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思维赋予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力量
具象思维赋予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力量 摘 要:具象思维是运用具象的材料或因素为达到认识 目的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具象思维是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客观 存在。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获取知识, 发现规律,发展自己。具象思维,具有赋予数学个性化学习 的力量,它具备科学性、具象性、创造性和完整性的特征, 有实物具象、替代物具象、图形具象和符号具象四种表现形 式。教师可利用小学生数学具象思维的特点,依托其不同的 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促进数学个性化学习。直观教学是数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之一。“几何直观”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
我认为,具象思维是直观思维的初级形式,而形象思维是直 观思维的高级形式。“数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具有抽象性”, 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数学是有理解难 度的,具象思维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数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个性化的历程。教育 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获取知识,发现规律, 发展自己。具象思维具有赋予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力量,教师 可以利用小学生具象思维的特点,使数学学习富有个性化, 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具象思维的内涵理解 所谓具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是:“①具 体的;
不抽象的。②具体的形象。”思维属于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哲学上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本 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间接的反映。就心理学而言,思维是为 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意象运演活动。它包含着广泛的心理活动, 有多种表现形式。具象思维在心理学中是一个全新的术语, 它“是运用具象的材料或因素为达到认识目的而进行的思维 活动”,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丁(构 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具象思维具有科学性、具象 性、创造性和完整性的特征,“有实物具象、替代物具象、 图形具象和符号具象四种表现形式”。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具象思维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思 维形式的发展史上,最先形成的是具象思维,而后是形象思 维,最后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 表象而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 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抽 象思维需要借助语言。具象思维需要借助物象。物象是具象 思维操作的媒介,它不同于形象思维的表象,也不同于抽象 思维的语言,而是感知觉本身。丁具是人类思维形成的标志, 丁具的产生就是具象思维的结果。原始人根据劳动的需要在 头脑中形成一种新的原始丁具的具象,并根据这种具象制造 了简单的原始工具。这就是人类初始的思维——具象思维。
二、具象思维对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价值分析 日本的米山国藏曾说过:“学生们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 他们从事什么业务丁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 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 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 数学的精神、数学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与方式方法,是数学学 习的归宿。个性化学习是以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 的学习方式。数学个性化学习,即用个性化学习理念,参与 到数学学习中来,通过个性化的多元道路,共同奔赴数学学 习之“终极追求”的过程。
(一)具象思维是经验加工,也是个体学习实践 具象思维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具象的材料或因素 对数学知识或原有经验进行再加丁,从而促进自己对原有知 识和经验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个体课程。
对于儿童来说,从宏观上看,他们是用个体经验参与知识的 操作、理解、建构,在此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加丁;
从 微观上看,他们是用个体经验建构知识的这一过程,实现对 个体数学知识的再加丁。即儿童在运用具象思维进行数学学 习的过程中,对个体的知识结构、学习经验等进行再学习和 再运用,实现数学知识经验的重构,形成新的自我。儿童对 于个体数学经验的加丁是自主建构的,别人无法替代;
也是 一种个体学习,群体无法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具象思维是个体对原有数学经验的加丁,是一种个体的数学 学习实践,是一种数学个性化学习。(二)具象思维是教学过程,也是个体学习方式 从教学层面看,具象思维是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具象的材 料不断思考、不断生成经验的过程,学生以直观思维的初级 形式——具象思维作为起点,不断深化思考,在自主建构数 学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课堂事件,也用自己的理 解和行为不断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 内容不断丰富和变革,意义不断生成和内化。上述这种经历、 这个过程,就是教学。从学习层面看,学生用自己的具象思 维方式进行思考,也是个体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自己对文本、环境、教师和同学进行“‘意义与关系’重建 的实践”的过程,是个体经验形成的过程。儿童按照自己的 认知方式对客体世界意义的认知关系、同他者沟通的人际关 系、同自身对峙的自我反思关系所建“意义与关系”的实践 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象 思维是一种教学过程,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方式。
