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段锦教学对中医护理教学的意义
浅谈八段锦教学对中医护理教学的意义 针灸操作作为中医护理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增加八段锦教学,既达到了 学习中医护理理论的目的,又更具针对性,能简单生动形象地表达中医理论,展 现中医护理的精髓,宣扬中医护理的现代价值,中医护理的科学性,更适合今天 临床的具体情况,更便于护士进行操作。传统或常规的中医护理教学无非中医基础理论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主要是针灸操作)两大部分组成。中医基础理论无论其内容还是文字都深邃古老, 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仅具有高(初)中知识储备的职业院校学生要在短短 的几十节课学好中医护理绝非易事。同样,古老深奥的中医讲授对于一些生活阅 历单一,临床经验缺乏的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也是困难的,害怕讲中医理论, 因为讲不清,道不明,只好匆匆一带而过,直奔让同学向往的针灸操作,但几次 “痛苦”的针刺练习过后,新鲜感消失后,中医护理的教学又陷入停滞局面,在几 次电教之后师生只好盼望着课程的结束,假期的到来。从教二十年来,我认为无 论课时多少,学生情况如何,要上好中医护理也不是不可能的。首先还是要弄清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护理技术之间的关系,应当认识到中医理论学习才是根 本,一个人只有有了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中医理论学好了,才能在实 践中进行正确中医护理操作,而对于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是 对中医理论学习的补充,是另一种方式的理论学习,即是平时生活中常说的“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中医理论学习应当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中医学 博大精深,它以中华民族的整体观作为思辨工具,强调天人合一,从宇宙的层面 来把握人,而非单纯的人的病,虽然中医基础理论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由于 它与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水乳交融,密切相关,中医起源于日常生活,是古人在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艰难生存中发明创造的医学,“神农尝百草, 一日遇七十毒”这个众人皆知的药食同源的故事就是佐证。因而中医理论十分朴 素,学习的入门比西医的学习较低,不像西医那样必须在相对应自然科学技术如 物理、化学、数学的基础上学习。
一、八段锦功法简介 八段锦功法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共八百 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 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现代的八段锦 在内容与名称上均有所改变,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极其显著;效果适合 于男女老少,可使瘦者健壮,肥者减肥。
二、八段锦功法特点 八段锦动作简单易行,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 机流畅,骨正筋柔。不像太极拳那样高山仰止,让学生畏惧,且对意念要求不高, 练习很安全,主要是一个放松和气息训练,学生容易上手。
三、引入八段锦功法的必要性 在当今中国,国人健商普遍较差,预防意识淡薄,很少主动锻炼,高 职生们也不例外,小小年纪,身体素质堪忧,许多学生在经历了残酷的应试教育 高考过后,身心疲惫,颈椎腰椎都有小疾,通过练习八段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 善,学生在中医护理的学习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中医护理“三分治,七分养(护)”的 治未病理论及“简、便、廉、灵”的中医护理优势。
四、八段锦功法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进入了 快节奏的轨道,心理压力的剧增,非传染性致病因素等导致疾病谱的改变,也使 以擅长外科手术治疗和抗生素运用的西方现代医学捉襟见肘,相对许多疾病无药 可医,如失眠,腰背痛等。而通过教授八段锦,通过缓慢的气息流向,不仅可以 调身调形,更多的是调心,调息,以静制动,以慢制快,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的健 康状态。通过学习八段锦,中医护理的精髓,中医护理的现代价值,中医护理的 科学性不言而喻,深深感染学生,使她们对传统医学传统文化更为喜爱和理解。
随着临床学科发展的精细化,今天的中医院已经不像60年代由中医师 辩证开出针灸处方,护士扎针,今天临床上完全由医生先辩证再操作,并且还得 具备针灸师治疗证才能操作。与护士的工作无关了。推拿也一样。现代中医临床 护理也与时俱进,随着西医的强势,扩充了许多西医护理的内容,在一些小型的 中医院甚至全盘西化,逐渐丧失中医护理的特色。由于中医自身的学科特点,它 与中国人生活的融合度使得传统的中医护理的部分内容已经家庭化了,而作为医 疗机构的中医护理如何来体现呢,我认为讲授八段锦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如前 所言,中医理论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而之所以要介绍针灸护理操作也是为了学习 中医理论,而较之于学习难度高,现实意义不大的针刺操作、推拿操作来说八段锦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动作简单易行,更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中 医理论,展现中医护理的精髓,宣扬中医护理的现代价值,丰富中医护理的科学 性,更适合护士进行操作。
作者:杨军 来源:资治文摘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