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和作用分析
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和作用分析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 所取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也包含了学生的日常 生活经验。在开展活动中,伴随着眼、口、手等感官参与的 是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性知识,是学生个 体的自我创造。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 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 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 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 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 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 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 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 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 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 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
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 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 出是11根;
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 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 “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 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 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 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 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
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 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 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 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 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 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 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 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 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 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 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 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 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 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 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 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公式 推导》后,学生体验了“转化”的思想,掌握了剪、拼、割、 补等方法,我组织学生展开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了你什 么启示?让学生主动勾起记忆,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 推导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在反思中感悟数学思维 活动的经验。
基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教学,在活动过程中展 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丰富、积累学生的体验和经验, 也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一次次优化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既 形象、感性地感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也让学生深刻地领 会数学的“美妙”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