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科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阶段意义及其困境
法科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阶段意义及其困境 宪法学是我国高校法科学生所修的主干课程之一。作为基础性的理论 课程,其开设于法科学生接触法学知识的大一学期。宪法学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 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宪法学教学中,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法科学生会形成自 身对宪法的情感、认知甚至是一种内心的信仰,而这都与宪法意识相关。在宪法 学教学中,宪法意识归属于心理、观念层面的内在专业素养,并未引起教师和学 生的足够重视,法科学生整体的宪法意识较为薄弱。从法学教学本身的要求而言, 法科学生具备法律意识是教学目标之一,在宪法学教学中树立法科学生的宪法意 识更是应有之义。对于将来致力于我国法治发展的法科学生来说,该群体宪法意 识的培育彰显了法治建设的深层意义。一、法科学生宪法意识问题的缘起 针对法科学生的宪法意识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是否系统学习过宪法 为标准,划分为低年级及高年级学生的调查对象,就该群体对宪法的态度、评价 等反映宪法意识的问题展开调查。在高年级组中,对于“是否有兴趣关注宪法”, 20%的学生认为“没有兴趣关注,学习刑法民法更为实用”;对于“是否完整读过宪 法”,近70%的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宪法,仅有10%的学生完整阅读过;在“宪法是 否和我们自身有紧密联系”的问题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多大关系。高年级 学生是接受过宪法的系统学习,对主要部门法有较为全面、深入了解的群体。从 数据显示看,高年级学生认可宪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却对宪法没有过多了解, 也未将自身与宪法进行紧密联系。无论是作为普通公民还是将来的“法律人”,高 年级学生都应当意识到自己在宪法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表明即使经过系 统法学知识教育的学生,宪法意识仍旧薄弱。
在低年级组中,针对“宪法是否和我们自身有紧密联系”一问,近50% 的学生认为没有密切联系;在“获取宪法知识的途径”的问题中,90%以上的学生都 提及高中时期政治课程的学习是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是否有兴趣学习宪法”,20% 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由于低年级学生尚未接受过专业的宪法学教学,未能从宪 法“基本人权保护”、“公民权利保障”的精神中体会到与宪法的关系。高中政治理 论影响着该群体对宪法的认识,低年级学生也因此具备一定的宪法意识。
二、宪法意识不同层次对于法科学生的阶段意义 在宪法意识的内在结构中,分为宪法心理、宪法理论及宪法信仰等由低到高的若干层次。在宪法意识培育过程中,各层次的宪法意识在不同阶段影响 着法科学生对宪法认识深浅、情感态度乃至内心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一)宪法心理影响研究视角和研究态度 在宪法意识范畴内,宪法心理是宪法意识的初级层次。宪法心理,是 对宪法现象的不系统的、直观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法科学生通过高中政治理论 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宪法意识——宪法心理。该时期奠定的宪法心理基础, 对法科学生在宪法学教学中的学习将产生一定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研究视角和研 究态度。一方面,法科学生在此前形成的宪法心理主要依附于政治理论,进入到 法学专业领域后容易产生研究视角的混淆或偏差。法学与政治学存在学科上的本 质差异,基于政治理论形成的宪法心理导致的研究视角偏差,间接影响到法科学 生对宪法的态度及对宪法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宪法心理是一种直观、感性认 识,其中不乏主体对宪法的初始态度和感受。前期对宪法形成的态度和感受多为 个体的感性认识,往往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影响着法科学生钻研宪法的兴趣。
(二)宪法理论关涉法学知识体系的合理搭建 宪法理论,是相较于宪法心理较高层次的宪法意识,即一种对宪法整 体、系统的理性认识。当法科学生从宪法常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宪法的理性认 识,其宪法意识即从宪法心理层次发展到宪法理论的较高层次。宪法学之所以开 设于各具体部门法课程之前,归因于宪法在众多部门法中的母法地位。法科学生 在大学时期搭建的法学知识体系是一个添砖加瓦的过程,宪法为法学知识体系的 建构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法学精神的最终归宿。在部门法学习中,多数的 法科学生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不擅长对法律之间进行联系与比较, 其中包括部门法与宪法之间的联系。