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 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 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的数量关系解决实 际问题,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如何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以下方面进 行阐述:“创设情境、提高兴趣,掌握数量关系、加强训练” 是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通过平 时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摸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与老师 们共同探讨。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新课程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 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应 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 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 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时,可设计如下过程:我校运动 员有115人去参加运动会,已知每辆车核载40人,租金一天 950元,小客车核载25人,租金一天600元,怎样租车省钱?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核载40人、25人是 什么意思?学生探究后得出以下几种情况:①如果乘大客车 115÷40=2﹙辆﹚……35人,此时引导学生讨论余下的35人 怎么办?由于这个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得出不 足40人也要租一辆,因此一共要2850元,进一步让学生理解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进一法”。②如果都坐小客车:
115÷25=4﹙辆﹚……15人,学生经历了第一种方法后立即 知道要租5辆共3000元。③如果租2辆大客车40×2=80人。余 下35人要租两辆小客车,共要3100元。④如果租1辆大客车 40人,余下的75人要租3辆小客车,共需要2750元。在学生 经历信息分析后,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如下表:
这样学生很快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选择1辆大客 车和3辆小客车比较省钱。再比如:漳州水仙花大桥全长700 米,一辆货车长7米,以每秒7米的速度通过这座桥,需要多 长时间?很多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缺乏生活经验,就得 出错误算式∶700÷7=100﹙秒﹚。此时,我用PPT课件演示 “货车上桥到下桥的全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货车怎样经过大桥的,我抓住契机提问:“货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 大桥或货车过完大桥实际走了多少米?”激励学生动脑,并 同桌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明白为什么要把货车自身长度也 计算进去,即(700+7﹚÷7=101﹙秒﹚。教师经常提供这样 的生活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现问题,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更深刻,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 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这是“解决问题”的前 提,如教材将对话式的情境方式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摘录,使 学生明确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分析数量关系、探 究解决问题方法做好准备。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很多学生常常出现久思 不得其解、老师一点就通的现象,其成因就是他们对教材所 表达的题意理解不够所致。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就充分引导学 生“读透题目”,理解题意,提高解题能力。
1.抓住“关系句”解决问题都是由条件和问题组成的,其中有些问题能表 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5只”, “用去草料的吨数是剩下的30%”,等等,抓住这些“关系 语句”,再结合其他条件,往往能很快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修路工人修9000米的路,计划修 1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了300米,实际用几天完 成?”分析:由关系语“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了300米”可 知:只要求出原计划每天修的米数,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修 的米数,求出实际每天修的米数,进而就可以求出实际修的 天数。所以可分为三个步骤解答:①求计划每天修的米数;
②求实际每天修的米数;
③求实际修的天数,综合算式:9000 ÷﹙9000÷15+300﹚。
2.抓住“对应关系” 对应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找数量之间的对应关 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在解答归一问题、归总 问题、倍数问题,分数、百分数问题,以及比例问题时,找 不准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例 如:“黄井小学有学生550人,其中女生占5/11,男生比女 生多多少人?” 分析:根据题意可列出对应关系:总人数550人——“单位”1 女生人数——5/11 男生人数——1-5/11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1-5/11-5/11 综合算式:550×﹙1-5/11-5/11﹚ 3.找准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怎样找等量关 系呢,方法很多,比如:①根据语句找等量关系②运用常用 的数量关系式或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例:甲乙两城相距420 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城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客 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设货车每小 时行x千米,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得(80+x)×3=420。
重视抓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分析,抓好知识间的联系和沟 通,就一定能提高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 能力。三、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 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 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一个数学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暂时 的满足,思维却不能继续得以深化,其实“解决问题”教学 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理清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 问题,而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已知条件。也可以有不 同关键句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教 师要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要求同一条件,不同问题或 同一问题,不同条件的进行变换训练,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深 入探讨,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形成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 得到培养,思路宽了,思维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提高了。例如:“黄井小学举行50周年校庆,六年级学 生要制作520面小彩旗,第一周制作了全部的30%,第二周制 作了全部的1/4,还剩多少面彩旗没有做?”学生解答完后, 我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对此题进行延伸。
(1)改变问题的训练。在相同的条件下,鼓励学生提 不同的问题,如把问题改成:①两周各制作多少面?②两周共制作多少面?③第一周比第二周多做几面?④两周共制 作总数的几分之几?⑤剩下的彩旗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等 等,许多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领悟知识的互相联系和 灵活运用的关系。
(2)改变条件的训练。变换条件的训练就是要让学生 认识解答同一个问题,可具备不同的已知条件。比如:“第 二周制作了全部的1/4”改为①第二周比第一周少制作15%;
②第二周制作的彩旗是第一周的4/5;
③第二周制作的彩旗 是剩下的60%;
④第二周制作的彩旗比第一周多35面;
⑤第 二周制作彩旗的是第一周的2倍,这样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 思考问题。
通过上述变换问题和变换条件的训练,学生在变题中看 到了“解决问题”怎样由简单变成复杂。这样一方面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达到举一反三,拓展思维深 度和广度的效果。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拓展 思维,积极分析数量关系,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敢 于标新立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 能力就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