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教材题的联系看数学试题的命制以两道高考模拟应用题为例
从与教材题的联系看数学试题的命制以两道高考模拟应用 题为例 数学考试中的应用题是最能直接体现课程标准与考试 说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教学要求的评价手 段。纵观近年来各地的高考和调研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其中 均含有一道分值较大的数学应用题。因而,对于试题命题者 来说,应用题是决定一份数学试卷质量的关键题之一。其实,命制高考和调研模拟考试数学试卷中的应用题时, 植根教材进行改编是一种常用的策略——既比较便捷,也容 易实现公平。其程序通常是:首先确定应用题考查的知识点, 然后在教材上寻找一些与确定的知识点有关的典型原题,接 着将选中的原题归类合并、拓展延伸,最后组合打造、格式 成题。下面,挖掘南通市高三调研数学考试中的两道应用题 与教材中的原题的联系,以期管中窥豹,透析数学考试应用 题的命题规律。
一、考题呈现 考题1(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第18题)如图1,阴 影部分为古建筑物保护群所在地,其形状是以O1为圆心,1 km 长为半径的半圆面。公路l经过点O,且与直径OA垂直。现计 划修建一条与半圆相切的公路PQ(点P在直径OA的延长线上, 点Q在公路l上),T为切点。
(1)按下列要求建立函数关系:
①设∠OPQ=α(rad),将△OPQ的面积S表示为α的函数;
②设OQ=t(km),将△OPQ的面积S表示为t的函数。
(2)请你选用(1)中的一个函数关系,求△OPQ的面 积S的最小值。
图1 解答(1)①由题设知,在Rt△O1PT中,∠OPT=α,O1T=1, 所以O1P=1sin α。又OO1=1,所以OP=1+1sin α。在Rt△OPQ 中,OQ=OPtan α=1+1sin αtan α= 1+sin αcos α。所 以,Rt△OPQ的面积S=12OP·OQ=121+1sin α1+sin αcos α =1+sin α22sin αcos α= (1+sin α)2sin 2α0<α<π2。
②由题设知,OQ=QT=t,O1T=1,且Rt△POQ∽Rt△PTO1, 所以OPOQ=TPTO1,即OPt=t2+OP2-t1,化简得OP=2t2t2- 1(t>1)。所以,Rt△OPQ的面积S=12OQ·OP=12t·2t2t2- 1=t3t2-1(t>1)。
(2)选用(1)①中的函数关系S=(1+sin α)2sin 2α 0<α<π2。
S′=2(1+sin α)cos αsin 2α-(1+sin α)22cos 2 α(sin 2α)2 =2(1+sin α)[cos αsin 2α-(1+sin α)cos 2α] (sin 2α)2 =2(1+sin α)[sin(2α-α)-(1-2sin2α)](sin 2 α)2 =2(1+sin α)2(2sin α-1)(sin 2α)20<α<π2。
由S′=0,得α=π6。列表:α0,π6π6π6,π2S′-0+S 极小值 所以,当α= π6时,△OPQ的面积S取最小值1+sinπ62sin2×π6=332 (km2)。
(2)选用(1)②中的函数关系S=t3t2-1(t>1)。
S′=3t2(t2-1)-t3·2t(t2-1)2=t2(t+3)(t-3)(t2 -1)2(t>1)。
由S′=0,得t=3。列表:
t(1,3)3(3,+∞)S′-0+S 极小值 所以,当t=3时, △OPQ的面积S取最小值(3)3(3)2-1=332(km2)。
二、题源探究 原题1(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19页例4)如图2,半圆 O的直径AB=2,点C在AB的延长线上,BC=1,点P为半圆上 的一个动点,以DC为边作等边△PCD,且点D与圆心O分别在 PC的两侧,求四边形OPDC面积的最大值。
图2 分析:要求四边形OPDC面积的最大值,首先需要建立一 个面积函数,则问题是选谁作为自变量。注意到动点P在半 圆上运动与∠POB大小变化之间的联系,自然引入∠POB=θ 作为自变量。四边形OPDC可以分成△OPC与等边△PDC,S△ OPC可以用12OP·OCsin θ表示,等边△PDC的面积可以用 34PC2表示,而PC2可以用OP2+OC2-2OP·OCcos θ表示。至 于面积最值的获得,则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知识解决。