(三)具象思维是课程建构,也是个体学习习惯 具象思维的四种表现形式,决定了学生在思维时,要根 据学习任务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自主 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数学历史文化,也可让他 们到相关资料中自主选择与教学内容融通的习题。学生在数 学学习过程中通常借助具象进行思考。具象思维的“象”不 仅指具象的“象”,还包括抽象的“象”;
不仅指具体的形 象,也包括语言、符号等。不同的学生会选用不同的具象作思考,有的喜欢选用最普遍、最常用的具象材料——图形, 有的选用最直观的实物,有的一时找不到实物,借助替代物 也可以思维,思维水平高的学生会借助抽象的具象材料—— 符号和语言进行思考。学生在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时所采用的 方式都是自己的方式,这种对教学资源的查找过程是自主学 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具象思维是一种课程建构,是一 种个体的学习习惯。
(四)具象思维是思维素描,也是个体学习精神 建筑设计者在构思桥梁、房屋之前,头脑中先要构建起 桥梁、房屋的具体形象,然后通过各种数据的计算,画出它 们的外形、内部构造,再通过施丁者进行建设。这种在科学 创造活动中形成的具体形象,不是艺术的形象,而是物质的 科学的形象。由于遗传、所处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每一 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和偏 好,探究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 个体的毅力、耐性的差别。所以,从上述意义上看,具象思 维是一种思维描述,是一种个体学习精神的体现。
三、以具象思维培养数学个性化学习的路径 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 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 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应该 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数学学习, 更是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的活动。具象思维的引入,可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以满 足不同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一)实物具象,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开发资源 实物具象即直观可感的实物材料。在探究数学本质过程 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学习用具(实物具象), 开发学习资源。
1.追根溯源,彰显个性化表达。
如六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1所示,把底面周长18. 84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 切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 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针对这道习题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 你打算怎样计算长方体的底面积? 生 长方体底面的长和宽,题目没有提供,不 能直接计 算。
生 (边说边拿出圆柱学具,边比画边说)由 于近似长方体是圆柱拼成的,所以长方 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只要根 据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圆柱的底面半 径,就可以求出圆柱的底面积了。
生 其实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我们就知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 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师 那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 生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直 接用上面求出的圆柱的底面积乘圆柱的 高就可以了。
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通过不断追问、步步深入, 使学生借助具象的实物,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将 具象的学习素材内化为头脑中的表象,圆柱和长方体关系的 本质属性被剥离、凸显出来。在教师有的放矢的导引下,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一次次智慧的碰撞中,概念 自然生长于学生的“再发现”,悄然生长的还有学生的个性 化表达。
2.同屏互传,展示个性化思维。
同屏互传,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设备之间实现视频、 照片互传,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将平板电脑与投 影仪无线连接,脱离黑板的束缚,师生穿梭于教室的任意角 落,教师借助平板书写计算的结果,拍下学生的想法、算法, 使“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可视化,让儿童的思维火花及时交 流、反馈。这样的方式,在强化师生之间互动的同时,展示 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教学就借助同屏互传展 开,教学片段如下:师 请小组长把玩具小猴放在桌子的正中 间,小猴的脸对着自己。请同学们悄悄 告诉小猴,你坐在小猴的哪一边?大家 把“小手相机”准备好,一起给小猴拍 张照。
(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见图2。) 师 老师已经把大家拍的照片传到大屏幕上 了,请大家看大屏幕。
师 (指第一张照片)你们都拍到了小猴的眼 睛、鼻子……也就是小猴的前面。请拍 到这一张照片的同学起立,你们都是从 小猴的前面拍的照片。
(拍到小猴前面的学生起立。) 师 (指第二张照片)你们拍到了小猴的后 面。请拍到这一张照片的同学起立,你 们都是从小猴的后面拍的照片。
