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不该缺失教师的指导
读书笔记不该缺失教师的指导 随着全民读书和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小学生课外阅 读的现状已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不少地方从教育主管 部门到基层学校领导,无不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列入 重要的议事日程。书香校园建设在专题“读书节”、校园书 市、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读 书演讲以及“作家零距离”、亲子阅读、书香家庭评比等活 动的支持下,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斐然。但是,在基层调 研中我们发现,作为与读书行为如影随形的学生读书笔记, 则普遍显得内容单调:大多为格式化的“好词好句”和“精 彩片段”摘抄,检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马虎应付的形式主义 倾向;而教师的批阅,则同样缺少必要的方法与点拨激励, 有的仅仅用红笔打一个“√”或是简单地给一个“阅”字;
少数班级学生读书笔记的检查与批阅,竟然是由学生干部代 劳,而居于“平等中首席”位置的教师,却基本处于“缺席” 状态,“不作为”或“伪作为”现象客观存在。这样的读书 笔记,除了简单地应付了学校行政检查以外,作为放大阅读 效益并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文化积累的应然功能,基本上丧 失殆尽。
读书和积累,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并形成丰厚文化底蕴 的主要途径,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以读书笔记为抓手,进行必要的词汇积累、美文佳句积累,提高其在文化知识、文 学常识等方面的素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那么, 如何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做好其读书笔记的指导与管理工 作呢?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 几个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思考与尝试。
一、明确内容和范围 根据目前中小学生读书笔记的现状,尤其需要更直观具 体地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笔记所应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例如:
1.读书过程中即时发现的对写作具有直接借鉴与迁移 运用价值的精美语段(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场面、 语言、神态和环境描写等)。
2.饱含哲理、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名人名言、诗词名 句、睿思哲言、谚语俗语歇后语、歌词流行语等。
3.能够帮助自己丰富文化知识和生活积累、提高生活情 趣,在今后的生活交际或写作实践中可能有用的逸闻掌故、 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文化现象,例如我国诗词文化中的数 字诗、藏头诗、回文诗、宝塔诗以及对联宝库中的精美名联、 长联、妙联、趣联等。4.读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阅读感悟、启迪、联想及其在 阅读内容启发下所产生的生活创意、写作灵感、奇思妙想等。
5.有收藏保存价值的较长文字的内容提要、结构提纲、 备忘索引等。
6.名人大家、同龄学霸的成功经验、学法秘诀等。
二、丰富来源和形式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读书笔记”的内容来源进行适 当延展,即学生在阅读或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自认为具有 抄录收藏价值的文本材料都可以进入读书笔记的内容范围,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传媒中的博客、微信、QQ会话、论坛 发言甚至影视人物的精彩台词、校园内外的宣传标语等都可 以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占有一席之地。
读书笔记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还可以从 “笔记”的形式上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美文摘抄、内容 提要、随文评注、提纲整理、即感随记、备忘索引,甚至是 剪切复制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只要能够对学生 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启迪和帮助,都可以让学生不妨记之摘之,思之悟之,学之用之。惟如此,学生方能不断尝到动笔 读书的甜头,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效益,不断获得文化积 累、知识进步、精神成长。
三、促进评价和交流 作为与读书活动密切相连的读书笔记行为,当然离不开 教师的教育引领与智慧激励。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 读书笔记不闻不问,或者仅仅是任务式的定期收交、简单批 个“阅”字了事,这种不作为行为,是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提高的。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常规批阅中及时地发现优秀 典型,像作文眉批或总批一样,给予细致地评价引导和点赞 激励,让学生及时倾听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
除此之外,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通过读书笔 记进行交流与共享。比如,可以组织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 让学生在观摩欣赏中发现并借鉴别人的长处;
定期组织学生 将读书笔记交换阅读、互相转抄,实现智慧的累加碰撞;
将 读书笔记的指导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行合理的关联,引 导学生在笔记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写作的灵感并进行适度的 迁移运用;
等等。
读书笔记的内容、形式等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及其个体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这是指导学生做好读笔记 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而言,经常随手翻阅自己曾 经的读书笔记,不仅可以温故知新,更能获得激活思维、催 生灵感、涵养人性、净化心灵的特殊效果。
身负母语教学和精神成长引路人双重使命的语文教师, 引导学生在读好书的同时,积极能动地帮助学生做好读书笔 记,逐步积累下一笔笔无限宝贵的精神财富,实在是功莫大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