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汉字教学现状思考|汉字的现状

高中汉字教学现状思考

高中汉字教学现状思考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部分,工具性的作用无庸 置疑,交流、阅读、写作这样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汉字的学 习。但是区别于小学初中的汉字识字教学,高中汉字教学 更应该关注汉字本身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现象,这首先 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本质决定的,“语言文字是人与生 俱来、与时俱进、同生共死的思维显像,语言文字的学习势 必与其生存、成长与发展须臾不分,因此,发展性、阶段性、 序列性是其基本特征,承认并尊重这个基本特征的存在就是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人文性的本质与前提。”忽略学生 在不同时期和阶段语言学习的差异性,就是“目中无人”的 表现。其次还因为汉字本身就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 汉字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过程,人为地割裂 汉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只重视汉字的工具性作用, 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学生作为个体的人 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教育是不科学的,其结果注定是失败 的。

一、现阶段高中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汉字教学仍停留在识记汉字的目标上高中阶段 仍然有汉字教学的任务,目标是:在小学认识2500 个左右 常用字和初中认识3500 个常用字的基础上,高中生要认识 4000 多个汉字。但目前高中汉字教学的目标仍停留在扩大 识字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上。而且汉字知识在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从未涉及,既无全面性可言,也无系统性可言。

所以汉字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属于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末 流,又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堂上汉字不被重视 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连识记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辨别赏析。

所以现在的高中生写文章时错别字连篇,词汇量匮乏。甚至 正式场合连一句像样的话都说不好。而更直接的结果就是社 会上汉字使用的不规范。

2.高考对汉字的考查导致汉字教学高耗低效高考《考试 大纲》对汉字掌握有明确的规定,即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 字音和字形。同时指出,由于我国方言区的语音差异很大, 所以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这一要求侧 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即要准确地判 断汉字字音的正确与否。而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既包括汉字 的识别,也包括汉字的书写;
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等, 又包括不写错别字。从高考的实际看,字形考查的全是别字, 因此,辨识别字成为字形识记的主攻目标。汉字作为表意文 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高考中汉字考查只停留在形、 音的层面显然是不科学的。虽然辨识要联系到字义,但是无 奈学生高中没有系统地学习汉字知识,更不了解汉字的文化 现象。这样的高耗低效也可以从学生高考试卷的答题中窥知 一二。教师顶着高考的压力辛勤耕耘,可教出的学生却越来 越没有文化素养,自己痛心疾首不说,还要顶上整个社会“误 尽苍生”的骂名,真是可怜、可悲!没有“文化内涵”参与的“文字训练”是高耗低效的纯 技术化训练,是失掉灵魂仅剩躯壳的工具性训练,是背离了 现代语文教育宗旨的物化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对汉字教学的指导性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2001 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决定》和《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启动 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 年又颁布了《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 年起,《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和实施教科书 先后在全国各地进入实验。按照教育部的计划,2010 年全 国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

1《. 新课标》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高中语文课应该帮助学 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 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 向上的人生态度。”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 化内涵。

另一方面,语文教材改革后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突出了“共同基础”,选修模块突出了“多样选择”。

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密不可分的性质。此次语文教学改革的编写者(主创者)强调:教材是“在坚持守 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那么“守正”即固守语文学科的工 具性作用,“出新”的表现就是对语文学科文化教育的重视。

2《. 新课标》增加了汉字教学的文化内涵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汉字教学终于以独立、系统的形式 出现在了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所在的章节属于“梳理探 究”,标题是“优美的汉字”。这一变化说明语文教育主管 者对汉字教学有了重新的审视,认识到了汉字教学作为语文 的基础教育,它对阅读、写作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 性作用。

“梳理探究”这一章节是新教材的新设内容,编写者强 调这一章节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整合”和“发现创 新”的语文学习能力。内容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 联”“汉语成语”“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姓氏源流与文 化寻根”“影视文化”等15 个专题。而编写的目的是“引 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提高 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编写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加文化内涵,强调探究性学习”。

而且不难发现,15 个专题里有很多内容均同汉字有关。

“优美的汉字”版块由浅入深地涉及汉字的起源、汉字 的形体、汉字的构成、汉字文化四个部分。虽然关于汉字文 化的内容,专题也只是限于简单介绍,但是汉字与文化相互 推动发展的关系基本表述完整。课后的习题也是围绕汉字的文化内涵而设置的。

在《语言文字应用》版块中,教材的编写一方面考虑到 了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体现了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 性。另一方面突出灵活运用,变“应付考试”为具备较高水 平的文化素养。对教学形式,编者强调“语言文字知识绝不 是一些只需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日 常生活中的鲜活的现象”。所以教学形式侧重于“参与式” “讨论式”。这些都是不同以往的教学模式。

3.汉字教学改革后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正在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汉字教学改革正在迈出可喜的步伐,然 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很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

(1)必修课本中阅读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汉字教 学依然处于从属地位。

高中生一学期的阅读课至少要用去48 课时到64课时, 再加上写作课,至少要花16 课时,汉字教学所需时间所剩 无几了。再加上教参说明,梳理探究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有选择性地展开,于是汉字教学再次地成了被省略的内容。

(2)汉字教学的课程设计仍以为“听说读写”服务为 主要目的,教学理念陈旧。

语文教育课程教学应该遵循“汉语、汉字、中文”的自 身规律,只能遵循中华民族的认知规律设计语文课程教学。

显然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应该是以汉字的教学为基础,以汉字文化的教育贯穿始终的。只有遵循汉语汉字自身规律, 以弘扬汉字文化为核心进行语文教育体系、结构的课程教材 改革,语文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几十年来的被动局面。

三、汉字教学应实现汉字的文化功能 汉字自产生以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它的语言交际功能, 二是它的文化功能。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基础环节的汉 字教学,它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落实汉字的两大功能上,这 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性质论。但是,多年来 高中汉字教学只停留在它语言交际的作用上,忽略了它的文 化功能。那么,如何在汉字的语言交际教学中发挥汉字的文 化功能就是当前汉字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解决的途径,首先是要搞清楚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其 次是要搞清楚汉字有什么样的文化功能,再次是要搞清楚汉 字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 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正是依赖于汉字语言交际功能, 汉文化几千年来延续至今,生生不息。同时汉字也成为一种 文化现象,变成汉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数千年来汉民族的 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各个方面的文 化信息。

那么,高中语文汉字教学就应该紧扣汉字的文化特性来 落实汉字的文化功能,进行汉字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文化首 先且必须以汉字文化教育为前提,那是因为汉字是蕴育中华 文化的摇篮,汉字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主流文化的集中代表。而作为汉字文化教育的基础,中国的语文 教育首当其冲。

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系统地普及优秀的汉字文化,是 汉字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汉字的文化功能落实的基本思 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自觉地担负起弘扬文化的 历史重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 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增强文化意识,使学生重视本民 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和创造文化的意识,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自身发展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