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学校
创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学校 武汉市义烈巷小学始建于1905年,建校至今已有111年 历史。它地处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长堤街和具有200多年历史 的义烈巷交接路口。“九·五”期间,学校以教科研和礼仪 教育特色闻名省市,曾被评为“湖北省科研50强单位”。2011 年学校申报成为武汉市小班教学试点学校,在传承礼仪教育 的基础上,发挥小班教育的优势,以适合教育作为学校发展 新的生长点。我们秉承“创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生喜爱的 学校”的办学理念,以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学校办学 特色,悦纳每一个、关注每一个、适合每一个、激励每一个、 发展每一个,着力打造“三园”——孩子们的乐园、教师的 家园、社区的智慧园。我们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优秀的教师队 伍;
充分利用社区、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建立了学校、家 长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努力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 务,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高素质学生,办成学区居民 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硚口区素质教育绩 效先进单位,也是武汉市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武汉 “20+20”母语行动先进单位、武汉市小班化教学示范校和 全国综合实践先进基地单位。
一、基于传承与发展,定位校园特色 学校特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义烈巷小学在有史记载中 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九·五”至“十一·五”期间:礼仪教育 学校重视礼仪教育,从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为此,被评为湖北省科研50强单位, 礼仪教育省市闻名。
“十二·五”期间:适性自主,明礼养德 在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小班背景下的“礼” 文化研究,提出了“适性自主,明礼养德”的办学理念,其 意义是在“悦纳每一个、关爱每一个、激励每一个、发展每 一个”的核心价值引领下,探索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 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十三·五”:创适合学生的教育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生源逐渐回流,学生家庭素质结 构和学生的教育基础有所变化,需要我们的教育教学、教育 管理和教育思想也随之作出改变。因此,在“十二·五”的 基础上,在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 提下,学校将探索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延伸到学校教育 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挖掘提炼、 丰富内涵,形成了“适合教育”的治校方略;
通过构建“适 合教育”模式,全方位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通过“适 合教育”的实施,全面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适合教育”体系,引领学校发展 2010年2月8日,美国教育部长提出:“21世纪人类最好 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 念纳入其中,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 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意味着,其一,是为 每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就是要惠及全体,一视同仁。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成长空间, 才能让学生各方面都获得充分的成长。其二,是提供合适的 教育。所谓适合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开发潜能,让教育 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 性,让学生在适合的环境和氛围中获得自我的发展。
适合的教育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合学生发 展的教育目标;
二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设置;
三是适合学 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四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
五是适 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六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学生发展目标即以“明义、尚礼、崇仁、求智”为四个 支撑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为了实践我们的办学理念,学校建构了“适合教育”体 系图。
办学理念: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一位师生健康发展 校训:明义尚礼,崇仁求智 校风:至诚至坚,至真至善 教风:博学善导,厚生乐教学风:乐学善思,合作求新 三、探索适合教育实施路径,促进师生成长 (一)营造适美的环境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应是一个无字胜有字、无声胜有声 的创生过程,为此我们提出了“适美”原则。适,即适合小 学生的成长和对民族文化的适应;
美,即显现百年老校底蕴 之美。
义烈巷小学建于辛亥革命时期,为此学校外墙为楚国红, 以彰显楚地特色;
屋顶为赭红斜坡瓦,因在学校改建中发现 了29种不同时期的瓦,所以我们称之为“义烈瓦”;
进校的 钟楼时刻提醒每一个义烈人“校荣我荣”。
学校进门大厅是一个戏曲小舞台,展示着戏曲演奏乐 器:大鼓和锣镲,圆柱上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学校四栋楼分别以学生的发展目标命名,即:明义楼、 求智楼、尚礼楼、崇仁楼,每一栋楼的楼道都有相应的《弟 子规》经典内容的介绍。
学校与武汉市少儿图书馆合作,针对一至三年级学生阅 读特点,筹建了武汉市第一座校园绘本馆。舒适的环境让学 生自由自在地在绘本馆里读绘本、画绘本。校园大厅还为四 至六年级学生建有开放式书吧,孩子们既可在此读书,也可 在这儿开展小型讨论。
