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载词英语习语的翻译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载词英语习语的翻译 一、引言 习语是人类社会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也最富有魅 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张镇华,2007:233)。各民族的语言 都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大量的习 语保留并传承下来。习语蕴含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 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子,因而蕴含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生活哲理。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的结 晶和文化的积淀。同样,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 古国里,也积淀了大量的成语、谚语、俗语、典故、俚语和 歇后语,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 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英汉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 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缺乏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总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 对方所说的话,或者随意套用本民族语言的表达模式,不仅 会“望文生义”,而且还会引起文化冲突和误解。因此,译 者有必要深入了解英语习语的来源及其特点,掌握英语习语 的基本翻译技巧。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同汉语习语一样,英语习语也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 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语言形式。英语 习语数量庞大,英语国家仅谚语词典就有许多,每种词典所 收录的条目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但是,很多长期使用的言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湮没其来源。郭著章(2003)在《英 汉互译使用教程》中提出,英语习语主要有三大来源:《圣 经》、莎士比亚著作、伊索寓言。张镇华(2007)在《英语 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一书中,将英语习语来源分 为三类:源自日常生活和习俗;
源自《圣经》、其他宗教神 话和寓言;
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和其他文学作品。可以看出, 二者对习语的来源的论述有相似的地方。本文列举了张镇华 (2007)《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以及《最新 英语习语词典》里的一些例子来说明英语习语的来源。
(一)源自《圣经》、宗教神话和寓言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西方国家的翻译活 动很多都与《圣经》的翻译有关。《圣经》的英译本,尤其 是1611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钦定本,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而深远,这些影响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英语中很多固定表达都 源自《圣经》。例如: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对牛弹琴);
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labor of love(不计报酬 的工作,乐意做的事情)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分辨良莠) the sp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 余而力不足)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escape 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死里逃生) 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a fly in the ointment(让人扫兴的小事,一只老鼠 坏了一锅汤) 除了《圣经》故事,很多英语习语来自神话传说、寓言 故事等。例如:“a dog in the manger”源自《伊索寓言》 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狗站在马槽里,自己不吃马槽里的干 草,还不让马去吃。多用来形容自私自利,在其位不谋其政, 与中国的俚语“占着茅坑不拉屎”有异曲同工之妙。“ass in a lion’s skin”多用来形容倚仗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再 如“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常用来形容人外表温顺,其实内心阴险。出自神话故事的习 语还有“Achilles’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act the part of a Trojan Horse”(里应外合)等,这类例子不胜 枚举。
(二)源自莎士比亚及其他文学家作品 英国许多知名作家的作品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有些 句子被人们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pound of flesh”被用来指 合法而不公平的要求;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to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一句,常用来形容做事不 能急于求成,相当于汉语中的“欲速则不达”;
《哈姆雷特》 中的“murder will out”,用来指真相大白,纸是包不住火的。其他作品中同样有广为流传的习语,如“as busy as a bee”出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用来形容人很忙 碌。再如“sober as a judge”出自菲尔丁的《堂吉诃德在 英国》,用来指人非常清醒。
(三)源自风俗习惯及日常生活 在中世纪的英国,贵族出行时会骑着高头大马,骑在马 上的人会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 因此,当时的人用“ride the high horse”来形容人趾高 气昂、耀武扬威。在英国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touch wood”,摸过木头或者木制品之后,就可以辟邪,这和中国 用桃木剑来辟邪的习俗类似。所以“touch wood”直译为“触 碰木头”,意译为“走好运”。除了来自风俗习惯,英语中 还有很多习语源自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例如:“as you sow, so as you can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bark up the wrong tree”(弄 错对象,白费精力)等源自农业生产;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hone”(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源自狩猎;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徒劳无益,多此一举)源 自煤矿生产;
