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对策】优秀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对策

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对策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 明素养,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 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在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方面存在 失范现象尚存、教育力度不足、意识行为转化乏力三个问题, 要从落实相关政策、加强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重视隐 性教育、用活用好互联网平台五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态素 养教育。

关键词:生态素养;
教育;
对策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 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将其视作关系国家发展 全局的深刻变革。大学生作为这场变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 生态素养水平直接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绿色发 展理念能否贯彻。大学校园作为加强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的 主战场,对大学生绿色生态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当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其身份转变为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在参与社会生产等各类实践活动时,其言行是否 符合生态道德规范,则体现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态素养水 平。所以,加强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一、江苏高校加强生态素养教育的优势 1.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江苏是教育强省,拥有2所“985工 程”高校和11所“211工程”高校。在中国管理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2017版)》中,江苏高校综合实力评分 位列全国第二名。这些学校拥有更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先 进的教学设备、更优雅的教学环境,为高校生态素养教育的 开展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江苏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原辽阔,湖泊众多,拥有丰富的水 土、矿产及生物资源。平原面积之多,水域比例之大,低山 丘陵面积之少,在我国各省区中均居首位,素有水乡之称。

以上述自然资源为依托建立的农业生态园、生态实践教育基 地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平台,丰富和拓展了高校生态素养教育的场地。

3.互联网环境欣欣向荣《2015年度江苏省互联网发展报告》 指出,江苏互联网普及率达55.5%,高于全国50.3%的平均 值;
而从网民学历结构看,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比例 高达30.9%,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此欣欣向荣的互联 网环境,给江苏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开启了新次元, 提升了生态素养教育的时效性。

二、江苏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必要性 大学作为现阶段我国高层次青年的聚集地,是新思想的 萌发地和辐射源。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各种新理念和新观点 不断影响着大学生,其中当然也包括“生态素养”的相关理 念。在推动生态文明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其形成深刻的生态 价值观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大 学生是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必须要认清和把握住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高校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深度生态 素养教育,可使其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正确把握并适应未来 的绿色发展模式。通过生态素养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因群 体性而导致的怠于遵守生态规则的现象,帮助其建立生态危 机意识、生态使命感。这种生态使命感的建立符合大学生全 面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各种素质、个性、 能力的均衡发展,这种发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的提升。大学生的这种全面发展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绿色发展就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时 这种使命感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未来绿色发展的模式,进一步 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绿色发展已经贯穿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未来发 展规划中,只有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终极 愿景。江苏作为教育强省和经济强省,众多可量化指标均领 跑全国。而在江苏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生态素养教育,可以让 江苏继续担任“排头兵”“先行者”的角色,为生态素养教 育在其他省份高校的展开提供鲜活经验。

三、江苏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现状 1.生态失范现象尚存笔者在近6年的大学生活中,发现 校园里有各种亲切的提示性标语悄无声息地提醒人们用实 际行动爱护自己的家园,校园环境也越来越宜居、宜学。但 在生态之光照耀不到的角落,诸如随地乱丢垃圾、水龙头长 流不尽、公共场所举止不雅等与生态文明要求严重偏离的现象仍旧屡见不鲜。作为上述行为主体,这些行为失范者是否 接受过生态教育值得质疑――他们生态意识淡薄。换言之, 生态意识没能指导他们实施合规的生态行为。2.生态教育力 度不足纵观江苏各主要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可知,生 态素养教育在培养环节中的体现仍不够明确。很多学校虽然 开设了“人与环境”“生态学入门”之类的课程,但多为选 修课,而且课程考核多为相对宽松的心得体会、小结论文等 开放形式。于是,这种源自顶层设计(如培养方案、课程计 划等)的重视力度不足使得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沦为“走马 观花”式的浅尝辄止。毋庸置疑,通过这样的教学要养成真 正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行为习惯是十分艰难的。3.生态教育 意识行为转化乏力虽然我国高校生态教育起步晚于西方,直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在少数重点大学设计第一批生态环 保相关专业,并在极少数综合性大学开设相关选修课,但时 至今日,全国各个层次高等院校普遍均已开设相关课程,并 将生态素养水平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评奖评 优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生态失范行为缘何依旧时有发 生?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 在笔头、口头,而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以及在此种意识 指导下的生态行为的实施,却“着墨”有限。