(二)建设适宜适度的管理文化 以个别化、适性化、多元化为特征的适合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合教育的精细化教学流程,更需要每 一位教师对工作倾注更多的热情,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
当然,作为管理者,当我们要求老师们倾力工作、倾心关爱 学生时,是否也应该关心、关注每一位教师,将我们的关爱 浸润到每一位教师身上,让他们能将关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 每一个学生呢? 1.“义烈梦·我的梦”——在愿景中凝聚人心 百年老校的教师是有积淀的,曾经辉煌的人心中一定是 有期待、有追求的,教师作为文化人也一定是有实现自我价 值的强烈愿望的。2013年学期末,我们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开 展了一次“义烈梦·我的梦”的论坛活动。老师们在论坛上 分析学校的优势与不足,畅谈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 精心规划自己的五年职业生涯。我们设计播放的一组学校活 动的老照片唤起了大家的自豪感,台湾五位8 0岁高龄的梦 骑士追梦环岛行的记录短片更是触动了大家的心弦。共同的 梦想即“立足小班化教育,打造英语学科特色,再创义烈辉 煌”让“大我”与“小我”融合在了一起,更让人心凝聚在 了一起。鉴于氛围营造的重要作用,学校在每次教师集会前 都会播放一些具有文化与哲理意味的微电影、视频等,在营 造氛围的同时也达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
2.“小学校,高站位”——以培训和激励机制激发教 师的进取心 近几年学校生源的递减,影响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麻木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重复着相同的教书生活。死水 无澜,如何让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重燃教师们对工作的创 新热情和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强烈渴盼呢?我们采取“请进 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培训开阔教师 视野,激发起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学校将专家引进 来,给教师们做培训报告,引领教师立足校本教研,在每周 一次的研究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将干部教师带到小班教育 研究前沿的南京参观学习,到上海参加长三角地区小班教育 交流会,到深圳香港两地感受小班化双语教学,教师们在实 地学习和体验中感悟到小班化教育的真谛,更看到了小班化 教学的前景和希望。每位教师都带着研究的任务出发,回到 学校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培训报告的形式进行分享。为了让 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得到一次全方位的小班化教育培训,2013 年,我们邀请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建先生和与我 们缔结了联谊校的南京小班化教育示范校凤游寺小学的校 长及老师到校做交流讲学。这次的交流活动不仅让老师们分 享了小班化教育的精神盛宴,也让我们获得了南京同仁和市 区教育局领导对我校小班化教育探索的高度评价,极大地激 励和鼓舞了全校的教职员工,让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教研科 研的热情空前高涨。
当然,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责 任感,我们也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努力搭设舞台,鼓励老 师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桃子”,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
3.“糕粽(高中)传情”——让小事温暖人心 以爱育爱,一个没感受过爱的教师不可能将爱传播给学 生。我校在职员工34人,如何营造家文化让每位教师感受到 家的温暖是管理者的责任。我们曾在夜色中慰问身患重症却 仍坚持工作的教师,曾在寒夜九点忍着饥寒走访教师家庭, 也曾冒着酷暑为教师子女上学而奔走。去年我校有四位教师 子女高考,两位教师子女中考。孩子中考高考是大事,可老 师们却坚守岗位,耐心辅导着别人的孩子。我们被他们的忘 我精神深深感动着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回馈他们的无私 奉献。而作为文化人,触摸心灵的不仅是物,更应是用心的 情。时值端午,我们便策划了一个“糕粽(高中)传情”的 祝福活动。在考试前一天,我们借由绿豆糕和粽子传递祝福, 为每一个孩子送上“糕粽(高中)”;
同时,还针对每个孩 子的特点各写了一封祝福信,将学校的关爱、祝福和感谢送 到了教师和他们的子女心中。
如果说教育的功能是唤醒,那么管理的功能也同样如此。
用心为每位教师做好小事,并让它渗透文化的味道,久而久 之,这种爱、这份用心也一定会投射到每位学生身上。我们 的愿望是,营造有温度的校园,让师者仁心在幸福中生长。
(三)探索适学适性的课堂模式 适学,即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情;
适性, 即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不同学生的思维优势,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程 度的发展。
1.分层备课——适宜“每一个”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背景、学习基础和智能优势 不一样,所以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的起点和状态也会有所 不同。作为教师必须承认并接纳学生间的差异,小班化教学 的优势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我们从分层备课 开始,引领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备、教、改、导、 考”各环节进行因材施教。
我校的分层备课涉及学生的学情分析、目标的分层设置、 学习方式和策略的分层匹配,还有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辅导、 练习的设计等。第一阶段我们只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分析本 班学生学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拟定不同层次的学习 目标,设计分层次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布置不同层次的 作业练习,努力使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 我们很快发现,由于课前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充分,我们的 备课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不够。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在 分层备课的第二阶段增加了布置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环节,要 求教师设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课前批改学生预习作业, 分析学情,在二次备课中基于学情需要进行课前调整,重点 设计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提问和学习活动。我们归纳为:
