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_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危机与出路

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危机与出路

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危机与出路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教师教育中“公共教育学”课程面 临着学科、教材、教法和教师等四个方面危机。针对国内外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 改革应以学生学会育人为本:端正思想态度,坚定奋斗方 向;
立德树人为本,以身作则为法;
发现与研究学生,提升 亲和力与针对性;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同时主张:以学会教学作为手段来实现育人的目标:夯实理 论基础,掌握专业常识;
回忆课堂情境,反思教学得失;
模 拟课堂教学,积极反馈评价;
重注情感教学,实现育人本质。

关键词:教师教育;
师范生;
教育学;
公共课;
学会教 学;
学会育人 一、处于危机中的“公共教育学”课程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形 势。一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对教师教育的课程 提出了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二是,当前社会对教师的需 求量降低,据调查,约有一半以上的师范生毕业后不能在基 础教育领域担任教师;
三是,国家推进“双一流”战略的迫 切性与教师教育的缓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并不一致;
四是, 还有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态等。上 述这些新形势对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就包括“公共教育学”课程。1.学科危机“公共教育 学”课程所面临危机的根源来自于学科本身,即教育学科的危机。当今教育学科的处境非常尴尬[1]。随着“双一流” 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强了对高校学科和学位点的评估与认证 工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许多高校对一些劣势或薄弱学 科进行了裁撤、改组或整合,其中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科就 面临着“解体”的危机。2015年11月,中山大学撤销 了教育学院;
2016年7月,兰州大学撤销教育学院。虽 有学者发出“‘一窝蜂’裁撤教育学科不理性”[2]的呼 声,但教育学科在综合性大学的命运已岌岌可危。与以往相 比,在新一轮学科评估的背景下,学者对教育学是科学还是 艺术的争论略显式微,教育学科的学科价值再次遭受现实的 严峻考量。更有甚者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试图对传统 教育学做出颠覆性的创新,认为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 颠覆性创新相适应,教育学也正在发生由教向不教的颠覆性 创新,一种以不教为旨趣的教育学正在逐渐萌芽[3]。这 种“不教的教育学”对“公共教育学”课程也是一种史无前 例的挑战。2.教材危机当前师范生所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可 谓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各个省份使用的教育学教材不尽 相同,甚至同一省份、不同地方学校也使用不同的教育学教 材。这些种类繁多的教育学教材,各有特色,但在遇到争议 性问题时多是一家之言,它们很难适用于当下在全国范围内 实施的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笔者在讲授”公共教育 学”课程的过程中曾给学生安排了一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 动,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文献,找出学界对“教学本质”的不同观点。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在 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候,遇到一道关于教学本质是什么 的单项选择题,提供的答案有“A.是一种认识活动;
B. 是一种实践活动;
C.一种交往活动;
D.是一种课堂活动”, 根据我们的教材,答案是C,但参考答案是A。通过对相关 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学生认为A、B、C都对,因为都有学 者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究竟该选哪一个 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能不说明我们的教育 学教材存在严重的问题,已无法适应国家教师资格统考制度, 而且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和深入,教材危机将变得越发严峻。

3.教法危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诸如讲授法、讨论法、 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问答法、调查法等等。但是,似 乎只有一种是教师讲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惯用方法,即 讲授法。通过调查发现,在以讲授法为主的“公共教育学” 的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已极为少见,更多的是对教 材的重点、难点或者是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侃侃而谈”,但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娱自乐”,因为大多数学生对教师 所讲的内容甚至是对教育学这一学科毫无兴趣,少数几个认 真听讲的学生是为了期末考试可以考个好成绩,最终目的是 指向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极少数学生发自内心想学好这门 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占90% 以上),学生毫无主动学习的迹象,“低头族”占到50% 以上,他们更关心的QQ、微信、微博、偶像剧、开心消消乐等,所以手机取代教材,成了他们上课的必备之物。以传 统讲授法为主的“公共教育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知 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教学能力的锻炼,这很难适应国家 推行的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因为该制度具有能力和 实践导向功能,它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前者注重必备 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后者注重对教学基本功、基本外在 有形素质的考查[4]。4.教师危机在多数高校中,承担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缺乏中小学执教经 验的中青年学者,而阅历丰富的教授很少讲授此类公共课。

