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全社会的问题, “最难就业季”年年见诸报端。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 新高,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需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 现状,发掘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缓解大学生就业 压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行全面的高校扩招政策,大学生就 业也从传统的“统招统分”过渡到如今的“双向选择、自主 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步成为一个困扰全社会的难题。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自此该数量一直以 3%左右的增长速度上升。根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 的数据,2016年将有约765万名大学生毕业。反观大学生就 业率,近年来始终在70%左右徘徊,若考虑到往年未就业的 学生、中职和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学生以及海外留学归国 人群,2016年预计将有1500万的青年群体面临就业问题。经 济形势下行的现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使得大学生 就业情况更加严峻。我们亟需从实证角度出发,探索大学生 就业难问题的根源所在,并积极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有效缓 解大学生就业困境。

一、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一)就业匹配难 (二)求职准备不充分(三)冷热门职业现象明显 冷热门职业现象今年依旧存在,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从企业性质角度来看,传统的热门职业比如公务员、国有企 业等门槛依旧被踩破,82%的学生仍将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 作为最佳的求职去向。相比之下愿意在中小民营企业就职的 人数并不多,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其他好去处才会选择进 入中小民营企业。从行业角度分析,互联网行业、金融相关 行业、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行业则薪酬高或发展前景好等 因素成为学生比较向往的就职领域。从地域角度来看,有三 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希望到辽宁省以外的地方去工作,北京、 上海和深圳则成为这部分学生的首要选择。辽宁省内沈阳和 大连是吸引毕业生的主要城市,其他省内城市吸引力较弱。

二、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宏观原因 1、第三产业欠发达,经济结构失衡当下经济增速同大 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错配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 方面则是企业招工难。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制造业出现大 量的用人缺口,但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需求为农村进城 务工人员和学历较低人群,并不会吸引大学生前来就业。而 作为解决高学历学生就业的第三产业,则在发展的内容和质 量上仍有不少问题。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刚超过GDP的一半, 发达国家中该比例则占到70%到80%左右;西方国家的第三产 业主要以金融、信息技术、保险、知识类服务等为主,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我国的第三产业则主要体现在餐饮业、交 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等,依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 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效果并不明显,相应的薪水待遇、职业 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也同大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外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发展不均 衡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因为经济发 达、就业机会多、生活便利等自然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 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更为激烈的竞争。以东北三省为例,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人口为 200万人,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则当地经济将 的发展将陷入更深的困境,进而无法创造有效的大学生就业 岗位,不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社会舆论导向偏 颇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各类数字媒体等的快速发展,信 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信息技术带 来红利的同时也造成一些负面、偏激的舆论消息的大肆传播。

目前社会上对一些成功人士、创业新星、“网红”等的过度 宣传,容易迷惑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站对了风口,成功是 不费力气的;或是过于迷恋一线城市和热门行业,忽略了对 自身条件的正确认识。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容易接受新兴 事物,也易跟风、受到不良思想的荼毒。同时,媒体对大学 生就业困难的过度报道,年年冠以“最难就业季”的帽子, 渲染出悲观、灰暗的气氛,过于夸大问题,也会增加大学生 的心理压力,还未求职就已经害怕失业。社会舆论层面的监管工作,急需发挥作用。

(二)中观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从招生的角度来说,高校会 倾向于多开设一些热门专业,因为热门专业意味着较高的就 业率,也是学生报考时首要考虑的因素。高考后专业的选择 一直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头痛的问题,受“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对于专业选择上 学生因为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大都没有太多的想法和意见, 缺乏真正的喜好,只会服从家长和教师的安排。再加上近年 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故就业率高的专业 则广受青睐,大家趋之若鹜,而就业率低的专业则常常无人 问津,由此也产生冷热专业之分。高校为了迎合招生市场, 也尽可能地多开设热门专业,并为考虑到实际市场需求,产 生了一定的跟风现象。早年市场上对于法律人才需求较多, 但凡有能力的高校相继开设法学专业;再如2008年左右互联 网大热,基本上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专业。

