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现状扫描

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现状扫描

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现状扫描 由于应试的挤压,教材的缺陷,以及教师自身的局限, 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危机重重。而要冲出困境险地,必须循 经由基本的通道,即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四川师大李华平 教授说:“(必须)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建设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将课内与课外沟通,校内 与校外沟通,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本文主要谈谈课程通 道。要准确、全面理解课程通道的含义,必须先弄明白什么 是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通道 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教育 中为学生发展创设的教育空间。这个空间是课程编制者在明 确教育目标之后,通过课程计划(即课程的主要类型如地方 课程、学校课程、选修课程等)及科目(如历史、科学等)、 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制度(如课程评价制度、教材制度、 课程管理制度等)等来体现。它包括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 对象(学生)、内容和方式。换言之,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 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既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 也包括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
不仅指这 些教育活动内容本身,还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实施进程、期限等。而对课程理论研究得最深,目前也最权威的,是四 川师大刘永康教授,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已作为高 师必修教材,并纳入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通道,就是通过课程来学习的途径,是学生提高语 文素养的主要通道。

二、语文课程通道的现状 在探讨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之前,先要知道语 文学习课程通道的现状。笔者把当前普遍存在的课程通道的 现状形象概括为:过窄、过矮、过短、过暗。这也是造成语 文少、慢、差、费的原因。过窄,是指课程学习形式太过单 一,学习范围太过狭窄。过矮,是指教学着眼点太低,不能 将知识目标上升为课程目标,将能力目标上升为素质目标, 不能以课程论的眼光审视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过短,是指课 程学习呈短期性,临时性,碎片化,而未将其一体化贯通, 未有长远眼光和课程化设计,不完整和没有可持续性。过暗, 是指没有明确甚至正确而稳定的课程学习目标,不落实课程 标准的要求,自行其是,最后茫然自失。而以上语文课程“窄、 矮、短、黑”的现状,是教学主体不能自觉突破四大局限制 所致:教材的局限、学校的局限、考试的局限、学生的局限。

这四大局限,总根源在教育主体自我的局限。而自我局限的核心,可以追溯到教育理念、教育人格和教育良知上来。所 谓“万法唯心”“境由心造”,不懂课程论、不按课程标准 教学的教师,不仅不能很好地进行语文教学,甚至有可能会 蜕变为语文的“杀手”。

具体说来,目前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是不畅通的,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漠视语文课程理念,功利性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从“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 发设计课程目标。为此就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 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 价值追求。然而实际情况是:强烈的应试心态阻塞或者扭曲 了课程通道。教学的目标里只有分数,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

教学内容多是僵死的知识和冷冰冰的答题技巧,三维目标一 维也谈不上。急功近利的结果是分数暂时提高,代价却是课 程目标完全落空,学生综合素质的严重停滞,甚至可能导致 教育失败。

2.课程工具性体现不足。刘永康教授在《语文教育学》 中指出:“工具性的本质即言语能力性,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现实教学中,一方面很多时候没有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感受领悟代替了学生的多元理解、教师的“独裁”讲 授代替学生的亲历体验和切实训练;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将 体会思想内容和情感作为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2011版新课 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 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 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 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非常明确地指出 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语文课 必须实现两个转型:从理解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 用;
从教师讲读课文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要内容和方 式的课程形态。只有这样,语文的工具性才能真正落实。教 师上课要符合语文这个正道,就必须要“务正业”。语文课 的正业,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 也只有首先真正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才有发生的基 础,才能相伴而来。凡与此目标相符的就是真正的语文课, 凡背离此目标的就不是真正的语文,因为这样的语文,不能 引领学生达成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这样的语文学习通道, 就只能算难走的羊肠小道、走不通的华容道、甚至误人子弟 的歪门邪道。目前语文教学乱象丛生,根源即在未明确这个 道理,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过于强调人文性,轻视工具性,把人文性推向极端,致使有人把语文上成思品课、哲学课、 历史课、生物课,唯独不是语文课。二是只知应试,只抓应 试,教给学生的是海量的习题,不讲学习方法,只讲答题窍 门;
不顾语文素质,只唯考试分数;
既没有教给学生真正有 用的知识,也没有训练学生真正实用的能力,更谈不上精神 文化的传承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投机取巧,急功近利;
不管 学生的未来发展,只顾眼前考分和个人名利。不但丢掉了语 文的人文性,也丢掉了语文的工具性。目前主要是它对语文 学习的课程通道造成挤压、“淤塞”与破坏。