一次备课备教材,二次备课备学生。
2.双师教学——适学“每一个”在学校逐步推进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不 少困惑,如有些活动性比较强的学科,分层备课即使再精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因分身乏术难以实施。于是在分层备课 的第三阶段,我们发挥学校体育学科研究力较强的优势,在 体育课堂中开展双师教学研究和实践。
在小班化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班额 小是优势,但人数少的劣势也明显存在,即缺乏交往和竞争, 其原因就是人数少导致的伙伴缺失。另外,体育教学具有特 殊性,分层教学的落实程度、个别化的精细指导、男女生的 分类教学等方面仅靠一位教师难以到位。为提高课程实施质 量,我们在湖北省内率先进行了体育双师整合教学模式的探 索。“整合”涵盖两个层面:其一,是班级人数整合,即将 同年级两个自然班合并成为一个教学整体,这种整合只能在 小班条件下成立,人数在40~ 60之间。其二,是教师资源整 合,也就是双师教学。双师教学是指同一课程或教学项目(单 元)由两位老师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知识结构、学科理论 背景和研究专长,在同一教学地点和时间单位内面向用一授 课对象,按分工合作原则有目的性地进行互动式组合教学活 动的情境。我们对《前滚翻》一课教学的各项数据进行了测 量和比较。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双师整合教学使体 育学科的分层备课得以优化实施,课堂质量明显优于单师。
《武汉晚报》曾以《一节体育课为何如此豪华》为题做了专 题报道。3.课堂教学“四个百分百”——适切“每一个” 2011年学校申报小班试点之初,便梳理出了小班教学 “三多二少”的特点,“三多”指机会多、关爱多、体验多, “二少”指的是学生共性少、竞争对手少。在此基础上,基 于“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理念,我们 要求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四个百分百”,即课堂发言率百分 百、师生生生互动率百分百、课堂展示率百分百、作业面批 率百分百,并将之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设计了《义烈 巷小学课堂观察表》和《义烈巷小学观课、听课、评课表》 对课堂教学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存档。
四个百分百的提出,让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 教学行为,有意识地提升关注面。大多数老师都能很快将学 生发言率提升到接近1 000/0的水平,而个别遗漏的学生, 通过原因查找也能很快跟上。
适合教学不仅仅只是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长与优势, 更要关注学生成长路上的弱势,适时帮扶,力争提高,努力 做到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奠基筑底。
4.探索适合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我校依托“适合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学校教学现状, 发挥教师团队优势,构建了“适合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的基本流程 上图是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框架和基本流程。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学生学情,运用教学智慧去再创模式,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2)各环节操作策略 适趣情境。教师创设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整好学 生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主题。
适宜任务。通过课前的前置性学习,教师了解学生学习 的基本情况,确定学情,制定针对每一个学生学情的分层学 习目标,使学习任务既具有探究性,又具有针对性。
适切方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 生个性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自学、小组学或全 班展示学习。
适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加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适时采取多种反馈形式,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度拓展。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分层的基础 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力图通过一定层次的训练,帮 助每一个学生达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从 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3)构建学科模式,层层推进 在“适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总框架下,学校组织各个学 科根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进行模式构建。学校按照“理论模 式搭建——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细节修订——骨干教师 引路一全员上模式达标课”的方式,保证了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得到科学、有效的构建和推进。
(4)“适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评价 “适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评价运用《义烈巷小学 听课观班评价标准》,以实证方式,依托各项课堂活动的数 据,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和 评价。学生的“学”的观察和评价包括:学习状态(听、说、 写的习惯;
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
规范操作;
有效质疑), 学习效果(知识的掌握;
学习方法的掌握;
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的“教”的观察和评价包括:教材的解读;
教学方法的 设计;
