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现人文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实现人文教育的方法 【摘要】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人文特点的学科,教师 可以借助语文课堂,将人文精神等一些健康积极的发展性理 念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具有人文特点的思想体 系。根据对人文教育的了解,谈谈对于小学语文学科之中的 人文教育的看法。【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教学理念 人文教育是一种与基础知识教育不同的教育内容,其教 育层次更高,教师如果想要达到人文教育的教育目的,就需 要通过意识活动以及实践活动两种学习活动对学生原有的 人性境界进行提升,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能够以一种具有人文力量的思想去面对生活,实现塑造理想 人格的发展需求。语文课堂具有的学科优势可以更好地将人 文教育的教育理念进行实现,很多语文教师也在不断为创建 人文教育体系而努力。
一、人文教育的主要价值 笔者认为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开展是一种必然,主要是 因为作为文科学科,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要素,教师 的原有教学目的之中本来就具有人文教育的影子。在对人文 教育的价值进行探讨之前,首先需要对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 进行了解,教师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需 要对学生原来的人性结构进行改变,将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 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之中眼界被拓展,在人文教育的约束之下,教师可以对原有的严肃性较强的教育方式进 行改变,借助游戏来教学。人文教育可以对课堂氛围进行改 变,将原本冰冷严肃的课堂改造成充满温暖与活力的课堂, 教师与教育对象的矛盾也可以在人文课堂中有所缓和,教师 从教育的引领者逐渐转变为与学生地位同等的学习者,在人 文课堂之中获取进步的并不仅仅是教育对象,教育者也能在 这种课堂有所领悟。教师在针对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制定教 学方案时,还需要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进行了解,因此具 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能够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契合。在人文教 育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不但能够增长语文学科知识,还能 对自己的原有思想体系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之中,提升 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师在小学阶段需要对学生的人性进行塑 造,使其具有优良的品性与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能够在社会 发挥价值的人。
二、实现人文教育的方法 对于人文教育开展的必要性有所了解之后,就需要对实 现这种语文课堂的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来对人文教育理念进行传递。
1.创建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教师首先需要对课堂的氛围进行改造,创建一种氛围较 为轻松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借助一些现 代教学辅助工具,给学生创建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对 原有课堂的严肃气氛进行改造。比如,在对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九课《喜爱音乐的白鲸》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 借助视频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 白鲸的视频使学生对于这种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动物有一个 初步了解,然后在进行正式的课文讲授,当讲到猎人向村民 报信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不要继续读下去,猜一 猜居民会怎样对待这群白鲸,有的学生会猜测村民会猎杀白 鲸,有的学生会猜测居民会救助白鲸,教师再让学生带着悬 念继续阅读课文,看看实际上居民是怎么做的。通过这一课 的教授,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人文理念, 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破坏自然行为,将保护自然这一理念加 入到思想体系之中。
2.对教材的人文元素进行挖掘 当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在不断地改编过程中,内容更加科 学合理,同时一些课文还闪烁者人文主义精神的耀眼光芒, 教师需要对这部分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在对四年级上册人间 情这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对课文之中 具有的人文关怀向学生进行展示。比如,在对《病房里的故 事》这一课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靠窗的吉姆为什么要撒谎,窗外原本是一片灰暗的场 景,毫无生机可言,但是他却每天都给大卫编织了一个个虚 假的梦,他有什么用意?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使学生 能够明白关怀与希望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如果吉姆真实地 叙述了窗外的景象,大卫会因绝望而加重病情,但是相反,吉姆对自己眼中的环境进行美化,将希望留给大卫,给与他 生存下去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无论在哪一种绝境之 中,要始终保留希望,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关怀。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发挥的价值 进行了分析,并对人文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其 开展的必要性进行证实,又对人文教育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研 究,对学生教授基础知识相对简单,但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 想却比较困难,教师首先需要以一种人文的教育方式在课堂 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引导学 生对他人进行尊重,关怀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关怀他 人,将爱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当然,对于人文 教育开展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任晓霞.如何营造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J]. 现代农村科技,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