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属于什么学科_学科属性教育学论文

学科属性教育学论文

学科属性教育学论文 一、学者观点 (一)教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 国内目前的学科分类、文献分类法或百科全书大多将教 育学划归到人文社会科学。我国2009年颁布的《学科分类与 代码》也将教育学列入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大陆使用的文献 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虽将教育列入社会科 学,但如上文所述,此处的社会科学指“除哲学外的社会科 学与人文学科的所有内容”,其范畴接近于“人文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肖丽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学即 育人之学,培养人是教育学的立足点,人是教育学的研究对 象和核心问题,教育学是真正的人文之学[9]。张楚廷则 从教育的特性、功能与使命、教育学研究什么、最早的教育 学著作写些什么、怎样看待教育的社会性、怎样看待教育也 是社会活动这一事实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人为 出发点,又以关于人的哲学为理论基础,并归结到人自身的 发展,最终归结出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是经典的、正式的 人文科学学科[10,11]。

(三)教育学属于综合科学 王洪才认为教育学不能尽数归属于人文科学,教育学归 属于人学并非归属于人文科学的充分条件;并在考察了教育 学属性的内在向度(即研究教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价值)、外在向度(即研究教育活动对群体或社会发展的意义) 以及教育社会化与教育功利化趋向后,得出教育学是一门综 合科学的论断[12]。

(四)教育学属于哲学 笔者并未获得直接的文献例证,只是从王洪才[13]的 论文中得出此观点。王教授在文中提到:“就教育学发展而 言,我们急需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学,从而使教育活动摆脱价 值混乱的状态。这也是我国教育学界倾向于把教育学归入哲 学研究范畴的原因,也是中国教育学派诞生的条件。因为只 有从哲学角度思考教育,才能为教育行动制定一个明晰的方 案”。

(五)教育学属于独立学科 李政涛认为应从二元对立的传统学科分类模式中分离 出来,充满自信地将教育学视为独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之外的第三种科学[14]。王建华则提出教育学要力求超越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像地理学一样,需要相关学科的加入, 综合相关学科的结论,但教育学本身作为学科仍保持独立, 其学科独立性不应受相关学科介入的影响[15]。

(六)教育学属于应用科学 袁曦临则建议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 学归入社会科学,哲学、宗教、历史、语言学/文学、艺术 归入人文学科,教育学、体育、服务学归入到应用科学,其 目的是为了区分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在科研产出、教育目标以及社会效用等方面的显著差别[16]。以上学者从不 同的角度对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促进和 加深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思考。笔者以为,总体来看,社会 科学派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派仍为主流,二者难分伯仲;综合 科学派似可引领教育学学科的未来,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一种 无奈的选择,无助于人们去分析不同学科的属性[17];人 文学科派则旨在促使教育学研究反思,但难免会让人产生矫 枉过正之嫌[18];哲学学派似乎将教育学类同于教育哲学, 有以偏概全之嫌;独立科学派尚需更具说服力的材料支撑;
应用科学派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方法,规避了争论,其观点能 否让学界接受,尚需观察。

二、笔者观点 (一)教育学产生于人文学科 (二)教育学主要发展于社会科学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学随后的发展,尤其是在经 历了从教育学到教育科学的蜕变之后,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已 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里笔者借用黄志成教授归纳的教育 学的三次分解过程来阐述[22]。如表1所示。上已述及, 最初的教育学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分析,属人文学科。而教 育学的第一次分解主要来自赫尔巴特的弟子对其著作的解 读,并随之产生了新的独立的领域―――“教学论”,其人 文学科性质并未改变。直到第二次分解时,由于实验教育学 派的产生,使教育学产生了明显的转向―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关注教育知识[23]。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人文学科与社 会科学并立时期。教育学的第三次分解则更为复杂。一方面, 由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发展,其研究成果 直接影响到教育学研究的视野、方法论、研究内容或主题等, 使教育学研究内容向纵深发展[24]。另一方面,不同学科 有关教育的研究如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 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统计学等学科的发 展,导致了“EducationSciences”这一复数形式的“教育 科学”的产生,从而在形式上成了所有有关教育的学科的总 称。它蕴涵的观念是:教育科学是大量社会学科,还包括某 些自然学科应用于教育领域而形成的,它们绝大多数以教育 现象为对象;在方法上博采众家,其发展以这些学科的发展 为前提[25]。因此,可以说,教育学主要发展于社会科学。