师生互动频率;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
练习的个别 辅导等。
(四)开展适应适切的德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果说环境是 校园文化的外壳,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骨架,精神是校园文化 的灵魂的话,那么,活动则是校园文化流淌的血液,是文化 创生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发挥小班化学生人数少的优势, 努力使每一次德育活动适应学生成长需要,适切学生的心理 需求。
1.开放升旗仪式 小班化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人数少,因此,我们就抓住 “少”字做文章,充分挖掘人少的优势。2012年9月,我们 对家长与社会作出了“小班化教育的十项承诺”,其中一条 就是“让每个孩子至少每学期主持一次班级或学校活动”。我们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有一次与父 母亲朋一起走上升旗台参与升旗活动的经历。2012年10月8 日,我们邀请了二年级学生吴梦辰的家长、亲朋和邻居一起 观摩、体验他主持的升旗仪式。吴梦辰同学的家长听说这么 小的孩子要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国旗下的讲话,为自己的孩 子感到无比的自豪,收到我们精心设计的邀请函更让他们无 比重视,在整个国庆假期都和孩子一起精心作准备。升旗仪 式那天,正装出席的吴梦辰同学的亲友团伴随着进行曲,庄 严地和升旗队的同学一起迈向升旗台。当天吴梦辰同学在国 旗下的演讲也格外精彩。活动结束后,我们向家长赠送了此 次升旗仪式的录像光碟作为孩子的成长纪念。受这次活动的 感召,吴梦辰同学的家长在十八大召开的那天还专门带着孩 子为学校捐书。
目前,全校已有60多名学生、近300名家长亲友参与了 我们的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已成为学校重要的教育品牌, 《武汉晚报》为此还进行了专题报道。其实,开放升旗仪式 的初衷,我们只是想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但纵观活动的 全过程,它已成为了富有感召力的亲子教育活动,成为了学 校文化传播的出色平台。
2.体育节增补项目:乒乓球比赛 每年的四月底是学校的体育节。今年四月,五年级2班 的同学向校长提出了在体育节安排五、六年级开展一场乒乓 球比赛的心愿。学校每年的体育节一般都是以田径项目和“三跳”项目为主,比赛时间只有半天。当校长将孩子们的 心愿转达给体育组的老师时,体育组老师说,既然是学生的 心愿,我们就要想办法满足。于是,学校决定在五月份单独 为他们举办一场乒乓球比赛。离比赛还有一段时间,望着急 切地想要知道具体比赛时间的学生,负责赛事的老师灵机一 动,何不让孩子们利用这段时间查查乒乓球在中国外交史上 的作用,查查乒乓球名将,了解一下为什么乒乓球被称为我 们的国球等相关资料,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呢?于是,比 赛前,一张张充满童趣的乒乓知识小报展现在我们面前;
班 会上,同学们细数乒坛名将事迹,乒乓球外交的故事也能娓 娓道来。乒乓球比赛如期举行,赛场内外孩子们的精彩表现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不仅是活动的主体,更是文化的 主体!只有充满文化韵味的活动文化才能走人他们内心! 3.“六-一”:我的节日我做主 “六·一”庆祝活动,在义烈巷小学已不再是一个普通 的庆典,多年来我们已将它打造成学校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每年开学伊始,教导处就会拿出当年的“六·一”活动方案, 各班和各社团在教导处的统筹部署下开始准备,到“六·一” 这天,学校会邀请社区居民和幼儿园的幼儿及家长一起走进 校园,观看学生的才艺表演。今年的“六·一”,我们从学 生要求开展乒乓球比赛的请愿事件中受到启发:为什么学生 自己的节日不让他们自己做主呢?于是我们在五月份安排 各班以“我的节日我做主”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六·一”活动方案。学校在综合全校学生的设 计方案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设计了游园活动,理由是能够让 人人参与,人人体验。教导处在最后确定方案时决定压缩文 艺表演的节目和时间,改为以游园活动为主。同时,为更大 限度地发挥小班化人数少的优势,让班上每个孩子都能有一 次展示的机会,学校要求参与汇演的每个班必须全员参与。
为赋予此次活动更多的文化元素,学校还布置了一道特殊作 业:了解“六一”儿童节的由来,讲一个优秀少年的故事。
5月31日,在义烈巷小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以“璀璨义烈, 花漾童年”为主题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全校400多 名师生、200多名家长以及周边社区居民、幼儿园小朋友欢 聚在操场上,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节目中穿插的颁奖仪式 掀起了活动的高潮,获奖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走上红 地毯,家长与学生一起共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为搞好游园 活动,综合学科组的老师更是提前做好了准备,有的早早做 好了道具,有的精心布置好了教室,有的巧动心思设计好了 游戏项目。全校367名学生,参与率100%。
义烈巷小学就是这样立足适合,做足“小”的文章,让 小活动因为每一位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居民的参与而更 显生机,因为人的情感互动而更显文化的韵味。
(五)打造适性适趣的校本课程 适性,指适合学生的个性,适趣即适合学生的兴趣。作 为适合教育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力求做到多元化、活动化、个性化。我们开发了三类课程:基于学科拓 展的课程;
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菜单课程;
基于传统文化主 题的实践性课程,即我校正在开发的“CH-PI”(CH-PI”是 “Cultural heritage-Practice innovation”的英文缩写, 译为“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实践体验课程。正是这 三类课程的开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生活,让每一位 学生都在适性的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其中, “CH-PI”课程更是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民族文 化的认同感。
“CH-PI”课程 1.核心概念界定 “C H-PI”是“C-ultural heritage -Practice innovation”的英文缩写,译为“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
“CH-PI”课程指的是学校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开 发与实施的“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两大板块的校本课 程。
