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写作思维训练以物构思】思维构思图

一种写作思维训练以物构思

一种写作思维训练以物构思 广东省珠海市第五中学 丁世民 教师不妨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这样一种写作思维训练— —“以物构思”,即寻一种事物,作为思维起点,勾连记忆, 展开叙事,或在写人记事过程中,创设某种事物,以此寄托 思想感情。

“以物构思”的“物”泛指写作构思中的一切有构建意 义的事物。这些事物具有触发作用、契合作用、点题作用等。

它们或是线索、或是背景、或是寄托,能聚合文本多种要素, 帮助塑造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立意明确、思路明晰、 情韵悠长。

“以物构思”概括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一线串珠等传统写作的思维范式,重点不在于对细节技巧的 穷究辨析,而在于从宏观上训练学生掌握一种广阔的思维方 式,以解决最关键的作文问题——“从哪里开始构思”“用 什么组织内容”“怎样让作文有意义”等。

教学中,可通过如下四个微活动进行训练。

一、观物明思,美文注写 名人佳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文本,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 本。《老海棠树》《会唱歌的火炉》等文章是以物构思的典 范,内容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品读、借鉴。为了准确把握“置 物”特征,理清文脉,辨析物与人、事、情的关系,可指导 学生写批注,以问题清单驱动比较阅读:1.两篇文章都巧妙地设置了某个事物,这个“物”有 何特点?(关注“物”的类别、位置、次数) 2.文章围绕关键物写了哪些事?勾画体现事件特殊意 义的词句并批注。

4.总结两篇文章在行文思路方面的异同。

课上交流批注心得,完成话题——以“物”观文,比较 两文异同。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化表达:
都以物牵思,追忆往事,前者设物海棠以树衬人,后者 设物火炉以炉引事;
都以物为线,勾连脉络,前者四季海棠 增彩儿时回忆,后者寻木喂炉增趣往日生活;
都以物点旨, 蕴藉深情,前者海棠融亲情,后者火炉伴成长;
都以物添彩, 充满诗情画意,前者渲染氛围,情韵悠长,后者展示生活画 面,淳朴真切。

趁热打铁,接着读《紫藤萝瀑布》《羚羊木雕》《台阶》 等同类课内文章,归纳以物构思类文章的写法:
丰富叙事视角,善寻生活之物,以物托事;
精选典型之 物,运用修辞之笔,以物增彩;
开头中间结尾,设置勾连之 物,以物布局;
情物和谐统一,写出隽永之意,以物传情。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把握了以物构思类文章的基本特点, 增强了“作文能以物构思”的写作意识,为接下来的思维训 练做好了铺垫。

二、以物牵思,片段速写以物牵思,即给定典型事物,作为思维起点,展开联想 和想象,调用生活经验,重新组合记忆,完成一次精短的叙 事。这个活动有三点好处:一是满足学生在观察范文的基础 上产生的摹写欲望;
二是给定的事物皆来自学生的生活,容 易触动学生想象,使学生有话可写;
三是写片段,选点小、 弹性大,写作过程灵动有节奏。

首先,告知任务,明确要求:从以下事物中任选一种, 发挥想象,写一写与它有关的人或事。用第一人称叙述,写 得生动一些。100字左右。

明月 海风 木棉树 小路 相册 校徽 篮球 语文书 雨 伞 单车 高跟鞋 丝巾 烟头 酒瓶 老花镜 筷子 灯 镜子 其次,方法指导:
1.选择最熟悉、最亲切的事物作为练写的依托。

2.关注典型细节、典型情节。

3.“人”“事”“物”三个要素要巧妙融合。

4.适当描写、抒情,营造氛围,融入思想情感。

最后,生生互评,片段共赏。如:
木棉树:印象中,哥哥仿佛总是站在那棵木棉树下,微 笑着向我伸出手。他像一只猴子敏捷地爬上树,然后把我拉 上树,我们坐在树干上,摇落一地的树叶。那年木棉飞絮, 他与我分别,他说待到木棉再开时就回来。如今木棉已经灿 烂如火,可是,哥哥你在哪儿呢?(人、景、情相融) 酒瓶:打架、逃课,我是个坏学生。父亲打我都打得累了。后来,我发现家变了,满屋子的烟味,父亲不是戒烟了 吗?茶几上都是啤酒瓶,父亲不是戒酒了吗?终于,父亲倒 下去了,不再骂我,不再问我,那一刻,所有的自责都流成 了泪水。(成长是自我觉醒的过程) 灯:儿时,每当我入睡,奶奶总会给我点上一盏小彩灯。

小彩灯转啊转,灰白的墙壁映出斑驳的光影。看着这灯光, 我便不再孤单,不再害怕黑夜。伴着灯光,伴着奶奶的爱, 我渐渐入睡,连梦也是五彩斑斓的。(温馨) …… 速写片段中有温馨的画面、有真切的想念、有深切的反 思。以物牵思打开了写作视角,学生重新审视生活,重拾那 些被忽略的细节。在与生活的精短对话中,再次体会了亲情、 友情,并反观自我成长的历程,探寻成长的意义。

