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图阅览院找寻成就名师的基本要素] 什么的版图

版图阅览院找寻成就名师的基本要素

版图阅览院找寻成就名师的基本要素 “名师”,也许只是一种流行说法。前人更愿意称杰出 教师为“人师”,并与一般意义上的好教师“经师”作明确 区分。郭沫若先生认为:“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人师 是指导精神的领航者。”我以为把时下的名师视为人师或许 更契合教育本质,更彰显人类文化发展的本原期待。因此更 赞同北京五中原校长吴昌顺先生的观点:“名师”一定是经 师与人师的统一。他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学生心理保健师,毕生事业追求者,人类灵魂塑造师。“名 师”首先是“明师”,即“明辨”之师。杨九俊先生认为名 师都具有鲜明的上进心、信仰心、责任心和爱心,都独具作 为一个人与教育者的气概、气节、气质、气度、气象、气场。

对每位教师而言,成为名师既是职业的基本方向,更是 成就事业的现实可能。社会学者认为每一生命都是世界最精 密的仪器、智慧的动物、伟大的灵魂,均充满着可能与惊喜。

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过了准入机制的筛选,更何况所有的 名师成长在社会意义上都是职业视域下的过程性、长期性、 品质性与精神性的协同优化,都是其在教育生涯里的生活态、 学习态、工作态的由内而外的和谐积极,此外别无巧遇偶合。

同样,每一位教师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一切的失败均有原因, 一切的成就都有理由。一如哲人所言,所有的峰峦都有对应 的基础。

教育即人生,人生原是一种选择与造就。无论自觉与否,都是自己造就或者挫败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版图,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观念、方式与活力绘制着各自的人生版 图。但并非人人都能自察、自省、自力、自励,以至于生成 内化于生命的积极向上的成长自觉。名师的人生至少有五个 主题的版图,这里仅想通过名师人生五主题版图的阅览,找 寻成就名师的基本要素,以资全体教师同仁的自觉成长和理 想发展。

一、阅读版图 阅读版图,在这里是一狭义的概念,有4个观测指数, 即读不读?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名师阅读版图的显 著共性是其广度、高度、深度的统一,它的专业性、前沿性、 跨界性与哲学性的统一。被誉为我国小学语文界泰斗级人物 的王崧舟先生早在1990至1995年间,“伏天读书如饮甘露, 冬日读书如偎暖炉,花前读书俨然仙翁,月下读书如温旧梦”。

其阅读内容超越学科,涉及宗教、哲学、文学、美学、教育, 更有“老三论”“新三论”、耗散协同突变理论、人物传记、 古代术数。窦桂梅老师自述小时候没读多少书,当教师后深 感腹中空空,便把书籍视为成长土壤。无论工作多忙,都挤 时间读书。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中四面 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成了生活的伴 侣。在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用9年时间,从函授专科 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记下了20多万字读书笔记、500 多万字文摘卡。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上 传自己的“豆腐块”和网友交流。几年下来写下了100多万 字的教育教学笔记。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先生坦言:“教师 读书应该讲究跨界、综合、融合,阅读是自我的心灵净化, 阅读的功利之心收拢一点,才能收获幸福。教师应该看‘通 透’的书。比如有些‘艰涩难懂’的书籍,正是这样的书籍, 可以帮助教师站在更高点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摆脱职业倦怠, 让自己活得更‘通透’。书看得杂了,视野自然就打开了, 还能获得精神的愉悦。” 商友敬先生曾为自己的学生开出一个语文教师应读书 单,内容包括学科著作、经典课例、教育论著、中西文化经 典、语文教育史、古代文学、杂学旁搜等9大项240多本。科 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大学本科所学的知识,真正能应用到 学校等组织中的只有5%~10%。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除了 读专著,对于核心期刊的阅读同样重要,许多名师都养成了 定期在“知网”搜索学科年度期刊与研究大会的综述解读的 习惯。叶澜先生曾这样回应青年教师的阅读关切:“教育需 要有大智慧,需要对事理、世态的洞察力、穿透力和透视力。

多读书,尽可能地接触不同领域知识。不要以阅读广度取代 思考深度。”杨九俊先生也真诚建议,教师要读安身立命之 书,读“大书”,学习学科知识、教法知识和人的学习发展 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强调读书对于教师的根性价值。