3.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要拓展语文的课程通道,重视课 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 出的新目标。刘永康教授在他的《语文教育学》中把“资源” 与“目的内容方法”并列,达成了“四合一”,突显“靠什 么教语文”的问题。它使语文教育的本体(识字写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物种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找到了语 文教育的客体(课本和读本)和语文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 生)的依靠。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育的本体其实是语文教育 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 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尤其 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使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 (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 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 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 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 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 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 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然而实际情 形是:教师视野很少离开教材,学生的身影很少离开教室、 校园。教学活动很少离开讲授、做题、评改。甚至偶尔进行 的课堂讨论,每期一次的演讲,每年一次的课本剧,也多是 作秀和流于形式。像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那样,引导学 生收看收听《东方时空》节目,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语文活 动,汇集知识,讨论问题,既深受学生欢迎,又能大大提高 学生语文能力的课程拓展,做得很少。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普遍不足,校本教材粗 糙或没有、地方文化稀少或缺位。公共媒体、网络平台、社 会活动、家庭生活的有效利用不够。尤其要指出的是,教师 和学生本身是天然的课程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语文价值。单 是开发和利用师生的心灵资源,如何借鉴程朱讲学中“静修” 经验,如何借鉴佛学“参禅”的办法,就很值得探讨。因拟 专文论述,此不赘言。

语文课程必须保持高度开放,应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指向,打破学科壁垒,把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 体,把三级课程链接起来,把三维目标贯通。李华平教授说 的“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致力于将课内与课外沟通,校内与校外沟通,语 文与其他课程沟通。”指的也是语文课程的开放性问题。如 果学生没有走出课本去拓展阅读,没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

没有走出课堂去生活中学习;
没有走出老师的“影子”去独 立探究,多元思考,展示自己。那么,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 就还没有畅通。如果学生仍然不注重实际运用,诸如朗读时 学生腔、作文时假大空、口头讲话不简洁自然、阅读时不独 立思考、独立判断,那么语文学习的课程通道就还没拓展。

4.写作教学的观念要改变。新课标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完全面向考试, 重技巧轻思想,重模仿轻独创,重文辞轻内涵,重迎合轻真 实。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不但助长假大空 的文风,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叶圣 陶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就提出,作文教学必须 注意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这叫“作文立其诚”。

1980年,叶圣陶给南京市《作文选读》题词,仍然强调:“作 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 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记住这两点。” 李镇西说:“语文教学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这当然包括作文教学。

关于如何处理教学与应试关系的问题,笔者的主张是坚 持课程理念不动摇。理由如下:①课程理念指引的是教育的 真正目标,而考试只是检测其中的知识能力目标;

②二者从根本上讲不矛盾,即使有部分矛盾,也是暂时 的;
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试将越来越向课程理念靠拢, 而不是相反;
④如果坚持课程理念影响了成绩,只能证明课 程理念坚持得还不够好,应该更好地坚持。如果坚持得好而 考得不好,只能证明是考试本身的错,而且考试的失败,不 是教育的失败,放弃课程理念却注定是教育的失败;
⑤应试 是为眼前,坚持课程理念是为长远。

总之,语文课程通道要确保畅通并积极拓展,现实中的 语文课程,很大程度上只是应对语文考卷的“应试教育”。

是否正确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这是摆在每位语文 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而教师的课程理念将决定语文教学的 方向和未来。真正建立起课程论的理论架构,应该是语文教 师的当务之急,只有完成了由应试思维到课程意识的转换, 语文才能突出重围,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完成它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