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共2篇)
中医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共2篇) 第1篇:基于物质民俗的角度对中医民俗文化的研究 竹枝词起源于我国古代巴蜀地区,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但内容更贴近民 生,诙谐有趣,是一种带有民歌风格的通俗诗。清朝时期,吟唱竹枝词蔚然成风。透过该时期的竹枝词,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物质民俗是指人 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 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一个地区的物质民俗与该地区的气候物 产密不可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养生观念。本文从物质民俗 的角度出发,根据竹枝词对台湾特有物产的描述,以及台湾人民对物产的利用方 式中窥探台湾社会的中医养生观。
一、虱目鱼 “鸣蛩几日吊秋菰,出网鲜鳞腹正腴。顿顿饱餐麻虱目,台人不羡四腮鲈。” 请朱仕玢璧丰麻虱目即虱目鱼,又称“国姓鱼”,夏秋盛出,肉质细腻,《治湾县 志》中对其的描述是:“形如子鱼,味虽清而带微酸”。虱目鱼属于热带及亚热带 水域鱼类,低于14°C便停止摄食和活动,10°C以下开始死亡,因此在温暖的台 湾、菲律宾附近水域较为常见,在台已有三百余年的人工养殖史。清代学者郭柏 苍在《海错百一录》中提及此鱼时写道:“身长鳞细四鬌,塭中所产,夏秋尤多, 台湾以为美品”。年春季虱目鱼游到台湾海峡东南部产卵时,便是台湾渔民捕获 虱目鱼的好时节。虱目鱼虽多刺却一身是宝,台湾民众对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料理 方法,小小的一条虱目鱼料理方法之多令人惊叹:虱目鱼骨可熬汤,汤鲜味美又 富含钙质、胶质;
去刺后的鱼肉剁成鱼肉泥,捏成条状,伴着笋丝、豆粉等辅料 可做成鲜美的鱼肉羹,对气虚的体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鱼肚的做法就更多种多 样,可煎烧、可做汤、又可熬成鲜美鱼肚粥,滋补养颜,深受女性喜爱。一条小 小的虱目鱼利用率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一点不浪费,可见台湾民众对其真是 情有独钟。在台南的七股乡至今仍有大片的虱目鱼养殖场并推出全虱目鱼鱼宴吸 引游客,该乡更将此鱼作为当地的三宝之一大力推广。现代医学证明,每百克虱 目鱼肉含蛋白质13.5克、脂肪2.7克,富含EPA和DHA,可有效降低胆固醇,预防 血栓,改善记忆力,还能让皮肤柔软有弹性;
鱼骨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钙,可防治骨质疏松;
鱼油内含有可抑制血清胆固醇功能的软骨素;
鱼皮则富含 胶质、维生素A与B1,有助于眼睛表面结膜与角膜健康。
近年来,随着两岸的商业交流、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虱目鱼也渐渐开始在内地一些城市贩售,然而销量却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打开虱目鱼在内地的市 场,打消内地民众对“麻虱目”这一名称的不良联想,台湾相关业者还给它取了个 好听的名字叫“状元鱼”,希望这个讨喜的名头能带一身是宝的虱目鱼走上内地民 众的餐桌。
二、槟榔 “蒌叶包灰细嚼初,何殊棘刺强含茹。新秋怡进槟榔枣,两颊浮红亦自如。” “槟榔蒌叶逐时新,个个红潮上绛唇。寄语女儿贪黑齿,瓠犀曾及卫夫人。” “绿阴荫处打槟榔,蘸得筠酱待劝郎。愿郎到口莫嫌涩,个中甘苦郎细尝。” 槟榔别名菁仔、槟榔子,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槟榔果实有抗 流感病毒、及独特的杀菌御瘴功能,同时对食积腹痛、泻痢后重、驱蛔、绕虫、 水肿胀满等症亦有疗效。因此,又有人称之为“洗瘴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里对槟榔的描述是:“消谷逐水,除疲擗,杀三虫、伏尸,寸白……”,n又说“宾 与郎皆贵客之称……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苏颂在《本草图经》中 也有提及此果: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肉满壳中。正白、味苦、涩, 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而甘美。岭南人啖之,以当果实……南方 地温,不食此无以祛瘴疠。”根据典籍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槟榔除了用于治病 杀虫、祛瘴杀菌之外,还是招待贵客的上品。北宋苏轼亦曾留下《食槟榔》一诗:
“……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着齿 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 果录讵用许……”正如诗中所写,北客南迁,入乡随俗地吃下几颗槟榔,滋味虽 苦,回味却甘。槟榔除了味道独特以外,最重要的是其有防瘴御瘴功效。初来南 境,为免受瘴疠之苦,北方客人就算不习惯也免不了要试着吃吃看。由此可见,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槟榔的御瘴防疫的功效早已广为传用。
