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做思共生的思考与实践 实践的思考

科学教学做思共生的思考与实践

科学教学做思共生的思考与实践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是苏教版《语文》一上《人 有两个宝》一课的课文,也是陶行知先生《手脑相长歌》的 修改版。20世纪上半叶,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教 学做合一”的理念,即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教与学 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将教、学、做一体化,一面做,一 面学,一面教,强调“教”的作用,又肯定个人主观“学” 的意义,最后将所学诉诸实践,用“做”来验证、改进经验。

而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更是离不开合理的“做”与科学的“思”, “做思共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应然选择。

一、“做思共生”的内涵诠释 (一)科学教学中做的基本内涵 科学教学中的“做”就是让所有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 然奥秘的方法,让他们在观察、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动 手实验以及表达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 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 神和科学思维,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科学教学中做的一般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 探究—得出结论”已经成为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模式。该模式 彰显了“做中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需要他们的参与与实践;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起唤醒、激发与鼓舞的作用。

(三)科学教学中思的存在形式 1.学生思维的把握和引导。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科学知识 存在多方向或多层级的联系,教师应该知道如何识别和抓住 学生的思维线索,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同时要有耐心,给 学生充分的时间。

2.思维方法的渗透。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激发学 生的思维活力,并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 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 能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是首要的,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促进学生思 考;
另外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总之,科学 教学应将学生的思维培养置于重要的位置。

(四)科学教学中“做思共生”的应然孕育 1.做的凸显。

我们都清楚“动手做”是科学教学的灵魂。学生围绕实 验中的关键要素可以自主操作、亲身探究,且有条不紊地进 行观察、讨论、实践、记录等一系列实验步骤。

2.思的介入。

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数据无效、器材出现 问题等,学生会进行思考,然后再继续操作。操作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这是一种思的过程。

3.做与思的融合。

做思融合的一种形式是以思导做,即学生动手前思,思 后再做,或是在做中思。做思融合不仅包含着教学方法,更 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思后再做让教师的引领从追 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从关注教学的顺利进行到关注学生思维 与能力的增长。“想好了再做”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 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 二、“做思共生”的有效策略 科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做思共生”,目的就是让学生 能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科学课的重点不在于知识体 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 过初步的摸索,我们总结科学课中“做思共生”的策略主要 有以下几点。

(一)思在当下:科学教学中做的放射性脉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 生动手前的思,让学生思后再做,是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 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1.关注探究发现中的表浅性思。

一位学生曾这样说过,科学探究活动,就像做游戏,但 却是很难做的游戏,需要全神贯注。这意味着科学探究需要 有思维活动。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方法,形成新思想的活动。

探究是发现的前提,发现是探究的结果。探究的方法之一是 学生用猜想和直觉思维,即表浅性的思,发现新知识、新方 法。

2.优化探究过程中的及时性思。

当前,探究已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必 须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无论是问题的提出、 猜想或假设的形成、实验计划的制订、还是对来自实验、观 察等活动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都需要进行理性分析,教 师只有优化了整个探究过程,才能真正发展学生思维。而在 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收集信息 和分析推理,在这两个环节中,只有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他们的思维才能呈现出放射性脉络。在苏教版《科学》三下 《认识液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让学生辨别 并说出方法,然后追问:这些液体敞开放置会怎样?由此揭 示课题。在测量教室温度之后,教师让学生预测将刚刚用过 的温度计放入水中再拿出来温度度数会有何变化,小组讨论, 做好记录并交流汇报。这样的教学,思无处不在。

(二)做在其中:科学教学中思的多样化素材 1.着力动手实践。

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常态,学生 的动手操作需遵循实践性、趣味性、动态化、开放化等原则, 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学探究能力,才能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在苏教版《科学》五下《斜 坡的启示》一课中,学生围绕“坡的长短对球的速度产生的 影响”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操作,亲身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 生先改变坡长,30厘米、60厘米……然后按照放球、接球、 控制光电门、设置控制面板、记录数据等步骤有序探究,最 后学生借助光电计时器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2.提升思维层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 的过渡时期,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赖具体的形象 及亲身的操作,因此,我们的科学课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做 的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准备结构材料、优化探 究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会促使学生积 极思考,寻求解决的方法,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做”为“思” 提供了素材,让思向更高层次跃进。

(三)适切导引:成就科学教学“做思共生”的一枚棋 子 科学教学中,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当帮助并进行 适时调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依据具体的问题,依 据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习者 克服困难,又预留发展的空间。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并引导 他们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尝试动手解决问题,为探索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学会提 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搜集证 据,最终形成结论。

(四)做与思融合:科学教学场域的应然要求 1.做与思共生的机缘。

“共生”一词,生物学中经常提到,传统定义是两种密 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但是大部分共生生 物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帮助另一种生物,它们只是选择了对自 身最有利的生存方式,这是物种自然选择的本能行为。显然, 这里的“共生”不能理解为“为了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本能行 为”,而应是“共赢”。对于科学学科而言,做离不开思, 思中又夹杂着做,两者共生、共赢。

2.做与思融合的凸显。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 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 途径,科学课堂做与思应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在研究一 个问题前,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制 订出实验方案后再动手操作。操作之后,小组间要交流,把 自己组的想法告诉其他小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完善。

科学教学中,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思前做、思中 做、思后做的不同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学情、教材的内容适度 使用,从而使做与思的融合更为凸显。

且行且思,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只有在“做思共生”的指引下,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不断修正,才能打造出高效、 灵动的科学课堂,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京华.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解读陈康金校 长“合融”思想[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07(4). [2]郝京华.为深层次理解而教[J].江苏教育:教育 管理,2008(12). [3]顾长明.做中学:在“动手”与“动脑”间追寻[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8). [4]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理想课态[J].教 学仪器与实验,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