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探究|幼儿园亲社会行为有哪些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探究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探究 早期的儿童教育者往往是在内隐水平上关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而不是做 出外显的特定干预措施。但学前阶段又是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问题开始显露的时期,本干预研究正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践 意义,同时也能为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于改善情绪情景识别的研究方法,Denham有效验证了学前儿童已 拥有对他人情绪非自我中心和推理的能力,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1]研究还发 现: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与结构化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是显著相关的;认知观点 采择能力与情绪识别显著相关;[2]儿童的情绪表达和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相关;学 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可以预测他们的社会理解能力。[3]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幼儿园阶段,即2岁到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情绪理 解能力正在发展,情绪识别或情绪表达能力的水平和特点会影响到他们的亲社会 行为和他们的社会交往,以及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幼儿教 师和家长应重视引导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表达的健康发展,并注意采取适当 的方法解决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问题。此研究方案的目的正在于此,计划采用结构 式、半结构式和自然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测量,对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估;
进而针对个体特点开展不同的游戏或训练活动;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儿 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行健康的情绪表达,以帮助个别儿童更好地融入群体 体,也包括有助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情绪识别或情绪表达能力的健康发展,为将来 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做准备。

一、目标 (1)测量幼儿园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认知观点采择能力,自身 的情绪表达及亲社会行为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2)通过团体游戏或活动来增进 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能力。(3)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教给儿童有关情绪及 情绪控制的知识,以帮助儿童进行良好的情绪表达,从而达到对他人情绪提供适 当的反馈,以促进亲社会行为表现。

二、测量方法 (1)在儿童入园并已经适应新环境,和伙伴、看护者和老师熟悉之后(大 约一个月后)对他们进行一系列测量。包括:表情识别能力的测量;情绪情景识别能力的测量;亲社会行为情境性的测量;不加控制的情境下观察儿童的情绪表达和 亲社会行为表现。四种测量方法分别度量了儿童情绪识别能力,亲社会行为表现 和自身情绪表达的特点,测量进行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测量环境。

(2)根据第一步的测量结果,按儿童的情绪识别分数和情绪表达特点 对儿童进行分类,以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往研究表明,情绪识别分数和情绪 表达特点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在自由活动情境中表现出更多快乐情 绪的儿童在情绪识别上的分数也越高,相关显著;生气情绪与情绪识别分数呈显 著负相关;亲社会行为总分和儿童快乐情绪出现的比例成显著正相关;与生气情绪 成负相关,但不显著;受伤的情绪表现与情绪识别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伤心情绪与 亲社会行为负相关。因此,按照个体的差异对他们进行划分,是干预方案实施的 准备步骤。

三、干预方法 1.一般指导方法 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最为关键的两个环境,家庭环 境的影响限于幼儿园的硬性,需要家长的正确施与。本文所探讨的是在幼儿园环 境中对幼儿的一般指导方法。在幼儿园环境中,儿童不仅能够接触到成年人,还 必定会和同龄儿童长时间相处,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与同伴和看护者进行一系列 的互动,因此,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个环境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进行辅导 性训练,并对其行为和情绪问题进行幼小的纠正。Denham提出过适用于一般儿 童和有情绪问题儿童的间接指导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每天都迎接儿童入园, 这样他们在新一天开始时会感到自己受欢迎并产生归属感。(2)在房间布置上, 把活动房间划分成功能明确的小范围区域,这样儿童在选择时不会不知所措。在 活动过程中,限制每个区域中儿童的数量。(3)准备足够多的玩具,这样就不会 发生儿童争抢玩具的情况,实际上,材料本身会促进儿童的合作、团队协作、情 绪探索和表达。(4)将材料存放在儿童可以拿得到的架子上,这样儿童在开始玩 耍时不会感到不安,拥有保存和保护完成或未完成的工程的权利可以使儿童保持 他们完成某项任务的成就感。(5)准备一个让儿童“做自己”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 以安静地玩耍,思考或冷静情绪。(6)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抚和放松儿童的紧 张感。(7)为儿童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表,以平衡儿童运动和安静的活动,这样 能够照顾到儿童精力的起伏变化,如果没有进行运动,精力充沛的身体可能会寻 求运动爆发,如果没有时间休息儿童会感到沮丧。(8)应用连续的日常规范,让 儿童面对变化时感到舒服,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不确定情况发生时儿童的阻抗。(9)安排可以让儿童充分参与的活动,以减少让儿童空等的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无 聊而产生不良行为表现,当儿童表现出无聊的信号时及时改变活动内容。(10)以 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提供鼓励和表扬,且不能限制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指导的目 的在于创造有利于儿童产生积极情绪和行为的环境,让儿童可以成功地利用他们 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资源以学习和发展。采用这些指导性方法是干预过程的重要 部分,也是方案实施的基础。

2.情绪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教师能够对儿童的情绪理解情况有所了解,在接 下来的生活和课程活动安排中,对那些有较多生气情绪表达的儿童,要积极提供 这些儿童可以理解的情绪知识,并引导他们进行情绪调节,将它们引导进愉悦的 情绪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对有较多积极 情绪表达的儿童予以鼓励,并加强他们与同伴的互动。(1)和儿童建立起坚固稳 定的良好关系。(2)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反应。(3)仔细观察以发现儿童适应 不良的模式。(4)模仿合理的行为。(5)在纠正儿童行为时提供理由或解释。(6)告 诉儿童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应该做什么。(7)忽视儿童不恰当的希望引起注意 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对其他儿童、设施和装置不造成伤害的时候。(8)解决问题 并谈论冲突解决的方法。

应用上述原则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教师要做到:①确定目标:一 次选择一个行为。②改变环境以使间接指导成为可能。③确定一个持久的干预策 略,同时也允许自然结果表现出来。④计划儿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时间。⑤经 常讨论情绪问题,教给儿童陈述问题的办法。⑥要求 儿童给问题解决的策略命名,为干预准备充分的时间,评估行为改变 方案。方案实施一段时间过后,可对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能力进行 再测量,并与入园时的情况进行比较,尤其在升班重新分班时,儿童的情绪能力 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四、结论 无论对有情绪问题的儿童还是一般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都是重 要的,学前阶段又是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问题开始显露 的时期。早期的儿童教育者往往是在内隐水平上关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而不是 做出外显的特定的干预措施。本干预方案正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以期对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作出实践指导,并促进相关理论研究。

作者:李诗慧 来源:现代交际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