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中药铺] 母亲的中药铺全文赏析

母亲的中药铺

母亲的中药铺 成长的过程总少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无论在何时何地,感人的故事 都在发生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篇童年往事。

母亲的中药铺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 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 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 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 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 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 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 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 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 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 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 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 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 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 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 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 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 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 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 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 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 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 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 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 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 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 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 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 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 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 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 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 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 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 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 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