二、工作版图人生也许有三种,一是因为全心投入而真正体验和拥有 事业;
二是因为个人期待的无法对应而寻找终身、苦累一 生;
三是因了不断地取舍,浅尝辄止,从未真正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现今社会是一个发展无限的社会,一方面充满选 择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充满选择的困惑。无论是谁,无论从 事何种事业或工作,没有真正的投入也就没有真正的了解、 体悟和建设。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 的辜负。但教育生活远比哲学家的言说复杂。我们许多教育 人便是因为在生命起舞与辜负间挣扎而错过了成为名师的 机遇。

投入,人生一种美好的状态。每一生命都肩负奋斗的使 命,差别只在不同的方式与领域。任何工作都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辛勤地工作,专心致志、目标导向、竞争式快乐;
第 二是智慧地工作,倾听内心、过程导向、有条件快乐;
第三 是不只为工作,积极体验、活在当下、无条件快乐,一如孩 童般在渴望和快乐中投入,像歌手毛阿敏所唱:“投入地爱 一次,忘了自己。” 现实的学校从来不为某一教师定制。我们工作的地方区 域有别,单位、岗位不同,但堪称重要的不是上述诸项,而 是你我日趋分明的实际工作的投入度和真诚性,是实际工作 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每一人在工作中的高度是不同的。能 站在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高度自修共建,你我就有可能成为 学校的学科骨干;
能站在整个学校建设发展的高度自修共建,你我就有可能成为学校的骨干;
如能站在县市建设发展的高 度自修共建,你我就有可能成为县市的教育骨干。作为教育 人,我们日常工作的半径究竟有多大?视界究竟有多宽?站 位究竟有多高? 窦桂梅老师认为:“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 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 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 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 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由于分配太晚,窦桂梅老师 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一干近五年,先后教过语文、 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每次代课,都全 力以赴。代数学课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上过大型公 开课。“打杂”五年,也使她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 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为后来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础。

1981年,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从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丹 师附小任教。他力求做一名好教师,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 把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视为学校信任与成长机遇。工作的投入, 触发了他对于教育的探寻,提高了其对于学生、学科与学校 的教育认识;
业务水平的进步,扩大了他的工作半径,使其 有更多机会走出学校,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他的教育视界。正 是这正向的发展促成了他工作目标日益清晰:爱学生,真心 实意地爱;
能上课,把每一课都上精彩;
有思想,形成自己 的教育思想。如今,他走在国家教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国家级学科领域改革的领头羊。

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你的日常工作也许很繁重,你的 外部支持也许很少,你的工作障碍也许很多。但杨澜却说, 不要总提醒自己遇到的不幸,这世上很多人比你还不幸,只 要能够抬头看到阳光就是幸运的,只有积极向上的情操才会 让生活变得美好,只要你努力了,社会一定是公平的,不要 报怨生活。

三、学术版图 今天做教育,已经离不开学术。教育一线的学术理应基 于问题和实践,基于儿童、学校和自己。王崧舟老师为了读 懂语文,突破自己,5年时间里,每年读课200多节,对1000 多节课例一一认真记录、反思并做好互动探究。他有一个习 惯,就是一边听一边写反思,听完后马上展开交流,这一半 是被逼的,一半也是自己喜欢的。听名师的课,从不喜欢跟 风,人家说好,他不一定说好,人家说坏他也不一定说坏, 他很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无论多么稚嫩多么肤浅,都记 下来。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开始微格研究,研究导 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研究结果 越来越多地公开发表。研课成为日常工作的爱好,他乐此不 疲地收集课堂实录,请教名师名家,开展还原研究,持续不 断地收集教学设想,一一进行教案编制;
系统分析各种风格 流派的教案,一一进行教学设想提炼。王崧舟日积月累,厚 积薄发,5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上百本书、上千堂课,慢慢发酵,慢慢酝酿,慢慢融入自己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 个细胞。于是,王崧舟老师走向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通透, 正如同行一致称赞的那样:“在教学上,上得了天,更下得 了地。”著名编剧、导演芦苇先生视工作为研究,不仅深度 沉浸,更有自己的多极导师:维特根斯坦、罗素、弗洛伊德 等是其哲学导师,黑泽明、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等是其编 剧导师,巴别尔、纳博科夫、契诃夫等是其写作导师,徐渭、 齐白石、贺友直等是其绘画导师。