这些中青年学者一般都经历本科、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阶段的教育,最后以教育学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入 大学讲授该课程,他们的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有法学、经济 学、历史学、公共管理等与教育学相关的学科背景,也有理 学、工学等与教育学无关的学科背景,教育学科班出身的中 青年学者占约三成左右。“青椒”(青年教师)们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在学术方面可能略有小成,但是实践教学方面 却往往捉襟见肘,尤其是对中小学教育的感性认识上,他们 的认识可能仍然还停留在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年代。当下社会 对师范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强,中青年教师的学术背 景和知识结构极不利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从学校 教师的人才构成上分析来看,中青年学者是学校的主力军, 既拥有教授职称又具有丰富中小学教学经验的人毕竟占少 数,不可能让这些数量有限的专家去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这样,任课教师的配置方面就进入了死胡同。总而言之,“公 共教育学”课程已处于危机当中,其中学科危机是源头,教 材危机是表象,教法危机是关键,教师危机是根本。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之路 1.从“思想政治教育课”转向学会育人为本(1)端 正思想态度,坚定奋斗方向。“公共教育学”课程要让师范 生学会育人,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端正思想态度,正确 认识我国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使命,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服务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其次要明确自身所肩负 的育人的重要使命以及培育什么样的人,树立为党和国家的 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理念。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台下听课的 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应当首先端正 自身的思想认识,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 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立德 树人为本,以身作则为法。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 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且必须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公共教育学”课程要让师范 生理解立德树人的基本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 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
树人,就是坚持以 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5]。

坚持立德树人是育人的基本方针,这是师范生道德教育的重 要内容。传统“公共教育学”课程中的种种德育理论、模式和方法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应该知道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年极 易受到教师一言一行的影响。所以,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示 范就成了育人的根本法宝,身教重于言传是教会学生学会育 人的基本准则。(3)发现与研究学生,提升亲和力和针对 性。传统“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容较为僵化、古板、枯燥, 涉及思政方面的内容也是如此。时代变化了,师范生也变化 了。基础内容是必须要掌握的,而且坚持的思想基础、基本 原则与内容不能变,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地发现与研究 学生的变化与特点,灵活地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或授课环境, 恰当地选取教学方法和贴近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努力提升 “公共教育学”课程在发挥思政教育作用方面的亲和力和针 对性。传统意义上讲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言行,略显被动,事 实上教师是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这里强调的是“发现”,注 重教师的主动性,要求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 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发现他们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4)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社会不断 进步与发展,新媒体新技术的涌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 挑战,接受与变革势在必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 育媒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各种新技术涌入教学环 境,因此,教师要积极接触和了解新事物,灵活运用新媒体 新技术,使“公共教育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富有时代 感的课堂中学会育人,掌握育人的本领。课堂上“低头族” 大多是源于手机,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既然屡禁不止,何不将手机作为课堂教学媒介,将“玩手机”作为教学设计 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组 织教学内容,将新媒体新技术巧妙地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此来增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吸引力。2.从“理论与 实践课”转向学会教学、学会育人(1)夯实理论基础,掌 握专业常识。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 长王定华指出:“教育部已经准备从2017年开始对师范 专业进行专业认证,一律中央财政出钱,不收取被认证单位 一分钱。认证优良的可以颁发教师资格证;
认证一般的毕业 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认证较差的取消举办师范专业的 资格”[6]。这说明有部分师范生必须顺利通过全国统一 的笔试和面试环节之后才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虽然面试环节 需要师范生为教学实践活动付出大量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 理论基础和专业常识不重要,或减少此类课程的课时数。相 反,精湛的教学技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任何一流 的教师、一流的教育家都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公共教 育学”课程的改革不能走向技能实践课,学生学会教学之前 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知识。(2)回忆课堂情境, 反思教学得失。“公共教育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大三年级 开设,此时,大多数师范生都还没有进入见习和实习期,他 们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自己的中小学年代。因此, 让学生学会教学的前提是先要让学生理解教学不同于他们 作为学生时代所认识或所经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请学生回忆自己上学时的课堂情境,表述自己印象中最 深刻的教师的教学形态,指出其优缺点,结合当下教育改革 的新理念,反思教学过程。课上可以多放映一些教学名师公 开课的视频,增强师范生对优秀名师的感性认识。其次,要 让学生理解课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过程中还要注 意均衡多种学业性和社会性目标。他们必须要学会处理课堂 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复杂性问题,因为他们面临的教育对象 是富有个性的“00后”和“10后”,他们思想活跃、情 感细腻、易于表达。(3)模拟课堂教学,积极反馈评价。

