的效果。为此, 必须坚持“扶贫先扶志”,采取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使贫困生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 要的必然举措,贫困生的产生并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 果。二是进行自强自立教育,使贫困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自 强不息的努力,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人生 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 心理指导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应建立一 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队伍。
贫困同学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 显等实际问题,学校应为每一位贫困生都设立心理健康档案, 成立心理研究所,开设心理门诊,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 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一是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和辅导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技 巧。二是对贫困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专门的心 理辅导,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 法和技巧,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 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