“宪法学教学所养成的宪政意识,是帮助学 生厘清现代庞大法学学科体系的钥匙。”具备宪法理论层次的宪法意识,法科学 生才能在各部门法学习中找到宪法的影子,既有部门法对宪法原则规定的具体制 度设计,也有对宪法精神的体现。法科学生搭建的法学知识体系将会是一个具内 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三)宪法信仰关乎“法律人”对法治进程的推动 宪法信仰是宪法意识内在结构的最高层次,宪法信仰的树立成为宪法意识 培育的终极目标。当前促进宪法实施,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我国法治工作中的 要务之一,国家宪法日及宪法宣誓制度的设立也表明了培育国民宪法意识、树立国家权力行使人员宪法信仰的必要性。多数的法科学生是未来的“法律人”,终究 参与到立法、执法、司法领域及法学研究领域,作用于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法科 学生的宪法意识培育,将关系到今后各领域“法律人”宪法信仰的有无。尤其是作 为国家权力载体的公职人员,树立对宪法的信仰,时刻将宪法精神铭刻于心,才 能够从意识层面运用权力监督的思维适时调整自己行为,以身作则。具有宪法信 仰的“法律人”甚至是“宪法人”作为法治建设中的标杆,为社会尊崇宪法、促进宪 法实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法科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 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科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也 必然经历从观念萌芽、认知发展直至信仰坚定的过程。在法科学生培育宪法意识 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研究视角偏差和兴趣欠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大多数的初学者对宪法的感受及态度容易 局限于此前形成的宪法心理,并存在将宪法学教学等同为政治理论“二次学习” 的认识误区,造成研究视角的偏差,对宪法深入研究的兴趣不明显。不可否认宪 法学与政治因素的交织,然而初学者宪法意识处于萌芽到发展阶段,其宪法意识 在进一步学习宪法的过程中从感性认识的宪法心理发展为理性的宪法理论认知 尤为关键。由于法科学生在中学时期大多是对宪法常识性问题的简单理解,形成 了掺杂一些不规则认识的宪法心理。从法科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专业性出发,亟 需在初学者原有的宪法心理基础上打破局限,摆正法学视角进入到专业领域的理 论分析和实践思考。
(二)功利化倾向导致宪法理论薄弱 其一,宪法现实运行制度与宪法理论地位的差距。宪法至上的精神和 理论始终是宪法学教学中向法科学生授课的重心,但在实践中我国宪法实施制度 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宪法司法化问题尚在探究。法的运行是法发挥作用的重要环 节。我国宪法未能在司法中直接适用,缺乏丰富、直观的司法案例以供研究,法 科学生主要从国外案例及我国的宪法事例中获得对宪法的深度思考。基于功利因 素的考虑,法科学生认为宪法在实践中欠缺实用性,对宪法少有深入研究的动力, 宪法理论薄弱。其二,司法考试体系中宪法知识考核比重低。司法资格考试历来是衡 量法科学生法学知识功底和法律运用技能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现行司法考试 设置的考核结构看,宪法与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制史、经济法、国际 法、法律职业道德等共同构成司法考试第一卷的考核内容,宪法知识考核比重小, 分值低,侧重于现行规定的考核。由此,法科生对宪法的学习方式功利化,仅凭 记忆背诵,并未深化对宪法理论的认知。
(三)树立“法律人”宪法信仰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更多具有宪法信仰的人参与其 中。高校的法学教育对法科学生的培养除了要求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 力,还应把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情怀、法律信仰作为一项教育目标明确,其中包 括宪法信仰的树立。“在当下中国,我们应大力培养宪政精神,培养具有宪政精 神的“宪法人”,在法学院中的宪法教学中更是义不容辞。”宪法信仰的树立是一 个较长的过程,无法在宪法学教学的短期内完成,客观因素的限制性、宪法意识 培育的长期性及内在素养的隐形性致使宪法学教学中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宪法学教学正是为“法律人”宪法信仰这个最高层次的宪法意识最终形成奠定基 础。
四、结语 宪法意识的培育对于法科学生存在不同阶段的意义。在宪法学教学中 突破各层次宪法意识培育的困境,将法科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上升到法治中国建 设重任的高度,作为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引导法科学生走出宪法心理中的误区, 摈弃宪法无用的态度。以法学的视角正视宪法地位,积极深入学习宪法理论与精 神,对促进宪法实施的制度领域饱含热情的探究,注重联系宪法的内在机制及宪 法与部门法的关系,形成完整的宪法理论认知。善用宪法的思维行为处事,思考 社会现象,以具有宪法信仰的“法律人”甚至是“宪法人”参与到我国法治推动的进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