台湾盛产槟榔,其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台湾中南部、东部、兰屿、绿岛等 地。台湾人喜欢将槟榔果实沾上白灰或红灰(一种经过处理的石灰再里着蒌叶嚼 着吃。由于槟榔提神醒脑的效果极佳,因此,在需要长时间工作的人群中如运输 业服务人员特别受欢迎。槟榔的热销甚至催生了“槟榔西施”这样的职业。商户们 为了使自家的槟榔更加畅销,纷纷雇佣年轻女孩,让她们穿上性感热辣的服装推 销槟榔。随着竞争的白热化,槟榔西施的服装也越来越暴露,许多民众提出此种 竞争手段有伤风化。近年来,台湾人对槟榔的热衷有所减退,1997年4月8日出台的《槟榔问题管理方案》就列举了槟榔的一些危害,如长期食用槟榔会上瘾;
过 量嚼食槟榔则会导致味觉退化、牙齿松动,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风险;
大面积种植 槟榔会导致山地养分流失、地力减退等环境问题。因此,建议民众少食槟榔、少 种槟榔。槟榔从古时被视为防疫药品到之后的备受推崇,再到近些年热潮逐渐退 去,这样的变化与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药品的认识与民众养生观念的完善不无关 系。
三、乌鱼 “银丝缯斫正头乌,二八佳人捧玉壶。但乞郎如鱼有信,一年一度到东都。” “一带渔家住海边,乌鱼捕得庆盈船。正头肥美回头劣,入市人人问价钱。” 鹿港有句俗语“爱呷乌鱼毋穿裤”,意思是为了吃上美味的乌鱼,就算典当 衣裤也在所不惜。俗语一句,将台湾人对乌鱼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鱼又名 鲻鱼,生于浅水中,肉鲜味美,被认为是上乘菜品。至于乌鱼有多美味?《太平 广记》中有一则小故事可作参考:“吴介象字元则。与吴王论脍。何者最美。象 曰:海中鲻鱼为上”。除了味道鲜美外,乌鱼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据《本草纲目》 所载乌鱼“生东海。状如青鱼,长者尺余。其子满腹,有黄脂味美,獭喜食之。
吴越人以为佳品,腌为鲞腊”。乌鱼肉气味甘平,无毒,可开胃、利五脏,令人 肥健。除了台湾以外,粤港一带的人们也对其有偏爱,人们常将乌鱼熬汤,用于 术后、产后滋补,帮助病人生肌止血,尽快恢复身体。
然而台湾人对乌鱼的热爱能达到如此程度,除了乌鱼本身肉质鲜美、营养 丰富以外,还有一部分恐怕要归功于咸香四溢的乌鱼子。台湾有句俗语叫“乌鱼 出,见着王城肥律律”意思是冬至前后,乌鱼成群结队到温热带的台湾海峡产卵, 当其应信游到安平卸王城一带正是乌鱼最肥美之时,此时的乌鱼称为“正头乌”。
正头乌好吃,但正头乌腹中的卵块对渔民则更具吸引力。冬至前后捕获的未产卵 的母鱼腹中卵块长达一尺,将卵块小心取出后,经过水洗、盐渍、脱盐、晒干、 整形等一系列工序后便成了台湾人最爱的珍馐美味一乌鱼子。上好的乌鱼子色如 琥珀,呈半透明状,价格较为高昂,是佐餐、馈赠亲友的佳品。不仅台湾人喜欢 乌鱼子,日本人也对其推崇备至,甚至还给它取了个颇为文雅的名字叫“唐墨”。
乌鱼子虽珍贵,台湾人料理它的方法却非常简单。最正宗的烹调方式只需将乌鱼 子小心去膜后置于文火上慢慢炙烤,烤好后切片搭配白萝卜、生葱等应季食材一 起入口,再就着一口金门高粱,那滋味简直回味无穷。火候刚好的乌鱼子外脆内 软,细腻粘牙,咀嚼之后唇齿留香。若细细品尝,在细腻的咸香中似乎还能感受到其中一颗颗的卵粒,滋味妙不可言。除了美味,乌鱼子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脂质、多种微量元素与氨基酸。中医认为乌鱼子有调经止带、养血补血、滋阴益 肾、开胃利水之功效,一般人均可食用,但脾胃虚寒、易过敏者应适当禁食。
四、芒果 “番蒜新收暑雨时,青虬卵剖满林垂。瀛换自重蓬莱酱,应笑嵇含状未知。” “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见黄金果,番檨何劳向客夸。” “高树浓阴盛暑天,出林檨子最新鲜。岛人艳说蓬莱酱,谁是蓬莱籍里仙” 芒果又名庵罗果、香盖,闽南语俗称檨仔”,口味酸甜,营养丰富,有“热 带果王”之称。1561年左右由荷兰人引进到台南地区,是台湾最重要的水果之一, 如今芒果在台的种植地半数以上分布在台中、台南一带。《台湾县志》对其的描 述是:“形如猪腰,肉与核黏。切片以啖,甘香异常……有香檨、木檨、肉檨三 种;
香者为上,自荷兰国来者。台之果此为上品”。芒果除了鲜食外还可以晒干 或者是腌制“蓬莱酱”。现如今“蓬莱酱”早已不见踪迹,但从一些史料来看“蓬莱 酱”确实在台湾人的生活中存在过,“檨,台湾最多……熟则皮肉黄核有丝,非刀 切不得食,未熟时可腌为菹”。“羡子亦称番蒜,或作檨字,书无此字也。树高大, 叶尖长……结实肤绿,肉黄味酸甘,盛夏大熟,人争嗷之,又或蘸盐以代蔬切片 用糖罨之,名曰蓬莱酱”。“剖食如饴而微酸,可愈腹疾。始生时和盐齑捣为菹, 曰‘蓬莱酱’。可见芒果不但味美香甜,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中医认为芒果性 凉味酸,有益胃生津、止呕利尿之功效,适用于口渴咽干、胃气虚弱、眩晕呕逆 等症,果实可治咳嗽、百日咳、慢性气管炎。种子治耳鸣,赤白痢,痈疽肿毒。
但需注意的是芒果易引发皮肤过敏,因此有过敏史的人务必谨慎食用。
五、仙人掌 “竹枝环绕木为城,海不扬波颂太平。满眼珊瑚资卫护,人家篱落暮烟横。” “夜深轧轧响牛车,盼断东风消息花。月影朦胧郎识得?绿珊瑚里是侬家。” “竹舍茅檐似画图,疏篱都夹绿珊瑚。不教夜雨空阶滴,添种芭蕉三五株。” 从竹枝词不难看出,台湾民众常在院子里种植仙人掌,“棱呀交错,青葱 篱落间,别成景色”。K仙人掌除了生命力旺盛,易于种植外,还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仙人掌有食补之效,根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里匾肉煨食 之,味兼芡栗,可补诸虚,久服轻身延年”。事实上,将仙人掌入馔不但有相当 的保健功效还十分味美,比如神仙粥就是一道保健又美味的仙人掌特色菜,它的 具体做法是:将仙人掌去刺、切丝、煎煮、去渣后,将其汁倒入粳米粥内煮开, 出锅前撒上盐、香油调味即可。此粥味道清香怡神,还有除烦止渴、宁心安神之 功效,心烦失眠、胃热口渴者均可食用。
