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随学习而变】

课堂应随学习而变

课堂应随学习而变 关于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话题,今天再度提出来,旨 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科学地把握课堂的去向, 如何更好地贴近教学预设,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力四射。

【案例一】师:这里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能把 它们拼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大三角形。

师:对于拼成的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是由2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 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能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师: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中能得到这个结论吗? 生2:可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一个三 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大家都很聪明,现在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吗? 【案例二】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 边形等面积的计算方法,你还想计算谁的面积呢? 生:梯形,圆形,三角形……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先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 样研究呢? 生1: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 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三角形的高,得出一个三角 形的面积=底×高÷2。

生2:我们是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发 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 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思考】 1.预设应贴近学情 教学预设是什么?是剧本,是脚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 基本框架。从上述两个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两份“剧本”的 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推进“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 态势也大相径庭。

案例一中,教师给定学具,让学生在既定的框架中操作, 这样的实践只能算是经过,而不是经历,更谈不上学生感知 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学生很难获得深刻的感悟。案例二则 给予学生很多的机会,学生既可以在剪纸中,也可在折纸中、 拼图中获得知识。不一样的实践,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 种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感知必定丰富。

从学情入手,从引导学生反思处着力,教学预设就会为 有效学习助力,成为快乐学习的基本保障。

2.预设应关注探究 精心设计是教好数学的基本保证,精简设计是教学智慧 的体现。因此,教学预设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让 学生在解读一个个数学现象中发现知识的真谛。在案例二中,教师的放手体现了教学的智慧,教学预设 不再是教学的紧箍咒,它加速了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有利 于学生探索热情的再现。这种灵活多变的、富有弹性的教学 掌控,让数学教学流淌着智慧的灵光,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案例一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了,在 活动中也有发现了,但教师提供的实践素材是固定的,是单 一的,这样一来,学生的选择是有限的,思维的空间也是狭 窄的,学生被动执行操作指令的痕迹是明显的。这样的学习 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生成应充满灵气 学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因 此,教学应在预设的架构上进行适度、适宜、灵活的删减, 使之更加符合课堂教学,贴近教学走向,让课堂充满和谐与 灵动。

如案例二的后续还出现了这样的对话“我有一个新发现, 把三角形的顶角部分剪下来后可得到梯形,再沿梯形的中位 线剪开,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不对!你剪下的那部分放 哪了呢?”……学生有直觉思维,它是一种灵感,也是一种 创新。因此,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争辩使学生的感知 越加清晰,让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

学会倾听是教师的本能,如果教师只盯住教案的走向, 那么学生精彩的争辩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也许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也会湮灭。把学生看成人,一个鲜活的人,不仅是 教学的本质体现,更是教学机智的再现。

正视课堂中的意外,是预设的体现,也是生成的智慧。

善于利用好这些因素,一定会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绚丽的火花, 更能打造一片宁静的学习天空,使学生自由的天性得以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