(三)教育科学将会走向综合科学 什么是综合科学?《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中是 这样定义综合科学的:它是以特定的自然客体或社会运动为 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各个角度进行综合 性研究的学科。教育科学现在是否已然成为综合科学?从其 知识体系来看,教育科学中既包含了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 等人文学科内容,也含有教育生理学、教育生物学等自然科 学内容,当然还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更 多的社会科学内容,称为综合科学也是合理的。但从目前的 发展情况来看,其自然科学的比重还较低,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称为综合科学似乎还为时尚早。不过, 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 不断探索与发展,将使得教育科学的综合性“成色”更为显 著。因此,笔者以为,教育学或许正处于转型期,终将走向 综合科学。

三、新的知识环境需要不同的视角 (一)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难以完全驳离 诚然,从自然客体到社会形态,再到人的精神文化领域, 形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化过程,形成的自然、社会与人 文三大科学类别构成了人类知识图谱的主体[26]。但我们 也必须看到,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已难以完全区分[27]。

我们往往很难知道一门社会科学在哪里结束,另一门又从何 开始。不仅各门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关联,而且社会科学作为 一个整体,也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关[28]。另一方面, 人文学科需要社会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拓展视野与加深认 识。在社会科学研究基础上的人文反思和逻辑总结,比单纯 的人文思考更有意义,更有利于人文学科向纵深发展。再者, 社会科学需要来自人文学科蕴含精神的指引。对于每一学科, 人文思想、精神与关怀都是不可或缺的,对其长期良性发展 非常重要。克兰就认为,没有一门学科可被排除在人文学科 的方法与技艺的调查研究范围之外。数学和自然科学、社会 学、心理学等等,都有其历史、语言和文献以及基本哲学规 律,这些可以应用人文学科一般技艺和方法加以讨论和分析[29]。张楚廷教授等学者正是基于此,提出了教育学属于 人文科学的论断。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整个学科的学科属性 均应定义为人文学科。同理,在斥责教育科学的社会科学走 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异化作用时,我们不能就此全面否定 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具体内容。回归人的教育,也并不 意味着其学科属性应该定义为人文学科,而是说在研究的取 向上应以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目标为导引,就如同许多学科也 需要哲学的导引,但不能因此将它们全划为哲学。医学在许 多分类体系中均被定义为自然科学,但其研究对象是人,因 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如医学伦理学、医学 史等。但我们不能说医学属于人文学科,因其研究内容的主 体部分还是自然科学。从表1亦可见,教育学的人文学科属 性从开始的统领地位逐渐减弱,但从未真正完全离开过。另 一方面,教育学学科属性的“主要成分”为社会科学在当前 理论与实践界已成为主流意识,也是不争之事实。

(二)学科思维妨碍发展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尽管我们在认识某些复杂问题时经 常对其作降维法等技术处理,以使其主要因素清晰显现。但 如同《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中所描述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是复杂的、具体的,可能涵盖多个学科,从不同学科的角度 出发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因此,单一的学科思维不利于问 题的解决,甚至有碍创造性和洞察力的发展[30]。以单一 学科视角和观点来看待一门科学,难免产生“管中窥豹”之憾,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学科属性的界定,一方面,需要看 其总体研究趋向;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科融合与交叉 已经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常态。

(三)生态学的视角 如同托夫勒所言,为工业时代所设计的大众教育体制, 既不满足前工业化时代的村庄的要求,也不满足后工业未来 的需要……所有教育都应该全面地重新概念化[31]。加拿 大教育学者西蒙斯就认为,知识是一种组织,并非一个结构 [32],知识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网络的和 生态的。今天,知识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网络与生态模型,这 是一种具有适应能力的模型,而传统的层级结构是组织的结 果,并非组织的先决条件。但目前教育体系中基本上仍采用 单向流动模型(由层级强加的,通过精选很少一部分要素并 强加于若干其他要素之上而建立的一种结构)设计的,因而 不能迅速适应外部环境结构的变化。将知识与学习过程纳入 知识生态系统中考察,教育科学则处于一个动态的、多维的 网络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