四、江苏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对策初探 1.积极落实有关政策从国家发改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 范区规划》到镇江市通过竞争性评审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从省委李强书记提出“两聚一高”到省政府制订“十三五” 教育发展规划,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并取得一定发展成 果的同时,江苏结合省情制订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具体发 展方案,这使全省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走在 全国前列。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更应以之为纲,在现有 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大学生生态素养 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加体现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更加符合大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推进生态课程改革所谓课程改革是 转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把课程从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 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那么,在高校生态教 材编写、生态理论体系构建时,就要尝试把借鉴西方名词术 语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并融入符合大学生年龄、 心理、生理特征的关怀性因素,让教材表述更恰当地体现教 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给生态理论赋予民族性、时代性。在教 学方法上,要努力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形式,而更多地采 用情景模拟、陶冶等方法,让生态课程教学形式与高等教育 学段更匹配。在评价反思时,要运用好作业、测评作为知识 转化为能力、思想外化为行为的“催化剂”角色,让大学生 自觉主动地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将自身的生态素 养展现出来,外化成为合规的生态行为,养成习惯并加以保 持。如此,高校生态课程改革使得教材表述更亲切,教学方 法更鲜活,评价模式更务实。3.加强生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 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上课。于是在教材选取、教案编写、教学实施、评价反馈 等各方面均要考虑到大学生思想逐渐成熟、思维活跃、对新 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等特点。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教 师要尝试找到生态学与各个专业的融汇之处,并辅以日常生 活中生动而具代表性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从而让 学生感知到,生态学理论知识既没有被束之高阁也没有和其 他学科水火不容,而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是平易近人的“大 众科学”。此外,前文所述的融汇之处亦可培养学生跨专业、 全局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已养成的生态行为习 惯更为稳固。4.重视隐性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教育对人的影 响、对人思想行为的塑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润 物细无声的。针对这种“潜移默化”,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 素养教育时,要充分突出隐性教育的功能,即以提升大学生 生态素养为目的,通过无计划、间接、内隐的教学活动使大 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具体而言:公众场合张贴的行为 规劝警示性标语可添加更浓厚的文学色彩或采用更丰富的 语体,从而在达到规范言行的同时,更体现人文关怀;
各级 各类团学研自治组织在举办活动的主题设定中可适当引入 生态德育内容,从而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多地拥抱 生态,构建生态化、常态化的校园文化序列。在这种隐性教 育的文化滋养下,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当然会逐渐提高,以至 于进一步形成崇尚自然的良好校风。5.用活用好互联网平台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地与教育融合,越来越鲜明地惠及教育。从“计算机辅助教学” 到“互联网+教育”,教育手段之新颖、模式之多元前所未 有。而针对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更应该用好、用活互联网 平台,把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扫一扫”“摇一摇”、网络直 播等形式与生态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增强生态素养教育过程 的参与感、体验感、仪式感。例如:通过“签到”让大学生 生态行为日常化;
通过“点赞”让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人物 事迹得到认可和效仿;
通过网络直播让大学生更真切、更直 观地了解诸如垃圾处理、水源净化、废物利用等原本相对陌 生的生态过程。如此一来,时下流行的互联网互动形式活化 了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也拉近了大学生和生态素养教育的 距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无论是马 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还是西方教育学说,都对“人的全面发展” 做出了丰富翔实的论述。纵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在中国的本土化、制度化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提 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到近来《中国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德育和生态素养作为全面发展 的重要维度和关键环节,历来受到高度关注。因此,基于对 江苏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现状进行梳理, 并对其实施对策进行探索,提出的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推进 生态课程改革、加强生态课程教学、重视隐性教育功能、用 活用好互联网平台等五个对策,对全国大学生整体的生态素 养的提升具有指导性价值。参考文献 [1]周怡波.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西 安:长安大学,2015. [2]蒋国保.我国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 广东省部分高校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 报,2015(01):5-13. [3]万金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 [J].教育探索,2014(08):114-115. [4]宋小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研 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聊城大 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