中医认为,仙人掌性味苦寒,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 煎汤服用可治疗急性痢疾、肠炎腹泻;
去刺捣烂后与白矾、冰片混合调匀外敷可 治疗腮腺炎。现代营养学证明,仙人掌除了含有维生素A、C外,还有铁、钙、 铜、钾、锌等矿物元素,以及多糖、懈皮素-3等珍贵的药用保健成分。墨西哥盛 产仙人掌,墨西哥人发现除了入药之外,直接食用仙人掌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 从而达到抑制糖尿病的效果。
六、菠萝蜜 “佛髻菠萝蜜,仙肤优钵昙。苓抽芳薏苦,蕉剥露芽甘。南凤三杯粟,西 螺五寸柑。问谁能遍识,名状漏稽含。” “想见如来绀发鬉,荷兰移种海东南。谁知异果菠萝蜜,别有佳名优钵昙。” 菠萝蜜,又称木菠萝、牛肚子果,原产于印度,是世界上最重的水果,一 般重量在5KG到20KG之间,果实肥厚香甜,《本草纲目》对其的记载是:“食之 味至甜美如蜜,香气满室”此果有“热带水果皇后”之称。菠萝蜜属阳性树种,对 土壤肥力要求不严,在温度湿度高的气候中更易生长,广东、云南、台湾是我国 主要的菠萝蜜种植地。
菠萝蜜果肉含糖、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可置于淡盐 水一段时间后直接食用,也可烘烤成果干、制成果酱,由于香气独特还可酿成果 酒,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中医认为菠萝蜜具有益胃生津、止渴解酒、健胃消 食等功效。除了果肉本身,菠萝蜜的种子淀粉含量高,味道与板栗类似,在爆炒 或盐水煮后食用不但味美,还可达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将其与肉同煮不但味美, 对于产后缺乳症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现代科学证明,菠萝蜜果肉、果皮、种子 均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其中占菠萝蜜整果比重68%以上的果皮含有的抗氧化成分 一一乙酸乙酯部多酚黄酮的含量最高,提取后可制成有效的抗氧化剂。因此不得 不说菠萝蜜一身是宝。七、小结 台湾属于亚热带气候与热带气候,雨量丰沛,物产丰富。古往今来,海峡 两岸往来不断,民间团体交流甚多。这一切都为台湾竹枝词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 丰富素材。台湾竹枝词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从台湾的自然风光到人民的劳动生 产,从地区的风土民俗到不同宗教的祭祀仪式都有涉猎。其中一部分诗词提及了 一些在大陆并不常见的物产资源,以及台湾人民对这些资源物产的独特利用方式。
这些诗词向我们展开了一副台湾生活画卷,让我们看到宝岛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 以及他们对自然健康的追求和对中医保健的理解。竹枝词表达方式寓庄于谐,内 容却充满生活气息,其中包含了许多当地人的生活智慧与养生法则。通过对台湾 竹枝词的研读,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百年前台湾人的生活常态,也为我们了解、借 鉴台湾民众中医养生方法打开了一扇窗。
作者:陈盛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第2篇:中医民俗文化防御思想的研究 中医认为健康的要义在于阴阳平衡。即通过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促进身体 的阴阳平衡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 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 “欲病”、“已病”3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以养生为主;
中医医欲病之病,以 预防为主;
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治疗为主。
民俗中的预防思想古已有之。民间就有“春捂秋冻,百病难碰”,“冬吃萝 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谚语广泛流传。可见,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就在 日常的饮食起居的习俗中,笔者试从精神、运动、饮食、卫生、药物等方面探讨 一下其中的防御思想。
1精神防御思想 娱乐性是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游戏娱乐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 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366民间游戏的种类很多,如工余时间 的斗鸡、斗蟋蟀、摔交、赛力、抽陀螺等;
岁时节日的耍龙灯、划旱船、踩高跷、 扭秧歌及舞龙舞狮等。它们自身的形式特征是自由、轻松、幽默或讽刺的“笑”, 它们在调剂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它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增强了人们生活的自信心。“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俗语几乎人人皆知,都知道笑有益身心健康。笑可以帮助你释放体内郁积的 有害能量。
