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童书创作课程之初探
小学三年级童书创作课程之初探 2014年,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对语 文课程进行了重建,在原有“20+20”(每天的晨诵、午写 各20分钟)的基础上,在“午写”之后增加10分钟时间,用 于学生创作,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这 种“童书创作”的微型写作课程题材不限,表达方式不限, 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也遇 到了一些困难。于是,我校三年级教研组的教师对这一课程 的实施进行了思考和探究。一、“童书创作”课程开设的意义 1. 放手写,搭建真我表达的平台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应试写作的指导, 会抓住单元训练重点,要求学生记叙具体完整,努力达到表 达生动形象的目的。但是,这种指导有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同时,教师不知不觉之中把“诚实”“奉献”“亲情”等一 系列抽象的概念强行灌输入儿童写作,认为这就是“有意义” “有深度”“成功”的习作。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最纯真 的童心、最丰富的想象力,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 希望能用手中的笔自由大胆地表达真我、抒发真情。就像一 个学生在童书扉页写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很多事情我们都淡忘了,所 以,我想用我的童书记录下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也许它并不 是那么完美,却是我最难忘的童年记忆,点点滴滴都充满我 内心浓浓的爱和满满的幸福。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本创作童书, 我一定会好好珍藏,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书创作” 课程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写作平台,也将引导他们逐渐理 解什么是有意义的写作。
2. 勤动笔,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从创作时间上看,每天10分钟,促使学生养成了勤动笔 的写作习惯;
从内容上分析,由于选材不限,最大限度地呵 护了学生的创造性,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整本童书 的创作不拘形式,学生在文字表达的同时,可以配上插画、 贴上照片、粘贴美术作品……较大的创作空间激发了学生的 写作热情。
二、“童书创作”课程实施的难点分析 2. 从“单一一篇”向“连续多篇”的转换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正在学习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而一本书是由多篇文章构成,从主题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安 排到插图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表达、动手操作 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教师指导从“共性”到“个性”的转换 每天10分钟写作时间有限,各个学生写作主题不同,怎 么让个性化指导落到实处?对部分习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作 太具体化的指导,难免会挫伤他们的写作热情。
4. 从“无”到“有”的转换 2000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少年出书热”,对文学而 言,是当代文学获得新生的成就;
对教育而言,是教育改革 取得的成果。但从总量上看,儿童作家的书籍仍然极少,可 供学生参考学习的范本不多。一直以来,教师也缺少完成一 本书的具体指导方法,难以帮助每个学生挖掘潜力。
三、童书创作的过程性指导 1. 导航:激发兴趣,授之以渔(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校内进行优秀童书作品 展时,笔者组织当时正读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参观,为创作进 行预热。学生兴趣浓厚,有的被精美插图吸引,有的对故事 情节感兴趣,想写童书的愿望非常强烈。
创作启动时,笔者借阅了上一届学生的优秀童书,从封 面到插图,从主题到章节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创作的细节。
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对书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感 知,增强了独立完成一本童书的信心。正如学生孙某所说:
“第一次写童书,我对它很陌生,看了哥哥姐姐的作品,我 知道童书就是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去创 作属于自己的一本书。” (2)合理规划,成竹在胸。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增加知 识储备。一本书由哪些构成,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有了认识, 教师出示书籍构成图帮助了解。然后,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酝酿,对选择主题的可操作性进行思考, 在全班加以讨论确立主题。最后进行封面、封底章节的规划 ……有了整本书的创作计划,写作过程才能有条不紊。
2. 起步:分层引导,丰富素材 三年级学生的写作处于起步期,一部分学生乐于写作,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完成单篇习作都存 在一定困难,更缺乏完成一本书的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进行了分层引导。
对于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笔者引导他们将感兴趣的 系列书籍加以学习与梳理,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学生潘某 的童书就源于他的阅读。他说:“我的童书灵感来自于凡尔 纳科幻小说系列,题目选自《十五岁的小船长》,文字内容 仿写《神奇树屋》,插图参考《365个艺术创意》。”这样 的分层引导有效疏导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从而也能感受 到创作的快乐。
3. 实践:大胆创作,巧妙指导 (1)兴趣引领创作。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 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它一方面反映着学 生对于写作的特殊喜爱与偏好,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轻松愉 快地完成写作而自愿积极付出。学生王某的思维天马行空, 平时对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也爱阅读相关书籍。
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他创作的《奇妙的碱金属》一书,内 容涉及中学的化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丰富创作内容,将自 己的探究过程融入在书中,打造一本可读性强的“化学科普 读物”。(3)指导留心观察。童书《图说校园十景》《校园里 的树》选材来自校园,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层次观察。
比如:当你看完了爬山虎密密层层的绿叶,你肯定会问,爬 山虎是靠什么贴在墙上不掉下来呢?对!你一定要扒开绿 叶,看一看绿叶下那紧紧贴住墙壁的爬山虎的脚。实践中相 机指导观察方法,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 识上,而要立足于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 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4)同伴互助提高。学校每月一次的“阅读达人”活 动时间,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传阅童书,交流中学生会主动学 习同伴作品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创作。比如,学生张某很认 真、很用心地描绘了他心目中的“校园十景”,可是班上同 样主题的另一本童书却更受欢迎。通过互助交流,他发现童 书创作除了认真,还需要增强书的可读性。如在景物的描写 中展现自己的校园生活,留下童年的足迹,只有在生活中寻 找童书创作的素材,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5)校对提升品质。创作结束,学生再次对童书进行 修改,改正书中的错别字,力求用词准确和语句通顺。校对 环节提升了童书的品质,让一本书的创作具有完整性。学生张某在完成整本书后说:“童书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将自 己的想法用自己编的‘书’倾诉出来。通过编写这本书,我 学会了做创作计划、排版,体会到了诗情画意,还逐步养成 了细致的习惯。” 四、搭建平台分享创作的快乐 1. 平台一:走班交流 学生刘某分享后,喜悦地总结了自己的收获:“我第一 次发现写作有这么大的快乐。今天,台下的同学热切地看着 我,聚精会神地听我朗读童书中的故事。下课了,好几个女 生悄悄地问我,可不可以把童书借给她们回家接着读。不过, 我自己觉得有的童书比我的更精彩,下学期,我要更努力写 好第二本童书。” 2. 平台二:网络分享 班级群里家长留言也很踊跃,学生邹某的妈妈说:“邹 艺阳同学现在更加喜爱她的妹妹了,除了因为她的童真、爱心、善良和学校、家庭的教育之外,创作童书《胖妞》,也 功不可没。” 学生杨某的爸爸说:“看了孩子的童书创作,我感觉孩 子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培养。以前她写、画都爱征求父母的 意见,这次童书创作全都是自己完成的。另外,孩子通过童 书创作,阅读兴趣在慢慢提升,从原来家长督促阅读到现在 自己主动阅读。” 我校的“童书创作”课程帮助每个学生都圆了自己的作 家梦。也许故事很天真,也许文字还稚嫩,但都能看见书里 承载着学生满满的自信,希望这梦想能托起他们的翅膀让他 们高飞。
教师要进一步处理好放手写和巧指导的关系,避免部分 学生把童书创作当成作文训练,才能引导他们感受创作的乐 趣。笔者发现,童书创作中原创的比例有待提高,没有完全 体现出“我手写我心”的本质。总体而言,“童书创作”这 门微写作课程仅经历了2年的实践,尚处于萌动阶段,整个 评价过程缺乏科学评定手段的监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 要进行更细致、全面的评定与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