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互联网新闻传播

互联网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互联网下的新闻传播教育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技术 打破了传媒形态之间的界限,新闻报道也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呈现出纸媒、 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共存的状态。

然而,面对新闻传播状态的变化,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还在沿袭旧的新闻 传播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难以跟随媒介的物理表现形式作出调整。在新技术、 新思路、新局面的传媒状态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新闻理念、培养适应现代信 息传播的业界人才、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等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互联 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及特征,并加快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开展跨学 科教育和培养,才能为社会和媒体提供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就以其快速发展的模式给人们带来欣喜。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已催生媒体业的深刻变革,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 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讨论不绝于耳:传统的教育模 式能否跟上不断变化的媒介形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宽频、数字电视、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 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崛起,以多样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呈现新闻,打破 了传统媒体占据传播市场的格局,互联网催生媒体业的深刻变革,媒体与政治、 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1。

面对新情况、老问题,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应时而动呢 1 新闻传播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困境 数量不断扩张,质量参差不齐 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相对年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 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2。新闻学和传播学自传入中 国以来,得到了足够的空间和发展。尤其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新闻传 播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2015年10月18日结束的“2013-2017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透露,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 本科生23万3。据统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本科毕业生共207名,去传媒业就 业的只占15%,2008年也基本相同。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应届毕 业生,到新闻媒体就业的也只有40%4。

(二)教育同质化严重 1.教材滞后 由于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晚,因此该专业的教材多为国外引进。

以新闻传播学教材来说,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连续出版了数套传播学的译 丛,为丰富新闻传播学成果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同时,我国新闻传播学者也在不断跟进和探究,虽然新闻教材出版得 不少,但是高水平的教材不多。大多数教材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的观点和成果。

2.定位模糊 新闻学院应该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哥伦比亚大学主攻 培养以新闻业务为核心的专家型记者,密苏里大学在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人 才,紧跟新媒体技术。放眼国内,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千校一面,千院 一面”的模式。上至人大、复旦,下至地方学院,几乎都是培养面向报社、电台、 电视台、杂志社、新闻网站等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难以适应新的新闻传播 生态。

诚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 梓华所说:“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 培养!”5 (三)教育人才难与市场对接 随着全国新闻院校的扩张,每年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逐渐达到饱和状 态,社会和媒体所能提供的相应岗位也有限。另外,新闻传播类院校的培养模式 大多专注于新闻传播教育,而忽视了公共课程的培养。媒体在招纳人才的时候更 偏向于经济、法律、政治等专业的毕业生,传媒岗位主体性不再凸显。

2015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中国传媒大学2014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传媒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继续选择在传媒领域工作的学生占总数的56.91%,2013年该领域所占比例为52%。

2 新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以互联网为依托诞生的一批新媒体,其专业化生产、快速信息传播、 贴近用户习惯等特质开辟了新的传播生态,对新闻传播类学子的教育模式也需要 顺势而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超认为应该以“融合”应对“融合”:新闻传播 教育应积极推动本土与世界的融合,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全球传播新格局6。

(一)创新教育模式 当前,互联网已经催生媒体业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远不 能满足社会媒体对人才的需要。到底是坚持传统的培养专业媒体人才还是创新教 育模式,向社会输送全面、前沿的人才,显而易见是后者。我们的教育应该敞开 门户,为新闻传播学子提供更多的基础架构和知识储备。

1.完善课程体系,开展跨学科教育 传媒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行业,在互联网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行业对传媒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还停留在传统教 育模式的基础上,大多数院校都集中在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 林。

国内复旦大学最早对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 院于2012年9月开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也即“2+2”的培养模式7。新生在入 学的前两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寄养”在其他学院, 就法律、中文、计算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一项让学生进行选择。到了第三、 第四年才开始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 及媒体融合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生进入媒体的时候发挥作用,使之成为真正有用 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2.提高老师的水平,让业界老师走进课堂 (1)观念滞后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树立媒介融合理 念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现有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教给学生的依然是采写编评等固有的新闻流程,知识和理念更新的速度 跟不上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速度。

(2)老师实践能力缺乏 近几年来大部分毕业于新闻传播学的硕士生、博士走上教学岗位,为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新一代教育人才,然而这些人才大多从学校毕业之后就 进入了学校,缺乏在媒体的实践经验,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而一些院校的 师资力量不强,很多老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调过来的,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认识。