学术版图至少也有4个维度:一是学术交流系,包括半 径和频度。从最为基础的学校学科备课组、教研组的研究, 到跨校、县、市乃至国家级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课题研究, 名师总是视之为洗礼,不断地在否定中廓清自己的认识,不 断地在顿悟中反思与优化实践,从而不断获得新的认知与工 作信心。二是学术进修系,包括层级和结构。对于个人学术 进修方向与层级的理解与选择,其实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与 发展的远见与品位。学历进修固然必要,而对于学历进修的 期待与态度更为重要,很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在更为广阔的视 野下,在哲学、艺术、文化史与人类学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学 术修为,由此提升自己的学术品位。三是学术研究系,包括 深度和质感。名师的成长从来没有奇迹,几乎都是从问题出 发,从课堂出发,从学生出发,从学科出发,开始持续进行 问题、课题的实践性研究,然后逐步走向研究性实践,从点 到线,从线到面,逐渐深入立体,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明晰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逐渐彰显自己的教育风格。四 是学术实践系,包括专业和系统。教师的学术实践其实与日 常教育教学一脉相承、融汇一体。名师的可贵在于这日常教 育教学工作的一以贯之的自觉、自主、自立和自励,不盲从, 不跟风,不虚妄,脚踏实地,专心致志。而这便是真正的教 育实践研究,也是最具价值的教育根性研究,儿童教育家李 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就是最经典的案例。因此,作为教师, 你我的学术“品相”如何呢? 如今的学校教育不能没有学术,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并 不神秘,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学术研究都是一种态度、一 种状态、一种境界,每个教师都可以进入、都可以展开、都 可以深入,而实践的分野往往在于教师是否使研究成为一种 职业习惯与成长方式。

四、生活版图 人的生活或许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精神,灵魂。家庭 生活、闲暇生活和交友生活是教师职业生活之外的三个基本 领域,家庭生活的和谐指数往往与工作协同水平对应,职业 生活(教育生活)与家庭生活相互影响,无法完全区隔。教 师在社会意义上都是多重角色,家庭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 关系,教学关系同样也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教育在本质 上即是人学。每一家庭的生活都有其特定的基调、色调和格 调,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温度和亮度,教师作为家庭成员在家 庭人际关系中的心态、状态和质态,必然投射到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活中,必然影响教育这一特殊的文化生活。

闲暇生活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其时域的宽窄,二是其 体验的品质。当然首要的是其品位指数,有人乐享读书与创 作,有人乐享自然与艺术,有人乐享游戏与聚会,有的人则 把跑步、游泳、打球视作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艰苦劳作。有人 说,人与人的差异在8小时工作之外,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 性观察,尤其是对于独具文化特质的教育工作而言,教师的 教育工作在严格意义上没有具体的时空边界,工作与闲暇如 何区隔,取决于教师的生活观念、职业观念。而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校园之外、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的对于教育的学 习、思考和研究探索,必然会深刻影响教师的专业修为与职 业成长。

交友生活是教师作为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存在与 生命发展方式,与不同的人长期一起交流互动,就会有不同 的观念与理解、不同的重视与轻忽、不同的追求与规避。交 友的积极指数历来为人看重,先人早就意识到交友的重要, 指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透过友人圈,可以看到你我的心 境、心象、心性和心志。作为教育人,朋友中有没有文化贤 者、教育高人和明朗仁人,如此的朋友有多少,有多久?这 是职业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生活版图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工作,它不只是工作品质的重要基础,在很多时候也是工 作生态的风向标。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即便如此,生活也总有春夏秋冬与阴晴圆缺,生活不如意一如云去云来的自然常态。

在另一意义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人都无法选择时代,因此, 对于生活,也许最重要的不在于生活本身的善与恶、美与丑, 而是作为普通人,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去告别过去,如何去 面对现实,如何去迎接未来。生活的正负,往往与个人的格 局大小相关。看不见远方,受不住诱惑,扛不起责任,自会 一点点把良知德性丢掉,最后只剩下空洞躯壳,而随之而来 的,一定是生活版图的萎缩、灰色和冷漠。正如《金瓶梅词 话》第二十九回所言:“审格局,决一世之荣枯;
观气色, 定行年之休咎。”也正因此,名师都会自觉地建立起自己理 想的格局。一定有善好的道德,恪守人格的尊严;
一定有强 烈的责任感,不辱教育的使命;
一定有真诚人格,善待成长 中的生命;
一定有感恩的情怀,用心回报生活的时代。