(拍到小猴后面的学生起立。) 《观察物体》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据看到 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并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 立正确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真正去体会每个位置观察到物体 的不同,同屏互传是化解难点的最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看学校照片,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初步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课 题。接着,让学生通过拍照,有效突破判断从左、右两个方 位看到的视图这一难点。随后,安排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 从前后左右观察毛绒玩具,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建立表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例题中给小猴拍照的位置。学生由 于之前的观察活动,由易到难地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形 成了正确的认识,并能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
(二)替代物具象,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 有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无法找到实物的,需要借助替代 物。替代物具象是具象思维的又一表现形式。学生如何运用 自己的方式实施课程?替代物具象是一个很好的凭借。国家 课程可以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目标,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通 过自己的方式去达成目标。
1.立足经验差异,搭建理性学习平台。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猜 想,有的善于动手实践……这正说明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而 形成的经验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儿童的学习角度出发,关 注儿童的数学经验差异,为理性学习搭建平台,促进儿童数 学思维有效起步。
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材中安排学 生折纸验证等分数是否相等。其实,有些学生对类似相等的 分数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还有些学生对抽象的分数大小比 较已经有了一些办法,比如化成小数比大小等等。学生有了这些知识经验,再通过折纸来发现它们相等的事实,大多缺 失了学习的需要和激情。但是折纸又是一种直观手段,学生 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必须给予充分的感性材料以丰富 认知体验,没有足够的感性体验作基础,他们的抽象概括就 不可能在认知结构中内化为一般的意义,不可能达到真正的 理性领悟,这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尤为重要。
因此,教学中,在提出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等分数是否相等之 后,我设计了灵活的分组活动,既呈现直观折纸等替代物验 证方法,为学生的抽象概括提供感性经验,又鼓励学生采取 多样的验证方式,如采用除法计算的方式以及已有的比较分 数大小策略,让形象直观和抽象推理并行。
2.突破思考瓶颈,有效拓展具象思维。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善 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 示自己的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不 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动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来学习。当学生苦苦思索、欲罢不能,想尽办法、 仍得不出结论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借用替代物等辅助手段来 思考,往往会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一课,一位教师为了帮 助学生理解平行的概念,设计了一道变式题,将魔方的一个 面旋转2个90‘,让学生判断是否平行。在学生陷入深思、 犹豫不决时,教师用一张卡片插入两条直线所在的面(见图3),两条直线同时呈现在倾斜的平面上,具象的卡片让抽 象的表面得以形象地展示,让学生的具象思维得到了拓展。
(三)图形具象,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 图形具象是最普遍、最常用的具象材料。
借助图形,学生可自我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儿童 通过自主学习“学材”,确定学习目标,发现疑难问题;
然 后,围绕学习目标和疑难问题进行探究,运用自己解决问题 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1.化隐为显,夯实图形分析基础。
学生如果能借助图形来思考问题,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数 学本质和促进思维的发展。图形分析能帮助学生启迪思路,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使学生经历数学探索、发现和 再创造的过程。化隐为显,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 用具象的图形进行描述和分析,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为巧妙、 简便和易明。
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在学生通过图形分割、 拼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出示一道习题:
如图4,一个高为2厘米的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 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0平方厘米,求原 来圆柱的体积。
学生思考如下:
生 我感觉增加的10平方厘米,应该是长方体的左右两 个侧面的面积。生 我也觉得应该是,但又不敢肯定。
师 那有没有办法验证呢? 生 画图可以验证。
学生通过画图研讨,得出:近似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 的表面积增加的是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而这两个侧面 的长又是圆柱的高,所以增加的10平方厘米除以2,得出圆 柱一个侧面的面积,一个侧面的面积除以2,就是圆柱的底 面半径。圆柱的底面半径知道了,圆柱的底面积迎刃而解, 再用底面积乘圆柱的高,就得出了圆柱的体积。“学习是一 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只要重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 需要,具象的图形可以有效地深化学生对数学关系的认识, 促进自主建构,深化学习体验。