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素 问·灵兰秘典论篇》中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 相失也。故主明而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人体生理功能 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七 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 通利。”这说明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 阳平和,营卫流通,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俗话 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 畅情志,预防疾病的最好的精神营养。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人体对外界环 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 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 导致全身气血紊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 忧恐。”明确指出精神与形体的内在联系:即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 激而生情;
神活动于内,情表现于外。情绪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形体气血 的变化。《素问·举痛论篇》进而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不良情绪使得脏腑的功能 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2运动防御思想 运动是我国的许多民间习俗的又一特征。如清明的踏青、放风筝习俗,还 有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等,人们多从事了步行、爬山等运动,踏青赏景,既 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再如“舞”是民间舞蹈如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 舞龙、舞狮、打花棍、踩高跷等民俗活动的重要表现手法。表演者手执手绢、扇 子等道具边唱边舞,舞姿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表演者可 灵活地用肩、腰、胯的扭动和步伐变化,采用走、摇、颤、跳、腾、挪、抖、闪 等方式来活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 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它们都是寓娱乐中而有运动的群众性健身活动。
中医认为,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吕氏春秋·尽数》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 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 则体衰。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 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段文字表明“尧” 的时代已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壮骨,强壮身体,并用来治疗寒湿痹症,筋骨酸痛等 病症了。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 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人形体活动于外,气血流动于内,气血由于形体的活动而运行通畅。尤其 是东北大秧歌及二人转通过动手,则指、腕、臂、肘等关节灵活,掌握自如;
通 过各种步伐常动腿,则足、胫、股、膝等骨骼坚强,步行矫健。由于此项表演运 动适量,所以可以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 节作用。从保健意义上看,上述民俗都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 发精神,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3饮食防御思想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汤液的鼻祖伊尹,就曾是 殷商王的厨师。《吕氏春秋》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民间关于饮食防病的 习俗有很多。如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常用糯 米、大米、赤小豆、红枣、薏苡仁、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中医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而“为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精细 搭配,杂食五谷”。食物也有偏性,腊八粥香糯可口,补精填髓的,严冬食之, 能够暖身祛寒,且其性味平和,补而不腻,堪为冬季养生佳品。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风俗。