教育的边界似乎等同于生活的边界,所以,社会总是寄 予教师超乎一般的人性、人格与人文的诸多期待。对此,名 师自有一种清醒、自觉与自我规约,不视之为负累,而是将 其化作一种积极的修为心与持久的建设力。

五、心灵版图 人是精神的动物,人的存在与成长在本质意义上便是精 神的存在与成长。教育从来就是一种面向最具可能的新生命 的事业,是文化精神的传递融合与共享共建的过程。教师心 灵的空静安定与否,不只是个人的心灵格局与精神品相问题, 不只是教师工作激情、效能和质性的问题,更是时时刻刻、丝丝扣扣影响每一教育对象的生命活力与精神底色的教育 问题。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心灵的温度、明度和纯度是其重 要的精神气质。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李吉林老师的情 境教育,魏书生老师对教育的忠诚,于漪老师对于教育由衷 的关爱,莫不昭示其心灵的开阔宏远、恬静温馨。

马克思曾这样论述职业选择:“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 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叶澜先生说:“在 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 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当今教育显然不尽完善, 有的人甚至夸大地认为是“半身不遂”,其应有的神圣感艺 术性不断萎缩,崇高和超越缺乏。现实生活总是充满挑战, 时时考验着所有生活中的人们。而作为教师,肩负人类文化 的传承与建设使命,理应怀有教育的自觉精神。而这种自觉 更应内化为一种心灵的清明、情怀的温暖和生命的幸福。

名师之所以倍受孩子敬重与喜爱,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 是其所给予孩子成长发展的幸福记忆、幸福体验与幸福信念, 谁都不喜欢与一个悲苦哀怨的他者长期生活,我们也从未见 过一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能快 乐地与人分享幸福。教育的别名就叫幸福,其宗旨就是带给 孩子和人类未来以新的、持久的、稳定的幸福。

然而,人生往往得失无常,我们唯有让心灵温暖明亮,凡是路过的,都算风景;
凡是能占据记忆的,皆是幸福。因 为有了心灵的积极,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挫败让人坚强,别 离令人珍惜,伤痛使人清醒。

学习本是人类向上的一种生命姿态。名师之所以成为名 师,在于他们的心灵版图自有一种春天般的明丽诗性,又似 乎总有一种宗教般的诚恳向善情怀。其实,“学校就在离教 堂不远的地方”,教育者承担着教化的社会责任,理应拥有 一种超越的境界,一种通透的人生智慧。孔子倡导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言;
晏阳初基于孔子与基督思想倡导平民教 育;
陶行知以慈悲、仁爱和平等为基石,致力国民教育;
于 漪更被张志公先生誉为“具有宗教般虔诚的良师”;
魏书生 总结自己的教育人生时,自勉“不嗔、不怨、不怒、不恨”;

王崧舟视大量的宗教、哲学、美学类书籍为自己的人文根基。

或许这就是名师的一种教育意义上的宗教情怀。有了这种教 育情怀,其在实际工作中,便会更加明确自己应追求什么, 放弃什么,又该如何追求与放弃;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当做 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和如何不去做;

自己应坚持什么,规避什么,又该如何去坚持与规避。于是, 名师的心灵之光会转换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气象,一种光明的 教育力量。

名师人生的五个版图是一个灵动的整体,一人一世界, 一人一气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许原本细小,但也就是这 一点点不同,日积月累,造就了偌大的差距。每一位教师每一时刻都在走向自己,每一事情都在装点自己,每一思考都 在规划自己,每一行动都在建设自己。对于人生而言,无论 遭遇与机遇、成功与失败,自己都是其核心元素、关键枢纽! 走向名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应然之道。每一教师理当 成为生命的觉悟者、文化的觉悟者、社会的觉悟者和教育的 觉悟者。愿每位教师都拥有一种人生版图的自觉,都能进入 一种生机盎然的和谐境界,与孩子们一起,共同成为创造幸 福和幸福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