2.化难为易,提高图形分析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 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内化知识。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必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 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 结构。根据这一原理,图形和等式结合分析,可以达到化难 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
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5,两个涂色正方形周长的和是40厘米,求整个图 形的面积。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这样引导:师 要求整个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 整个图形是一个正方形,不知道正方形 的边长,不能直接计算。
师 仔细观察图5,换一个角度思考,你有什 么新发现? 生 可以看出两个涂色正方形里面的两条边 分别和对应的大正方形边上的某一段相 等,即4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40÷ 4 =10(厘米),10X l0=100(平方厘米)。
上述案例,利用图形转换思路,学生巧妙地发现两个图 色正方形周长之和40厘米与大正方形周长之间的联系,从而 得出40厘米就是大正方形的周长,40除以4得出大正方形的 边长,用边长乘边长即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如果按照常规 思路,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出发,就会陷入死胡同。可见, 将图形与等式结合,改用推理的方法,就会很快发现解决问 题的办法。图形和等式结合转化,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四)符号具象,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实现成长 符号和语言是抽象的具象材料,适时运用可以提高学生 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人 的生命成长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成长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无 论是生理机能的成长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是通过生命体 内“新陈代谢”实现的,是一种“自我运动”,任何人都无 法替代。学生借助符号等抽象的具象材料,对课程中提供的“食粮”进行加工,转化为“生命成长元素”,再经过“同 化作用”,可丰富知识,提升学力。
1.巧设计,重创新。
具象思维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进 行数学思考。而数学符号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 数学学习内容的载体。数学符号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学 好数学,提高数学关键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善 于挖掘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路 和自己的符号表征方法,拓展思维,发展能力。
教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教师首先通过一 首旋律优美的《小白船》的节奏“咚哒哒,咚哒哒,咚哒哒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揭示课题“找 规律”。先出示问题: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下去,左起第11 个字是谁?学生理解题意,有了如下个性化表征:
生 实物(汉字)表征:咚哒哒,咚哒哒,咚哒 哒,咚哒。
生图形表征:
生 符号表征:11÷3=3(组)……2(个)。
在上述思考与探索过程中,学生经历“实物表征 图形 表征 符号表征”的过程,再通过寻找其中的规律,自然发 现符号表征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符号的 作用和优越性,还拉近了和数学符号的距离,感受了数学的 魅力。也正如皮亚杰所说:思维首先是动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会分化、自组织,并且将作用方式精细 化。
2.善运用,重积累。
如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13个李子的重量等于2个苹果的重量和1个桃子的 重量,而4个李子和1个苹果的重量等于1个桃子的重量。多 少个李子和1个桃子一样重?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或符号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3个李子-2个苹果+1个桃子……(1) 1个桃子=4个李子+1个苹果……(2) 将(2)式带入(1)式,(1)式变为:13个李子-2个苹果+4 个李子+1个苹果一13个李子-3个苹果+4个李子一9个李子= 3个苹果一3个李子=1个苹果,再根据(2)式得出:1个桃子 =7个李子。
上述案例,借助抽象的语言或符号,层层推演,帮助学 生轻松解决了看似复杂的问题,积累了运用数学符号解决问 题的经验,提升了符号的应用意识。
有人把夸美纽斯所说的直观称为“感知直观”,“人在 认识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把握称之为理智直观”。感知 直观是理智直观的思维材料,理智直观是感知直观的结果, 教学中不应该局限于对学生感知直观能力的培养,而应进一 步发展学生的理智直观能力。具象思维是典型的“感知直观”, 它使理智直观更轻松,同时理智直观也使思维的结果更简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 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完整的人”, 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我们应该努力强 化感知直观,遵循学生“具象一形象一抽象一具象思维”的 发展路径,让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 思维品质与个体生命成长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霞,关注“具象思维”,改进数学教学——以小 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5(12).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3]覃可霖,试论写作活动中的具象思维[J].广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