春饼的原 料主要配菜是葱和韭菜,都是补阳食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 月,此为发阵,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中医认为,立春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 这天起,阳气转盛,天气转暖,人体之阳气也要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葱和 韭等菜都是补阳食物,所以民间在立春之日吃春饼,就是促使体内阳气升发,预 防疾病的发生。在立春时,民间的“啃春”的食俗,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防 御措施。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春季是 阳气开始升发的起点,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
根据以上特点,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这其中,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 佳的保健食物。萝卜的辛辣之气是由于它含有芥子油,春天食用辛辣之味可以通 五脏之气,因此能升发阳气、振奋精神除困。
4卫生防御思想 我国民间的传统卫生习惯亦是多种多样的。从史料上看,早在商周时期就 有关于室内外洒水、清扫和除虫的记载。清代中期人们对环境污染、蚊蝇鼠害及 其与传染病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岁时、年节风俗中更多地融进了一些卫 生防御知识。如加强户外运动,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施用药物进行消毒等。民 国年间,每年年终更有大扫除的风俗。即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有官三民四之 说)为祭灶日,这一天的民俗活动中,有一项就是“扫尘”,又称“扬尘”,家家户 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要把整个房屋清扫一遍,清清 爽爽的迎接新的一年。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 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 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扫尘,对人体是有益的,据资料记载,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 中度过,人们的居室内,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500多个微粒灰尘。这些到处飘 荡、无孔不人的灰尘,带着形形色色的细菌,以多种方式侵人人的肌体,引起种 种疾病。春节后,天气渐暖、苍蝇、蚊子、蟑螂等害虫开始孳生。春节搞大扫除, 既可灭害虫,又可预防春季传染病、流行病,可谓一举两得。
5药物防御思想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医药民俗就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如新春饮“屠苏 酒”;
端午有门前悬艾、菖蒲及喷雄黄酒,薰苍术、白芷祛毒虫、驱蚊蝇等之俗。
春节除了吃年夜饭、放爆竹外,在古代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全家喝屠苏酒, 此酒采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 清湿热及防病作用。陈延之的《小品方》曰:元旦饮之,辟疫房一切不正之气。” 端午节是在每年阳历五月初五,此时盛夏即将来临,气象条件适应蚊蝇滋生,百虫活跃,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历 来被视为“毒月”,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 虫蚁,净化空气,故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悬挂在门前,达到驱毒防病的目的。
用苍术、白芷等多种燥烈中药,关门闭户,杂而焚之,将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 脚和床下,也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
佩香囊是人们防疫防御的又一实例。长辈们用鲜艳的布缝制的形状各异的 香囊,内装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菖蒲、白芷、细辛、丁香、茴香等,在端午 这天给小儿佩在胸前,因这些药物具有化湿散浊、祛毒醒脑、驱虫爽身等作用, 所以具有一定的防病功能。
总之,预防医学思想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民俗活动中流传着许多预 防疾病的方法,民族风情、民俗习惯都包含了防治疾病的内容,所以深人研究和 挖掘这些民俗中的精华部分,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并将之发扬光大,可以让传统的 民俗文化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作者:王蕊芳,于恒,曹瑛(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辽宁沈 阳1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