原题2(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57页第16题)如图3,在半径为常量r,圆心角为变量2θ(0<2θ<π)的扇形OAB 内作一内切圆P,再在扇形内作一个与扇形两半径相切并与 圆P外切的小圆Q,求圆Q半径的最大值。
图3 分析:在扇形中,圆P的半径确定,则圆Q的半径也确定, 圆Q的半径取决于圆P的半径。可设圆P的半径为x,圆Q的半 径为y,圆P切OA与E,连结PE,圆Q切OA与D,连结QD,则Rt △OQD∽Rt△OPE,所以PEOP=QDOQ,即xr-x=yr-2x-y,故 y=-2rx2+x0 三、考题编制 第一,考题1的图形是由原题1的图形改变而得的。考题 1的设问“求△OPQ的面积S的最小值”与原题1的设问“求四 边形OPDC面积的最大值”的出发点相同,都是基于半圆上的 动点与半圆直径所在直线,求相关平面多边形面积的最值。 此外,广义上看,考题1的设问“求△OPQ的面积S的最小值” 与原题2的设问“求圆Q半径的最大值”的出发点也是相同的, 即基于一个变量,求相关变量的最值。 第二,考题1中,Rt△OPQ的面积(取决于两直角边的长) 取决于半圆上动点T,而动点T的位置取决于∠OPQ=α(或 ∠OQP)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TO1A的大小),或取决 于边OQ=t(或边OP)的长(归根到底也取决于∠TO1A的大小), 因而,可分别选它们作为Rt△OPQ的面积的自变量,建立目 标函数后求最值。而原题1中,求四边形OPDC的面积的最大值,需要将四边形OPDC分割为△OPC与等边△PDC,两个三角 形的面积都取决于半圆上的动点P,而动点P的位置由∠POB =θ的大小决定,因而,可选θ作为四边形OPDC的面积的自 变量,建立函数关系后求最值。可见,考题1求Rt△OPQ的面 积与原题1求四边形OPDC的面积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只不 过考题1中给出两个变量∠OPQ=α,OQ=t,使得求解更为直 接。此外,广义上看,考题1求Rt△OPQ的面积与原题2求圆Q 的半径的思想方法也是一致的,即寻找相关变量作为自变量, 建立目标函数。 第三,考题1的第(1)问中,选t作为Rt△OPQ的面积的 自变量时,必须用Rt△OPQ的一条直角边OQ(即t)表示另一 条直角边OP,从而必须由Rt△POQ ∽Rt△PTO1得到相应的数 量关系。而编制此小问的想法正是从原题2中用圆P的半径表 示圆Q的半径的过程得到的:由Rt△OQD∽Rt△OPE得到相应 的数量关系。 第四,考题1与原题1、2相比,在求目标函数的最值时 增加了难度。考题1求解时需要利用导数,且式子比较复杂 (含有分式),而原题1求解时直接利用简单的三角恒等变 换即可,原题2求解时直接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 最后,想要指出的是,类似这样抓住教材中的典型例、 习题,挖掘改编出的优秀应用题还有很多。比如,下述考题 2就是由原题3、4采取上述方法合理编写而成的。考题2(2015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第18题)如图4,在长为20 m,宽为16 m的长方形展厅正中央有一圆盘形展台(圆心为点C), 展厅入口位于长方形长边的中间。在展厅一角点B处安装监 控摄像头,使点B与圆C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展台与入口都在 摄像头水平监控范围内(如图中阴影所示)。 图4 (1)若圆盘半径为25 m,求监控摄像头最小水平摄像 视角的正切值; (注:水平摄像视角指镜头中心点水平观察物体边缘的 视线的夹角) 原题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106页第16题)如图5, 有一壁画,最高点A处离地面4 m,最低点B处离地面2 m,若 从离地高1.5 m的C处观赏它,则离墙多远时,视角θ最大? 图5 原题4(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101页第14题)如图6, △ABC中,∠B为直角,DE⊥AB于E,AC⊥DC,设BC=1。 (1)若∠BAC=30°,∠DAC=45°,试求△ADE的各边之 长,由此推出75°的三角函数值; 图6学科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年第1 期
(2)若监控摄像头最大水平摄像视角为60°,求圆盘 半径的最大值。
(2)设∠BAC=α,∠DAC=β(α、β、α+β均为锐角), 试由图推出求sin(α+β)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