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摘 要 以四川某市为个案,采用教育现象学研究方 法,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点要求,对农村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状进行的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职 业道德大体呈正态分布,中间大部分教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 能做到“爱国守法”“关爱学生”和“为人师表”,但在日 常工作中却有所违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终身 学习”方面问题更突出。从NLP理解层次的角度分析,原因 在于很多教师没能在精神和身份层次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关 键 词 教师教育;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象 学;NLP理解层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11-0004-04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运动, 虽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较而言,农村教师专业 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比例 虽有所下降,但仍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整个教育改革发展中占有 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国家制定和实 施了一系列专门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农村师资水 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仍然存在诸 多问题。
今天的农村教师大多受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因为各种原 因又回到了农村。他们尽管在农村社会中处于中上阶层,但 在“体制内”人群中,却又处于下层弱势位置,这种特殊生 存环境和文化背景势必会对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为此,笔者尝试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四川省 某市为个案,采用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及建设机制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非常重要 的范式转换,即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 化的教育意义。这种转换突出地表现为质的研究的兴起。质 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 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与 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1]。
教育作为一种关乎心灵的社会现象,对其进行质的研究意义重大,正如狄尔泰所说,“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
在美国学者J.W.克雷斯韦尔的研究方法论框架中,质的研究 方法包括叙事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人种志研 究与案例研究。笔者试图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置 于生活世界背景下,进行深入的、重视人的真实经历和独特 体验的现象学探究,从而突破泛泛的经验总结和技术主义量 化研究的局限。
对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从中提炼有意义的主题,是现 象学研究的重要一步。在主题分析过程中,本课题运用质性 分析中常用的编码和归类的方式,从访谈、文本和参与观察 等途径搜集的一手资料中提取有意义的主题,重点关注教师 本人、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认识 和体验。此外,虽然现象学主张“普遍搁置”,但并不意味 着我们完全拒斥已有研究成果。在对现象进行主题分析和意 义发掘,以及思考和总结的时候,最初被“放入括号”中的 各种理论和“判断”总会“现身”,参与思考和对话,这既 不可避免,也理所当然,需要研究者站在一定的价值立场上 思考问题。马克斯·范梅南提供了一套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 本方法和操作程序,最后两步就是“保持与这一现象的强烈 而有目的的教育学关系”和“通过考虑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 协调整个研究”[2]。二、研究结果 整理各类现象学资料时发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全 认同并有着深刻认识,和完全不以为然甚至肆意嘲弄和违背 的老师都是极少数,在“优秀”和“恶劣”之间是平凡的多 数,且三部分人群存在连续过渡,即在“黑”与“白”之间, 存在广阔的颜色深度不一的“灰色地带”,大体呈正态分布, 这与对学校领导、学生的调查是一致的。处于正态分布中间 地带的教师往往在平淡机械的“教书匠”生活中,既没有对 学生造成直接而明显的伤害,也没有作出较为突出的贡献。
具体来说,在“爱国守法”“关爱学生”和“为人师表” 方面,大部分教师都能把握大是大非,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 中却存在程度不一的违背情况。如在正式场合,大部分教师 都认同爱国守法是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工作和生 活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不深刻,甚至很淡漠。例 如课题研究人员有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和教师们讨论热 点时政新闻时,六成以上的教师反应淡漠,要么完全不知道 (约占一成),要么知之甚少(约占五成)。课题组对教师 日常讨论的时事新闻的原始记录进行编码和归类分析后,提 取出频次最高的主题依次是:“抱怨批判”“调侃嘲弄”“冷 漠旁观”,表明农村教师群体存在着相当多的负面情绪和观念。在遵守法律方面,很多教师常常 “知法犯法”,对工 作中为法律禁止的一些行为认识模糊。例如很多教师对未完 成作业或违反纪律的学生会采用各种形式的体罚并觉得理 所当然,对法律相关规定抱有抵触情绪,认为“农村的孩子 太调皮,没教养,不厉害管不住”。而在“关心学生”方面, 课题组重点对3所小学的6个班级随机抽取了60名学生进行 了样本研究,对“你觉得老师关心你们吗”这一问题进行访 谈,在“很关心”“比较关心”“不太关心”“完全不关心” 四个主题上,统计发现依次占12%、33%、46%和9%。进一步 分析发现,认为“不太关心”“完全不关心”的学生中,成 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以最近三次考试成绩总分排序为参 照)占了78%,可见,教师对后进生的关心偏少。对6个班级 所听的12节课的分析也发现,成绩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抽 到回答问题的概率是13%,其中还有4%属于“羞辱型”提问, 即发现学生没听讲,故意提问以在全班面前进行批评或嘲弄。
此外,对6个班的12名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8名教师对后进 学生流露出明显放弃的态度,且普遍持有“基础太差,父母 不管,老师没办法”的观念。值得提出的是,6个班中父母 均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比例是41%,而成绩在后三分之一 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83%。结合前述研究发现,农村小 学留守儿童的学习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且没有得到教师应 有的关注和帮助。
比较而言,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更为突出的职业道德问题体现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方面。
研究发现,相当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对所处的环境很不满意, 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持得过且过甚至怨天尤人的态度。究其 原因,一是因为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虽然来自农村,但因为 接受了3-4年的高等教育和城市文明熏陶,已很难心甘情愿 地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但因为 没有更好的出路,所以只好为了一个“饭碗”而勉强工作。
