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两型社会教育思想 什么是两型社会

基础教育的两型社会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的两型社会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的两型社会教育思想范文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 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8年8月,教育部与湖 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 区”。试验区的目的是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 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1]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中,将“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和内容全面纳入中小 学的教育教学中,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怎样在中小 学阶段开展“两型社会”的教育,这既是很重要的理论问题 也是很紧迫的现实问题。所谓“两型社会”教育,就是指提 高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促进人们形成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能力,进而由观念 转变为行为的教育。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 思想,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基础教 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为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关键时 期,也是实施“培养环保意识、养成节约习惯”的关键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做好了“两型社会”的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 保证了未来公民的素养。在基础教育中贯彻“两型社会”教 育理念涉及到教育内容、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一、多学科全方面渗透“两型社会”理念建设“两型社会”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的对 象各有侧重。中小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时期,可塑性极强,易 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这个时期形成的习惯、观念会影响其 一生。同时,学生也是家庭、社会的信息传递者,通过学生可 以影响家长、影响社会。“两型社会”教育要充分结合学生 的年龄特征,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特别是 从现有的课程中挖掘出教育的内容。应依据教学规律,根据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在各学科教材中,把 建设“两型社会”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阶段。要搞 好多学科渗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制定学科渗透计划。学校的工作计划、教学计划都 应注重“两型社会”教育这一内容。在制定“两型社会”教 育内容渗透计划时,各教研组应有明确分工。学科教师在备 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筛选建设“两型社会”的知识点, 并把这些知识点落实到教案和教学中。

2.明确各学科渗透的重点。在低年级教学阶段,教育应 该形象化、具体化,不搞空对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向 学生灌输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的内容。比如:生产1度 电需要多少煤,需要多少水,又会产生多少有害气体,这些有 害气体给人类带来多少不良的影响;节约1度电,又能产生多 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乱扔1个塑料袋和1个废旧电池对环 境造成的影响。通过简单的数字运算和知识传授,告诫学生 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习惯。在高年级的教学中,随着学 生理解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在“思想品德”、“地理” 及“语文”等课程中引入有关介绍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的内 容,并着重介绍我们的国情和环境问题。可以从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入手,对我们身边的水污染、资源浪费、能源效率、 社会和谐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把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是由我国的基本 国情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重要的战略资 源短缺已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近几年来煤、电、 油等重要资源供应全面紧张,凸现了资源对我国国民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在这样的 国情下,解决我国资源供求矛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 展,根本出路在于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坚持节约与开发 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教学中,可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教育学生,例如:目前我 国大气和水污染相当严重,已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 染最严重的时期,是世界上“三废”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这些被污染的环境 治理难度很大;从深层次分析,这些恶果都是人类的不当活 动和不良行为造成的。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状况, 从而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与此同时,在学生的行为养成阶段,应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有利于他们成为环境 保护的促进者和推广者。

3.要注重渗透效果。学校要通过抽查各种计划、查阅教 师备课本、听课评课等途径,仔细检查“两型社会”教育的 课内渗透情况,确保渗透工作扎扎实实,不走过场。教师要掌 握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一节课、一册书、一个学期本学 科“两型社会”教育有哪些内容,它的层次和要求怎样。教 师只有心中有数、形成计划、做出安排,才能达到“两型社 会”教育的效果。

二、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两型社会”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 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 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 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贯彻"两型社会"教育理念 提供了行动指南。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学校 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充分体现“两型社会”教育理念。校本课 程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 要,考虑学生周围环境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 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校本课程设计应充分反映地方或社 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围绕本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加大本地人口、物产、地貌、矿产资源分布、动植物特点和现 状等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本地环境和资源的认识。还可以结 合国家的重点保护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知识对学生进行 自然保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 义,养成保护大自然的好习惯。“两型社会”教育的方法和 内容举不胜举,而且还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 们无法也无须让学生一一了解,关键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意 识。一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就会自觉地关爱 身边的环境和自己生活的家园,养成节约的习惯,并经常反 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别人的生活、给未来人的生活、给周围 世界、给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这才是进行 “两型社会”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利用学校教育载体树立“两型社会”的观念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 工程,实施这项工程意味着一系列经济制度设计和社会观念 的重构。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 价值观尤为重要。节约资源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因此“节约资源”是“两型社 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随着他们的成长和消费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他们 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将引领社会的消费时尚,影响着“两 型社会”建设。因此,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教 育和行为引导。在建设“两型社会”的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把 “两型社会”教育与学校现有的教育活动相结合,把“两型 社会”的价值观变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 的“两型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建设节约型校园。随着我国经济、财富的迅速增长, 教育投入逐渐增加,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得到显著的 改善,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些地方不顾条件攀比豪华、不论 适用只求气派、不讲科学只要“门面”等现象时有发生,这 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树立“建 设节约型校园”的观念。“建设节约型校园”要求学校的建 筑和景观规划以牢固、实用、美观为原则,杜绝攀比之风,并 且在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时能使学生避免受到伤害。这样才能 在学校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风尚。

二是培养学生“节约为荣”的观念。进行“节约”教育 的目的是要让“节约”成为一种品质、精神、教养,甚至时 尚的象征。即使社会将来更富裕了,照样要提倡“节俭”,因 为“两型社会”建设内在地要求人们做到“资源节约”。学 校可以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切入点,通过开展节约宣传、 采取节约措施、制定节约制度、普及节约知识、培养节约习 惯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节约”观念。对学生进行“节约” 教育,应当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地大物博”,懂得中国是 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国家;正确认识提倡“节约”并非仅仅因为贫穷;正确认识节约资源与 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科学 知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健康、 文明、科学的消费方式,树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 贡献的信念。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建设“两型社 会”理念的主战场。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两型 社会”教育理念创新育人模式,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