“dark horse”(黑马,出其不意的胜者)源 自赛马;
“the coast is clear”(危险已过)源自走私行 业等等。
三、英语习语的常用翻译技巧 英语习语具有结构固定、意义完整以及约定俗成等特点,英语习语的含义不是单个字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放到特 定的语境中去理解。译者在翻译习语时切不可望文生义或断 章取义,要将习语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其文化内涵, 结合中国本土的成语或者谚语,翻译出既能反映英语国家表 达习惯,又让国内读者可以接受的习语。
关于翻译的方法,早在杰罗姆翻译《圣经》之时就存在 直译和意译之争,在翻译出现文化转向后,以韦努蒂为代表 的翻译学家提出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异化和归化可以看作是 直译和意译的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 意译涉及的是语言层面的对等,而归化和异化更多关注语言、 文化和美学等因素(孙致礼,2006)。张培基(1983)在《英 汉翻译教程》中提出三种英语习语翻译的方法,分别是直译 法、意译和同义习语的套用法。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种 译法:增补法。
(一)直译法 Lose face(丢面子) Sour grape(酸葡萄) Paper tiger(纸老虎) Make someone’s mouth water(让人流口水)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 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上述例句的本义和引申义与汉语的表达习惯一致,直译 过来不会影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因此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 方法。有些具有英语国家文化内涵的习语,对于不了解其文 化内涵的译入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例如 “Achilles’heel”如果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后跟”的话, 就会让不懂古希腊神话的人很困惑,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就要选择意译法。
(二)意译法 大多数负载文化信息的英语习语只能部分对应汉语谚 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语言来翻译。例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可直译为“杀掉生金蛋的鹅”。
该译法虽然保留了“金蛋”和“鹅”的形象,但只传达了其 字面意义,没有表达出“杀鸡取卵”的深层含义,会让目的 语读者一头雾水。英语习语中有些词句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 特色,译为汉语时,译者必须在充分了解英语文化的基础上, 摆脱原语的结构限制,把原语的意思转变成符合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语言,对其进行意译。例如:
Born with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生在富贵 之家) Pull one’s leg(开玩笑)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说错话,闯祸)(三)同义习语套用法 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一样,很多都源于各个民族的生活、 宗教等诸多方面,自然会有相同之处。英语习语符合汉语表 达习惯,并且其表达意思与汉语有对等物时,可以采用套用 法。如: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老鼠)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一人不及两人智) 但是,同义习语的套用也是有条件的,不能在任何情况 下都用。因为一组对应的汉语和英语成语,即便语义相近或 者形式相似,其包含的确切意义或感情色彩也会有很大差别 (郭著章,2003),因此不可以随便借用。例如:“a piece of cake”译为“小菜一碟”,常用来形容做一件事很简单, 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但这种译法不是完全对等,因为 在英语国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烤箱,做蛋糕很方便,但是 在中国人看来,做蛋糕是很麻烦的,因为很多中国家庭没有 现成的设备。因此,译者在套用的时候需要谨慎,要考虑两 种文化的差异。
(四)增译法 所谓增译,就是先将句子进行直译,然后通过加注解释 原习语的文化信息。因为习语有着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若只按字面意思进行直译的话,会令读者不知所云,这时应 在译文之后添加习语蕴含的文化信息或解释性文字,以便于 译语读者理解与接受,从而更好地体会原作表达的思想。例 如:
No rose without a thorn.没有不带刺的玫瑰(世上没 有十全十美的幸福;
有苦必有乐) 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路必有弯, 世上没有直路(事必有变) Bad workmen often blame their tools.拙匠常怪工具 差(不会撑船怪河弯)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运煤到新堡(多此一举)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译者对英语习语进行直译之后在 括号内说明其引申义,便于译语读者对习语的理解。
四、结语 英语习语作为一种文化负载词,具有结构凝固、语义完 整和约定俗成等特点。它们或者来源于宗教神话,或者来源 于文学作品,或者来源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译者在翻译 这类文化负载词时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望文生义,要深刻 地理解这些习语所处的具体语境,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译出准确、通顺,能反映英语国家文化内涵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3.[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0.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4. [4]孙致礼.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6. [5]王秋瑞.英汉习语翻译技巧的应用[J].大学英语, 2008,(5). [6]王尚阁.最新英语习语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11. [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