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经典课堂收获实用方法
聆听经典课堂收获实用方法 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有幸来到浙江松阳参加浙江的教学 研讨活动。早就听说浙江的小学科学教研一直走在全国的前 列,参加这次活动后更是加深了我对此的感受。一、注重学生表达规范性的培养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严谨体现在师生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中。一个人言语的规范与严谨和其行动的规范与严 谨是一脉相承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要求自己的 表达尽可能规范与严谨,但如果发现学生的表达不尽人意, 教师该怎么办呢?我一般采取的措施是请别的学生再表达 一次,最后老师自己再说一遍,并让学生记录下来。事实上, 这样做占用了课堂时间,效果也不好。
这次观摩活动中,许多老师是在记录单上给出表达与交 流的框架,再让学生据此科学地总结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如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的实验记录单上是这样写的:
我的观点是( ),我要观察( ),观察到( )才证 明( )。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这些提示规范了学生的表达, 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于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 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引导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有很 大帮助。
《放大镜》一课的授课教师也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类似的 措施,这一课的记录单上是这样提示的: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特点,我们认为(特点)的器具 能将图像放得更大。
教师要根据内容、学生的实际,合理地设计表达框架, 而且一定要注意分寸。学生刚接触这门课,可以多给学生一 点支架,帮他们尽快入门,但也不能一直“扶”下去,随着 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可以慢慢地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 二、注重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科学课强调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和使用数据,组织 学生整理小组实验数据进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是科学 课堂的常态,教师对此要足够重视。
在《摆的研究》一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书上的 教学流程,提出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长度、摆锤重量、摆幅 大小等因素有关,接下来学生就分组进行实验,完成类似PPT 样式的统计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收集、整理、 分析数据的思路很明确。
此次活动中有位教师上了这节课,她是这样处理的:在 学生进行了猜测之后,将一部分6 人小组再分成两个3 人小 组,每个6 人组自由选择制作一个15 秒摆动N 次的摆,6 人 小组内的摆动次数要相同,但分成的3 人小组摆锤重量要不 同。
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张贴了一张统计图,横坐标为摆动次 数,纵坐标为摆绳长度,在学生完成小组实验后,他将每一 组的摆从铁架台上取下,并将它们贴在统计图对应的位置。之后,学生看到统计图上形成一了段抛物线。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据,并让学生预测15 秒摆动15 次的摆摆绳多长? 15 秒摆动8次、6 次的摆摆绳 多长? 这其实已经是让学生去运用这些数据的规律了。
这节课由于有了教师的巧妙设计,在数据整理和分析时 与数学结合起来,呈现了数形结合的美。这让我意识到,科 学数据的分析是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教师的创造性设计,让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形之美,也更容易发现数 据背后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让课堂慢下来 教学节奏慢下来,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有深度。
在这次活动的六节课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节奏都比较慢。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中,学生对“ 水珠从哪里来” 大致有四种不同的假设:杯口漏水、杯壁渗水、杯壁(盖) 透气、杯外气体。四种假设内容是很多的,老师并不急,而 是一个个地引导学生用实验求证自己的观点。
分组探究后学生汇报,面对实验现象,他们对“ 杯壁 渗水”这一观点的认识还是很顽固。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 能就用教师的威严说服他们了,但执教老师马上引导学生用 红色的冰水再做一次观察实验,利用杯壁的水珠是无色的与 杯内红色水有差别来纠正学生的观点。这样总算万无一失了 吧! 没想到还有学生认为:杯壁缝隙太小了,水可以过来, 红色物质不能过来,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可怎么办呀? 我们听课的老师都着急了。授课老师 却一点都不着急,再次提供装有干棉花、干黄豆的冰冷杯子 做观察实验,杯壁仍有水珠产生,这下学生终于相信水珠不 是因为杯壁渗水产生的了!老师就这样慢慢地、一步步地反 复求证,用事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想法。
这个过程可以快一点吗? 不可以! 因为学生的已有 认知是很顽固的,只有这样慢慢地、一次次地实验修正才有 效果。这是真正的实验研究。看上去课堂节奏慢了,但实际 上比我们平时5 分钟就讲完这个问题的效率更高:因为学生 在投入地观察、思考,他们的旧观点从根本发生了改变。这 样的“ 慢”并不是在课堂上多花了一点时间,而是教师在 课堂之外做了更多的工作,了解学生的理解难点在哪,想出 了办法来突破,真正用心地备教材、备学生。
《证明地球在自转》是一节难度较大的课,以往自己在 教学中效果都不是很好,学生难以理解。这次活动中,授课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具的基础上分层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 效果。
先来看看教具“傅科摆”:底板是一个转盘,上面的锥 形筒内有乾坤——上面开口可以用于装红砂,下面尖端有小 孔,红砂可以漏出来,留下轨迹。“傅科摆”为学生实验探 究提供了可能,但如果没用好,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 规律。
执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傅科摆”的实验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了多步:
第一次实验底盘不动,让锥形筒摆动,引导学生认识观 察方向的参照物;
第二次实验底盘转动,根据参照物引导学生认识,摆在 摆动时方向是不变的;
第三次实验底盘转动,在锥形筒内装上红砂让它摆动, 发现会在白色底盘上留下一条近似于直线的红砂轨迹;
第四次底盘转动起来,发现红砂留下的轨迹有了变化, 不是摆动变了,而是底盘转动的结果。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再介绍傅科摆实验,就更容易理 解地球在自转,教学效果很好。整个教学活动循循善诱,层 层推进,慢慢进行,比起以往一步到位的教学效率其实更高。
模型构建也是小学科学中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宇宙板 块学生有兴趣,但并不方便研究,教学这一板块知识教师常 常犯难。这次活动中,执教教师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采 用慢节奏、分步建模方式,用平面模型代替常规的立体模型, 让学生在了解太阳系知识的同时习得建模方法,使得学生的 思维活动与动手操作同步进行。本课建模活动分三步:
第一步,在了解了太阳系有哪八大行星后,学生在条形 纸第一行试画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关系图,并展示分析;
第二步,在理顺八颗行星顺序后,在条形纸的第二行试 画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关系图,并展示分析;
学生得出的模型还不够真实,教师又利用视频资料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这层层递进、缓缓深入的建模过程,更容 易让学生了解建模、理解建模、掌握建模。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合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