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城乡建设管理课程研究
农林高校城乡建设管理课程研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 布的专业目录中新设专业,属地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旨在 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以 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该专业涵盖地理科 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区域与管理,城乡区域规划等多个 专业领域。虽然专业开办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快,截止到目 前已有162所院校开办此专业,涵盖院校主要涉及综合性大 学、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和建筑工程 类院校等[2]。虽然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院校多, 但是关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确比较少,尤其对农林 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拙 文对我国主要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课程 体系的构成和特点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 进建议,以期对农林高等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提供理论参考。一、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有17所农林高等院校开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专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华北、东北、华南、华中、 西北、西南都有分布[3]。由于院校分布地域广,故采用典 型调查与网络查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林业大学、东 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 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 析,比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 建设上的共性、特点和差异,分析主干课程的设置内容和主 要特色,探讨其存在问题和改进的途径等。
二、研究结果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我国 高校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总学分为145~180学分左右,其 中普通教育的学分和专业教育的学分基本接近,综合素质教 育学时少些。重点大学课内学时比例较低,而一般院校课内 学时比例较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区域的 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对学时设置做相应的选择,因 此,各学校在统一的专业规范下,教学计划呈现出多样性[3]。
我国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构成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技能课三个模块组成(见 表1)。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总学分平均值为171.63学分,其 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总学分最高(188学分),河北农业大学 总学分最低(156.5学分),二者相差31.5学分。从必修课、 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构成看,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必修课 学分占总学分的57.14%,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4.82%,而 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8.04%,基本符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 课程设置的要求。但有些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北农业 大学,必修课学分34.5,占总学分22.04%,选修课学分100,占总学分63.90%,必修课程设置学分过低,而选修课程设置 过多。这虽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 欢的课程,但也会造成该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和特色不突出。
另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 很强的专业,实践学分设置得高一些,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 养,但目前一些高校实践学分设置相对过低。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分析与比 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和林学 专业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主要突出农林资源利用和环境科学,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等。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依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见表2)。资源 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地学基础类和资 源环境类课程,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 地理”、“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学”“、环境学原理” “、生态学”“、资源学导论”等,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本专 业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 专业技能而设置,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专业方向 课程主要根据各学校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开设[4-5]。
比较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基础 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可以看出(表2),8所大学该 专业基础课基本都以地理学和环境科学课程为主,主要课程 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经济地理学”、“环境学导论”、“生态学”等。这表明农林高等院 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该专业的主干学科相一致,符合专业 要求。然而,在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上各校差异较 大,各具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专业技能课程为“资源环 境数据库技术”、“可视化编程语言”、“地理性息系统基 础”、“计算机绘图”、“地理性息系统设计”和“遥感技 术基础”;
东北农业大学则以“土地利用规划学”、“环境 管理与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小 区规划”、“人居环境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为主;
河 北农业大学以“土地经济学”、“电子制图”、“国土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科学”、“土 地评价”、“土地管理学”、“区域规划”、“地图学”、 “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题” 为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以“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 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和“旅游规划”为主。比较主要 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技能课和专业 方向课的组成可以看出,农业院校该专业正在向多元化格局 发展,这些与学校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关系密切。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析与比 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地理学专业,其实 践技能培养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和作用。从8所农林高等院校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比较可 以看出(表3),实践课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公共实践训练课程,如“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 “生产实践”等,各农林院校间差异不大。其二为专业技能 实践课程,分为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包 括“测量学实习”、“自然地理实习”、“地质学实习”、 “遥感实习”、“土地评价实习”或“土地规划实习”等, 但在各个院校间实践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个别 院校实践课程重点明确,能够较好地达到让学生掌握专业技 能的目的。
(四)农林院校专业特色分析高等院校专业特色主要由 其设置的课程特色来体现的。从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 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上可以看出,8所大学在办学特 色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为主, 另一个是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见表2),这些与其依托的 原有学科发展方向有紧密联系。虽然8所农林院校的专业课 程设置能够体现各自的专业特色,但仍存一些突出问题,主 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多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 课程的简单叠加,过分追求细而全,专业特色不突出;
地区 优势不明显,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要求存在一定差 距;
有些院校实践技能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专业培养意图, 实践技能特色不突出,这样也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办学特色, 更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创新之处(见表3)。
三、结论与建议 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已形成以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和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主要特色的课 程建设体系,其专业均以地理学、遥感学、环境科学、管理 学等知识作为自身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发展起各具特色的 办学方向,但个别院校也存在着实践课程与专业要求不相适 应的矛盾,甚至有的院校课程设置杂乱,难以完全体现自身 特色等问题。针对我国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 理专业的上述问题,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完善:一是在现有的以农林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上, 依托地区优势,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建设与国家城 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明确以城乡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和城 乡规划与管理为主要特色的办学方向,尤其要注重实践技能 课程与主干课程的衔接。二是加强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 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的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农林高等院校办学 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以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