2.课程性质 “CH-PI”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形态的综合课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
课程的主要特征是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
3.课程理念 “CH-PI”课程是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 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传习民族文化经典,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 熏陶;
了解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体验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 的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CH-PI”课程结构由“SPE传统节日体验实 践”“非遗课程”“国学经典”“科技制作”四大板块构成。
(1)“SPE”传统节日体验实践课程 活动性是我们适合教育的三大原则之一,它要求突出体 验与实践,提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应用程度, 将讲台上的学习转化为课桌上的学习。那么如何设计活动性 的学习以发挥课程助学和育人功能呢?我们以综合实践为 圆点,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作 为目标,开发了“SPE整合课程”(Study学习;
Prac-tice 实践;
Education教育),实行大单元整合教学,也就是以 一个活动主题为载体,整合相关课程。
放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活动,怎样将这种文化活动与 课程相整合,让学生在玩中增长知识呢?我们尝试在五年级 研究开发了“风筝课程”,围绕风筝的历史、制作与放飞, 将语文、数学、美术、劳技、体育、科学、信息这七门功课 进行整合教学。语文课上学生们学习古诗《风筝》《村居》, 并了解风筝的历史;
数学课学习轴对称图形在风筝制作中的 应用;
美术课运用构图与色彩的对比,设计风筝图案;
劳技课制作风筝;
体育课组织学生放飞风筝;
科学课让大家讨论 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怎样才能飞得更高;
信息课让学生运 用所学的制作幻灯片的知识制作有关风筝的PPT。整合课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拿去年 四月举办的风筝制作评比活动来说,一位以一只漂亮的大金 鱼风筝一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在接下来的放飞活动中他的 “大金鱼”却始终飞不上天。原因何在?这位学生通过对风 筝结构的检测思考后,悟出失败的原因在于他选用的骨架材 料太重、风筝线所系的点不是轴心。通过改进,“大金鱼” 终于顺利地飞上了蓝天。
在我校对全区展示的风筝课程中,不仅是孩子们迟迟不 愿下课,就是与会的校长主任们也欲罢不能。那么,是什么 吸引了大家,扣住了大家的心弦呢?是课程!就是这种抓住 了儿童甚至成人爱玩天性的课程!同学们对风筝课程的喜 爱与专注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溶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载体。
目前我们除了开发了风筝课程,还开发了“三八”唇膏课程、 “端午节”课程和“清明祭英烈”单元课程、“微景观”单 元课程和“母亲节·精油皂”单元课程等。
反思我们的SPE课程,为什么它能受到每一位学生、每 一位教师甚至每一位家长的欢迎?我们总结归纳为以下四 点,一是它顺应了学生的天性;
二是它适应了学生的心理需 要,三是它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四是它让每一位学生即 使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而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 能力更是在这种做中学、玩中学中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也在 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
(2)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我们在市级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经典诵读教材, 做到“七落实”:计划、实践、教材、课程、诵读、监测、 反馈落实。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诵读教材做成生动活泼的、 由学生自己表演的微视频,使学生不仅有纸质教材,还有电 子版教材;
不仅在学校可学,还可以在家里看,将课内、校 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校外。
(3)非遗传承课程 在学校开展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文化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教育,能使学生从中华民族丰富而又鲜活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和样式中,亲切地体验和感受到中华传 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环境 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 信,让学生主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从而达成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我们将12个民间艺人特别是非遗技艺传承人请进学校, 聘为学校客座导师,让孩子从小感受民间传统技艺和戏曲, 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特长。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法语频道分 别在2016年3月19、21日对我们的做法给予了报道,武汉电 视台《江城岔巴子》栏目也在今年国庆期间进行了20分钟的专题报道。
目前,我校已开设的非遗课程有:面人、蛋雕、风筝、 脸谱、草编、昆曲、京剧、戏鼓等。
(4)科技制作课程 我们的孩子不仅要立足民族,还要放眼世界。既要有一 颗中国心,还要有一双世界眼。因此我们引进现代科学技术, 让学生在高科技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
动漫社团: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将绘本阅读与电 脑动漫制作相整合,让学生读绘本、画绘本,用电脑制作绘 本动漫。
3D打印:我们在科技社团中增加3D打印课程,在教会学 生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
激光刻印:我们将激光刻印技术与国学经典诵读相整合, 让学生将诵读过的国学经典刻在不同的材质上,既锻炼了学 生的动脑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