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内涵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早就引起了前 人重视。早在1920年,著名作家周作人就指出,所谓儿童的 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同一时期的教育家严既澄也 认为:“人生在小学的时期内,他的内部生命对于现世,都 没有什么重要的要求,只有儿童文学,是这个时期最不可或 缺的精神上的食料。因此,我以为真正的儿童教育,应当首 先注重这儿童文学。”我国新的小学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后, 其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作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 科学素养”,同时,“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 成与发展。”从这一表述来看,很明显是要加强儿童文学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 说,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儿童文学教育息息相关。因为, 文学主要的本质是塑造人,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无 论是教师课堂上的谆谆教导,还是学生家长的耳提面命与督 促,都不及儿童文学在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潜移默化。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儿童文 学最适合他们阅读,因为儿童文学中的童话、成语故事、寓 言、科幻小说等作品,不仅在语言表述上浅显生动,而且, 主题往往单一明确,并具有故事性强和趣味性深等特点,通 过儿童文学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审美需求, 打开儿童的心灵视窗和想象天空,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人文理想家园。而且儿童文学也深度契合儿童的心理特 征和审美需求,其阅读主体即为小学阶段的儿童。从接受者 的角度看,儿童文学也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对人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体认人生、 延展人生、滋养人生。对于儿童文学而言,他在帮助小学生 提高认识,塑造人格、完善德育、提升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 能目前也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中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也印证了有这样一个要求,即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目标的构建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则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充分的利用语文 课堂教学,引导孩子进入文学的世界,并引导孩子用自己的 视觉、个体的阅读经验和纯净的认知心理去解读作品,感受 和体悟作品。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健康成长。儿童文学是小 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小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 不断吸取营养并健康成长。教育专家谈凤梁曾指出:“文学 的那种潜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一个 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 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 的。”应该说,这一表述深切的指出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 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发现小学生 通过儿童文学既可以感受着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又可以将书中描述的真、善、美的思想,通过阅读春风化雨般潜入孩 子的心田和情感之中,陶冶心灵,陪伴他们快乐成长。
三、以儿童文学教育创新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 果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 素养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儿童文学的熏陶和学习。新的 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龄阶段“能够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 象作文。”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作文实 践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1.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在当前,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 我国迫在眉睫的大事,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从儿童抓起, 要通过儿童文学教育,让小学生大量的阅读儿童文学中的童 话、科学小品、科幻、动漫画等,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 思维,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个有着良好儿童文学修 养的教师,会将儿童文学教育融进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入 自由创作的空间。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 要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儿童文学故事性强,利用得 当,会很好地调动小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从长期的教学观察来看,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没兴趣的关键,主要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模 式古板,内容单一,没有很好的将儿童文学教育引入课堂, 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构建教师、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课外阅读综合教 育。语文素养好的学生,往往有较多的儿童文学书籍的阅读 积累。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要沟通课堂内外,教师 除了向儿童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书目外,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好课堂内外教学资源。此外,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督促孩子 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和教师积极沟通,提出一致的教 育要求。这样,通过家校良性互动,将会起到培育学生的文 学素养,提升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