三、寻物寄思,提纲概写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提供语境,学生自置事物,设计内 容,刚好与“以物牵思”形成思维的逆向训练、反复训练。

“片段速写”重在训练学生在作文中的局部叙事能力,“提 纲概写”则着力提升学生的整体叙事能力。

以《老海棠树》写作提纲为例,讨论“以物构思”文章 谋篇布局的特点。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开头:怀念奶奶,塑造画面——奶奶在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正文:
春天,海棠花开。奶奶糊纸袋。突出“张望”的细节。

(略) 夏天,海棠枝繁叶茂。奶奶补花,叫“我”帮忙洗菜。

再次突出“张望”。(略) 秋天,海棠果实累累。奶奶起早扫院子,教“我”勤劳、 自觉。(详) 冬天,海棠满树枯枝。

奶奶读报,让“我”帮忙认读,“我”却伤害了她。(重 点) 结尾:抒情议论。表达思念和愧疚之情。

师生总结提纲写法:
反复置物,勾勒行文结构;
分点概述,理清叙事层次;

详略安排,明晰叙事内容;
突出细节,烘托人物形象;
首尾 呼应,彰显主题思想。

在明确提纲写法之后,布置任务:以“那儿, ”为题, 寻物寄思,概写提纲。要求:精选典型之物构思,确立中心, 明确结构。

优秀提纲如:
那儿,有一颗秋葵的心 所置之物:干瘪的秋葵(长出果荚)。

开头:那根被剪掉的秋葵,竟然长出了一寸多长的果实!(抒惊讶之情) 正文:
第一部分:插叙秋葵生前长势,以及被剪掉的原因。(描 写,略) 第二部分:描写秋葵枯枝,探究枯枝结果的原因。(描 写,略) 第三部分:妈妈设疑,启迪“我”思考。(描写、抒情, 重点) 结尾:写梦中景象,有感于“心”。

四、润物炼思,初稿改写 以上活动重在多角度反复训练,第四个微活动是综合提 升训练。学生依据提纲,完成作文初稿并修改,以此锤炼写 “物”技巧,提升写“物”能力。课标多次强调作文修改的 重要意义,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提供“以物构思作文修改表”,学生依据提示,完 成“升格”过程。仍以《那儿,有一颗秋葵的心》为例:
经过三步改写,形成佳作:
那儿,有一颗秋葵的心 张丹丹 我惊呆了——那根被剪掉的秋葵,竟然长出了一寸多长 的果荚! 它原本生长在一个不足一尺的花盆里,起初绿色喜人,叶片娇美,开过几朵小花,结的三个果荚被妈妈摘了炒了菜。

也许是因为土壤太少,养分不足,其后它长势缓慢无力,叶 子渐黄渐枯。我索性将它剪了去,丢在阳台一角,不再理会。

当时枝头上还剩一朵刚开过的、蔫蔫的小黄花。

也就六七天吧,当初只有一个小小子房的黄花,竟然长 成了果荚!我捡起它,对着窗外的阳光,细细端详:这是一 根几乎干瘪的枝条,叶片脱尽,下半截灰黑如土,上半截还 保持着淡淡绿色。果荚虽小,但饱满充实,还是嫩的,上面 还有绒绒的细刺,像一个毛孩子。

我打量着它,不得其解。

妈妈见了这番情境,有点“故弄玄虚”地对我说:“如 果这根枝条上面分别留有一个大果实和一个小果实,哪个果 实会先成长起来呢?”“小果实。”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妈 妈不以为然:“大果实已经接近成熟,秋葵枝会集中养分供 养它,让它结籽,有了籽,也就意味着这类植物能在自然界 中繁衍下去啊!小果实很有可能夭折。” 我恍然大悟,那根被剪掉的秋葵,抽干了枝条和叶子中 所有的养料,供给那个小小的子房,让它尽快长大,最大程 度地长大,让它结籽,让它带着秋葵的记忆,为生命复苏做 准备。

原来这就是秋葵的使命,它们在泥土中萌芽,在阳光中 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如果说养分是秋葵的 爱,那么果实正是秋葵的心。所以,它为了这颗心,舍弃了花朵、舍弃了绿叶,抽干了每一条叶脉,每一根枝条的爱, 孕育它,滋养它,让它把生命的秘密写进种子里,让它在下 一个春天里完成生命复苏。

植物如此,人亦如此。宇宙的奇迹在于生命,生命的伟 大在于它有爱和使命。

那儿,有一颗秋葵的心,那“心”正是生命的心、自然 的心。

完成以上四个“以物构思”的微活动,实际上就完成了 一次作文思维的开发之旅。以物牵思,叙事有寄托;
以物构 思,行文有脉络;
以物寄情,既有诗情又有人情。当然,这 四个微活动的序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开展的时机、周期、 次数都要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