(3)重学术而轻教学 很多高校对老师的考评是与学术成果挂钩的,因此许多老师埋头搞学 术而非教学,因而对于教学也很难跟随时代的变化。

(4)促进业界与学界的互动 缺乏“实务型师资”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互 联网传播学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重点新闻院校进 修,到新闻单位学习等途径来解决。另一方面,在新闻传播学课堂上,请来媒体 的精英,为学生讲授新闻传播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素质。美国的新闻教育界也都 实行类似的作法,美国的新闻学教师中具有从业经验者就达到98.6%8。

3.平台+实战 首先应该鼓励在校同学与校外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进行链接,建立考 核机制。如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表了文章或者图片并得到业界的认可,那么就 可以予以奖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做新闻策划、网络推广,或者 开辟专栏发表评论。如果策划被采用,或者报道得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就应该 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发同学的实践热情,也为后来的社会工作积累经验。

“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写一篇6000字以上的深度报道,或制作 一个30分钟长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即可作为毕业论文,且不要求发表或播出,只 需导师认可。”9 (二)转变教育观念 1.培养专业的新闻理念高校培养的新闻学子要想在传媒这个领域做得突出,就必须进行专业 主义理念教育。传媒业不同于其他生产业,传媒产品不仅要具有经济效益,而且 要具有社会效益。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更要强调职业 精神和新闻理念,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迷失方向。

另一方面,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传媒从业人员面临更多的价值判断和事实选择。传媒人员拥有过硬的 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才能适应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

2.开门办学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起闭门造车,新闻传播需要 更多的实践和交流。因此,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时候,要广开言路,广 开大门,在新闻传播教育上灵活创新。

西北大学梅迪尔学院与《芝加哥论坛报》合作进行的学生实习项目, 迫求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新闻操作能力的培养。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逐渐呈现 出以一个专业为主、兼读多个专业为辅的趋势。

此外,学院还可与社会上的媒体进行联合办学,将媒体和学校进行良 好的互动,媒体可以将实践中发生的变化及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为媒体 提供实习服务,为培养后备军做准备,通过实践感知媒介的变化并得知自身需要 改进的内容。

3.转变培养理念 复旦大学教授张涛甫在《出发还是出走》的演讲中提到,对于现在的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转变培养目标,从过去的培养一流的新闻记者 转变为大传播。这是为了适应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必须进行 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

所谓“大传播”,是指新闻学研究突破“小新闻”的框架,视野不再局限 于媒体内部,也突破了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以互动、 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 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10。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 会化媒体开启了“用户为中心”的时代,移动传播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时空 观。这样一来,以往的新闻样式和新闻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及传播形式被颠覆, 整个传媒生态正在发生改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培养的一流的新闻记者及其 所具备的高精尖采写编评能力只能成为一个优秀传播人才所掌握技能的一部分。

在传媒形式和态势都在发生巨变的媒介环境下,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 育必须一改以往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将培养一流记者的模式扩大成大传播——培 养一流的传播人才。

(三)融合新媒体新技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融媒时代新闻教育的 转向与学科思维》中提到,随着个人化、互动化、内容分享等成为新时代媒介发 展的重要关键词,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具备从事新闻报道的能力,而须 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运作能力11。

新闻运作能力涉及新闻从业者的融合报道意识、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计 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等。在传统媒体,记者只需要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字稿件, 而在互联网时代,除了要掌握记者必备的技能,如何将新闻信息多渠道发布,整 合新闻融合报道也成了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具体操作而言,记者需要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 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或抓取大量数据来拓展既有新闻主题的广度与 深度,最后依靠可视化技术将经过过滤后的数据进行融合12。鉴于此,新闻传播 教育更应该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抓取能力和整合报道能力。

2015年4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招生负责人做客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 对面节目》时,谈到中国传媒大学新增三个专业,其中,新闻学数据新闻方向主 要培养专门从事数据新闻报道、挖掘、分析的高级人才。

媒介融合形势下的新闻传播不需要记者掌握所有的渠道和手段,但是 运用和掌握其中一两种则是现在的学子必须掌握的技术。

作者:郑亚丽 来源:卷宗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