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缺乏本校特色,仅为吸引学生和提高就 业率而用,却因为缺乏必要的调控,产生了大量的法学和计 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一下子供过于求,热门专业变 成了冷门,很多学生只能通过转行来寻找工作,失去了高校 人才培养的意义。而历史学、儿科专业、哲学等专业因为社 会认同度低、风险高等原因,招生困难,高校的重视程度不 够,无法为社会输送足够的高质量人才。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国家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持重视态度,早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原国家教委就下发文件要求高校 将开设就业指导课提上日程;1997年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里也强调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的重要性。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更 加具体的要求。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出现较晚,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迟。目前基本上所有高 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偏刻板,使用教 材质量水平堪忧,缺乏科学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很多 高校仅在学生大四时提供就业辅导,学生获益少,参与兴趣 低,达不到就业指导原本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自身认知、 职业选择、就业能力上存在欠缺,无法做到从容就业,加剧 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三)微观原因 1、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成熟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 于求职、工作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程度的偏差,健康的就业 观念尚未形成,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一方面,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同社 会接触较少,经过四年的系统性学习,往往都怀抱立刻投身 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的梦想,希望能找到符合自身标 准的“高质量”工作。实际上由于近年来大学生供大于求, 好的工作竞争异常激烈,高学历学生降低身段同学历较低学生争抢工作、用人单位硬性标准过于严苛、跨专业找工作等 现象已成为常态。毕业生若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到就业市 场的残酷程度,往往容易在找工作时受挫,产生消极厌倦情 绪,造成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就业、晚就业的情况。另一方面, 某些学生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把找工作当成是家长、导师的 事情,寄期望于父母和学校安排工作,或是不愿意面对校园 外界的生活,“啃老族”屡见不鲜,这不仅是高等教育资源 的浪费,更为社会、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2、大学生就 业力有待提高就业力即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具有的学习能 力、求职能力、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的总称,是大学 生面临求职和职场生涯的制胜法宝,就业力的强弱,决定着 大学生能否顺利地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相比之下对于职 业规划能力、自我展现能力、团队协同能力等则明显不足。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参与社会实 践、选修第二专业等方式提高就业力,但也常常局限于对自 身要求高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就业能力的重视还未上升到 足够的高度,于是求职时就容易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当代 企业面试程序和内容更为复杂,无领导小组面试、情境分析、 户外拓展等已成为大公司招聘时的常用方法,这对大学生的 综合能力是不小的考验。若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注 重就业力的培养,就难以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求职之 路则更是艰难。三、改善大学就业难现状的对策 (一)政府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社会就业环境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以往只靠GDP说话的思想观 念早已得到了纠正,坚持贯彻供给侧改革政策,合理规划产 业结构,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第三产业是吸收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就我国 而言,第三产业的进步与否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从总量上看,我国第三产业的体量同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 差距;从内部结构看,我国第三产业仍较为集中在物流仓储 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金融、咨询、互联网信息 技术等行业发展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应该推动第三产业和 制造业的结合,以第三产业服务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技术含 量的同时,也发挥第三产业的金融性、技术性等优点,扩大 产业体量,提升产业质量,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同 时,政府应注重新兴产业的扶持,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 进行科技研究,增加对于高学历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对于经 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采用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当地 优秀的用人企业进行补贴,鼓励本地生源回流,为回乡大学 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

(二)高校着力发展特色专业,改进就业指导教育 高校应该根据本校教育方针、发展方向、所在地区和所 承担的社会职能,合理设置和规划本校专业,对于一些因跟 风而设立、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水平落后的专业,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坚决予以改革,同时大力发展本校特色专业,提 高教学质量、加大经费和师资投入,打造高校自己的特色品 牌专业,为社会输送真正具有高竞争力、深厚专业知识的优 秀人才,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目 的。在改善就业指导教育现状方面,高校应从先进的就业指 导教育理念出发,制定涵盖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 就业心理、就业相关法律、求职技巧等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
合理安排课时,而不是让学生大四时一股脑地修完学分;善 于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一改传统书本授课的方式,为学生 提供实践性强、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指导教学 质量,使其不再浮于形式,而是真正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进行到了实处。

(三)大学生树立健康就业观,提高自身就业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大学生需要尽早树立职 业生涯规划意识,求职并不是为了应付学校或家长的要求, 而是影响到自己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90后”大学生 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速度更快、能力更强,也易产生浮躁、 不踏实的心理和情绪。有了正确的就业观念,才可能有正确 的求职思路和行为。大学生应注意同家长、辅导员和校友等 多交流,交换对于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等的看法,主 动调整激进、焦躁等不良的求职情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 心态,做好求职准备。

【参考文献】[1]孙伟力.高流动与水平化:青年人就业新趋势[J]. 青少年学刊,2016(1) [2]王子成,杨伟国.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 影响效应[J].教育与经济,2014(3) [3]缪仁余.人力资本、要素配置与就业增长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