第二,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虽然在绩效工资改革后有了很大 的保障,但仍然相对较低。第三,受家庭教育和物质条件的 局限,农村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方面遭遇到了更大的阻力,尤 其是留守儿童数量不断上升的趋势下,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遇 到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农村小学教师很难做 到爱岗敬业。此外,农村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和信念也存在很 大的问题,对于既教书又育人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对整 个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课题组从“情感态度 价值观”维度,对所听12节课的原始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很 难从中提取出可以反映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资料,勉强算 得上的也多是简单的说教,从效果来看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此外,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不多,尽管这种情 况随着近几年“国培计划”的实施有所改善,但仍然不能满 足庞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需求。对5名校长和35位参加过 国培教师的访谈发现,他们对参加“国培”的态度和体验总体上不积极,经过编码和归类发现,比较普遍的两个问题是 “培训内容和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实效性不高”(包括 “重理论理念轻实践操作”“跟岗指导不够”“不能紧贴农 村教育实际”等次级主题),“教师自身的信念价值观和行 为模式存在问题”(可分解出“懒于学习,不思进取”“对 新事物持怀疑态度”“学了不用”等次级主题)。对教师日 常工作和业余爱好的研究发现,他们除了备课(对备课的时 间和方式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备课大多比较简单)外, 工作之余能坚持阅读、学习的非常少,打麻将、斗地主成为 比较普遍的课余活动。
三、讨论和建议 从本课题研究反映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职 业道德问题概而言之是,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教师这一 职业,因而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平庸之恶”,突出反映在对 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不够,因此不热爱,不敬业, 从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农村小学教师的这种“平庸之恶”是个人和环境交互作 用的结果,其中个人因素至关重要,因为“内因是根据”, 尤其是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职业 道德背后,折射出教师不同的理解层次,而不同的理解层次,决定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高度和人生高度。“理解层次”是 NLP的一个重要概念。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缩写, 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于1976年创立的 一个心理学流派,认为人的理解分为六个层次:环境、行为、 能力、信念和价值、身份、精神(又译系统)。“环境”指 人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事、物,时间、地点、文 化等。“行为”是在环境中从事的各种活动,简单地说就是 “有没有做”“做什么”“怎样做”,如教师的备课、上课、 批改作业等。“能力”就是做事需要的技能、知识以及解决 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情绪也属于能力的层次,因为良好的情 绪识别和管理能力是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信念和价值” 是指人们用以判断人、事、物的标准或准则,即人们作出选 择的依据,如认为“善有善报”,就会积极行善;认为“好 人多磨难”,就会消极行善。“身份”是指人在环境里、在 行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人们对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的 认识,即“我是谁”“我将如何实现我生命的最终意义”“我 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等。“精神”指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中对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影响及认识,是关于自身 和系统的关系问题,即“我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这一层 面体现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属于世界观层次,反映的是 生命的最高意义,正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心 理需要一样,一个人也往往在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基础上才谈 得上自我实现,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享受。在上述理解层次概念中,“精神、身份、信念和价值” 三组概念分别对应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言行具 有决定性影响,属于高层次抽象概念,平时比较隐蔽,只有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才有可能被发现。
而“能力、行为、环境”是人们在“三观”指导下的日常表 现,属于较低层次概念,比较容易观察。农村小学教师之所 以存在如前所述的一些职业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局 限在了理解层次的最低层,即“环境”上。“这种环境下还 奢谈什么事业?”这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直接或间 接表达出来的一种内心状态。正如一位小学教师曾说:“我 并不安心做一个小学教师,我只是凭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而 不忍心误人子弟。我并没有向孩子们投入全部的精力,只是 觉得拿了工资应该干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3]这是课题 研究中感受到的农村教师普遍持有的一种职业心态。目前, 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一系列职业道德问题,究其原因,就在 于没有在精神和身份层次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存在很多消 极无为的信念和错误价值观,从而导致抱怨环境,行为消极, 能力有限的直接后果。
“外因是条件”,一个人的成长本来就是在包括教育在 内的环境因素不断塑造的过程,而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 发展尤其与他们置身的文化环境分不开。有学者研究指出,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成了农村文化环境的“陌生人”:
“教师的生活方式向城里人看齐,而与农村文化渐行渐远。
当教师们的眼光向外看的时候,他们离当地社区和学生家长 更远了。这些并非出自本村的外地教师与其所服务的社区缺 少了文化和亲情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在这里任教只是一 份工作而已。老师和社区、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 大,教师成为了村落中的陌生人。”[4]因此,有效改善农 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农村 小学教师真正融入到乡土社会,能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创造 和增大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快乐,这既是社会对农村小学教师 最有力的支持,也是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强有力的保 障。为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大课题项目申报的资金投入和管 理力度,引导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校本研究,参 与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公益服务。就后者而言,可以政府和 社会(包括公益机构和企业等)联合出资的方式,借鉴五四 时期平民教育运动的做法,引导农村教师发挥自身文化优势 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给予物质补助和评优、职称晋升 等方面的倾斜。这样既可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又可使农村 教师与农村文化融为一体,从而有力推动他们的职业道德发 展。此外,目前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项目如果 在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理解层次上提高实效(特别是信念价 值观、身份定位),并在跟岗指导和联合开展行动研究上加 以引导和监督,那么农村教师就会更容易走上一条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道路,其职业道德发展也会变成一种内在自觉的精 神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朱光明,陈向明.理解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J].外 国教育研究,2006,(11). [3]余文森.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87. [4]魏峰.从熟人到陌生人:农村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