“公共教育学”课程要让师范生学会“像教师一样思考”和 “像教师一样行动”,即模仿教学。模拟课堂教学有助于师 范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熟悉课堂教学的时空环境,反思自 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自身的短板,以便改进和提升。模 拟课堂教学主要是模拟某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还 要涉及一些班级管理和突发问题的处理等,这主要是为了锻 炼他们的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不是在短时期形成的, 它表现为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及时性、敏捷性和快速性,少 数人可能天生具备这种品质,但大多数人都是靠后天经验积 累形成的。教学机智作为一种创新性行动,深受教师的教学 惯习的影响[7]。因此,模拟课堂教学,一方面是锻炼师 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使他们尽快熟悉学科教学的基本程序 和规范,形成良好的教学惯习;
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和锻炼师 范生的教学机智,让他们在学会教学的同时学会处理班级管理事务。(4)重注情感教学,实现育人本质。知识与情感 的融合是教学与育人相衔接的前提,进而才能通过教学来实 现育人。学会教学是师范生入职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但 他职业生涯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一名只会传授知识的教书 匠,而是善于处理知识与情感关系的专家型名师。因此,正 确处理好学会教学与学会育人的关系是“公共教育学”课程 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师范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技能锻炼的同 时要学会通过知识、情境、媒介等手段来陶冶教育对象的情 操,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会教学 过程中,师范生学会育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贯彻情感性教 学的原则。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传递、加工的过 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感染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认知和 情感两方面同时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8]。学会教学和 学会育人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两项重要技能,二者不是截然 分开的,而是同时进行的,且学会教学要为学会育人服务, 通过教学来实现育人的目的。综上所述,我国师范院校的传 统教师教育课程正在面临着重要变革,以往注重理论知识传 授的倾向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师范生的 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但是,当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或许有些偏向“唯技术主义”的倾向,即以“国考”制度为 指南针,着重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理论知识则受到削弱。

作为我国师范生必修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应该首先 以马列毛等理论思想为指导,并正确处理好学会育人与学会教学的辩证关系,以学会教学作为手段,来实现学会育人的 本质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蒙成.教育学的迷惘[J].读书,2001 (5):93. [2]胡乐乐.“一窝蜂”裁撤教育学科不理性[N]. 光明日报.2016-07-26(13). [3]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 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2):
48. [4]王世存,王后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要性、 导向及问题思考―――基于对浙江、湖北两个试点省份首次 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4):
37. [5]李波.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EB/O L].(2014-07-22)[2017-08-05]. [6]搜狐教育.教育部官员:中国现有的181所师 范院校一律不更名[EB/OL].(2017-01-1 5)[2017-08-05]. [7]涂艳国,王卫华.论教师的教学惯习对教学机智 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9):53. [8]卢家楣.教学的基本矛盾新论[J].教育研究, 200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