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四得]

小学习作教学四得

小学习作教学四得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近三十年的小学教师,我常 常对学生的习作状况进行分析和思考,并逐渐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指导小学生习作的方法。

一,小学生需要明白为什么写作文小学生来说,为什么写作文,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我 在不同学校,对多个班级,几千名学生(三至五年级)做过 以下测试。你认为我们写作文的目的是:①提高语文能力, ②提高语文成绩,③为生活做准备。超过70%的同学选择了 “提高语文成绩”。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写作文就是 为了考出高分。

孩子们的想法,说明了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 没有让他们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 与人交流”这一要求的内涵,学习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为 日后的生活做准备。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学作文就是 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意义的 ‘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 试。”学好作文是学生求学、求职和求生的需要,与每个学 生未来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写作》一书中,三毛写 道:“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池莉认为:“写作是一种 愉快。”陈染提出:“写作是最好的交谈。”参照这些作家对写作的感悟,我们可以看出,学作文是为了学习语言表达, 提高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也是为了学会观察世界,提高 感知生活和对话交际的能力;
更是为了记录童年生活,促进 精神成长,强化自身与自然和生活的联系,激发探索和创造 的潜能。

当学生明确了作文的功能,看清了“未来的路”时,便 会认真对待作文,努力学习和掌握这门技能。

一,小学生需要知道作文写什么 《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写作”定位为“写话”和 “习作”,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在写作起始阶段可能会面临 的困难,培养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但目前在习作 课上,教师教“怎么写”的多,教“写什么”的少。这样, 给学生讲写法,展示或者推荐范文、例文就成了教学惯例, 容易束缚甚至影响学生的视野、思维和思路。

所以,教“写什么”,就是教学生打开思路,使每个学 生都找到想写、能写、要写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开动脑筋, 自己发现,自己寻找,按照自己的设想与思路,选择最恰当 的内容,放开手脚、自由大胆地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当学 生有了好的语言习惯,写文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三,小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是好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 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 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的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 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 点符号。”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需要结合这 些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标准,让学生知 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这样,学生才能确定习作的基本方 向,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就有了明确目标。

当然,对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标准显然是很高的,并不 是让他们能马上达到,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应该 向着怎样的方向努力。如此,学生就可以把情、智、文的统 一,作为自己在写作上的追求,教师也可以把这个标准作为 习作教学的指导方向,引领学生评价、学习课文,从而做到 “学课文想作文,写作文想课文”,很好地实现阅读教学和 习作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作文能力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作文能力有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其中,观察力在这三种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习 得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一)多觉观察,练好作文基本功 观察就是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眼、耳、口、鼻等)对事 物进行考察。“细察灼见酿华章”,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观 察和作文的关系。“细察”就是仔细地观察事物,需要调动 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充分地感知周围的事物;
“灼 见”就是在仔细地观察事物后,产生独到的见解,然后再把这些独到的见解写出来,做到有色、香、味,有声、光、态, 有立体感和画面感。因此,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作文离 不开观察,要想写好作文,就需要细心观察生活,深刻地认 识事物。

例如,雪花是白色的、六角形的,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 说明。但我们也可以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角度来 描写。从听觉的角度写:雪花飘过,沙沙沙,是风吹秋叶的 声音,是雨打小草的声音,抑或是我内心发出的声音?这声 音清晰地告诉我:听雪的妙境!从嗅觉的角度写:雪花一片 片落下,我深吸一口气,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感觉,是 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肌肤的舒畅!吸进来的是空灵,吐出去 的是烦恼。从味觉的角度写:一大片雪花,落在我的嘴唇上, 我轻轻一抿,一股比奶香更纯净,比糖水更清甜的味道,刹 那间,让我精神振奋。从触觉的角度写:一片雪花轻轻地落 在我的手上,仿佛一个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觉到它,却 不能留住它。它出现在你的眼前,当你端详它时,它却幻化 成一滴水,透明、晶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都参与到写作中,从小、精、细处着手,对人物的外貌、动 作、语言、心理,以及事情发生的环境、场景等进行描写, 就能写出鲜活生动、情智交融的好作文,也就能打动人,感 染人。当学生除了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观察,还会 多闻、多尝、多用身体去感知的时候,再寻常的事物也能让他们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生动、亲切、有画面感的文章。

(二)全脑运作,治疗作文顽症 综观当前小学生习作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 大顽症:一是文字苦涩不生动,选材陈旧立意浅的“无亮点” 症;
二是结构紊乱无章法,逻辑混乱条理差的“乱穿珠”症;

三是详略不当无主次,平铺直叙不生动的“无重点”症。这 三大顽症的病根在于学生的左右脑区不能相互支持,灵活协 作。

脑科学理论指出,人的左脑也称为“文字脑”,主要处 理语言、逻辑、数学和秩序等抽象信息,是主导记忆理解、 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脑区(即理性思维脑区);
右脑被称为“图 像脑”,主要处理声音、旋律、图像等具体信息,是主是运 用这种储存进行表达的脑区(即感性思维脑区)。尽管功能 各异,但是这两个半脑的运作是互相支持、相互协调的。但 在目前的教学中,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脑区能得到相对充分的 激活,而对感性思维脑区的训练则严重滞后,这也是“三大 顽症”的症结所在。为此,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从激 发学生感性脑区的潜能人手,训练并提升感性脑区和理性脑 区相互配合的能力,使学生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例如,“看到门上的锁,我心里冰凉,很着急。”这个 句子只是单纯地叙述,没有画面感。而善于描写的孩子则会 这样表达:“看到门上的锁,我的心像冬天吃了冰棍一样凉。

整个人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样的文字就有了丰富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当然,不一定非要把人物着急的状 态比作“热锅上的蚂蚁”,也可以比喻成“掉进热水锅里的 螃蟹”“像掉进陷阱里的狐狸”等,这样的比喻不仅写出了 人物着急的心情,也表现出了一种无助和惶恐的情绪,属于 创意表达。

这种教学方法的原理是:“激活右脑的形象思维,将抽 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再由左脑将这些图像转化为对 应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实际上,我们也是在“图文并茂” 的环境中去理解和记忆的。这种转化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得 越自然,越流畅,其表达能力就越强。所以,习作教学需要 我们用大量的生活画面去充分刺激学生的右脑,然后引导其 通过左脑的抽象思维进行表达,经过左右脑的通力合作,学 生就能写出好作文。

(三)练有侧重,培养作文技法 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如,描写 不具体。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改进策略,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具 体的写作技巧、过程和知识。我们发现,小学生习作中描写 不具体的问题又可分为事物特征不突出和人物特点不鲜明 这两种情况。我对此进行细化研究,努力寻求指导和改进的 策略。

根据这样的简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应用策略, 让学生跟着课文学作文,努力做到“一课一得”。但应注意的是,这三大策略的核心是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 引导学生以观察为基点,对事物进行比较或联想,逐步掌握 用具体形象的手法刻画事物的特征。

在有针对性的训练过程中,我们经常借助图片、视频、 歌谣等艺术形式呈现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其 能在理解写作知识的同时,获得写作的智慧和技能。思维导 图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下面的两张图就是为解决学 生拟题死板和模式化而制作的思维导图。

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能有条理地记忆有关拟题的知识, 并建构起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针对学 生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这一话题,教师要求学生以“我的课余 生活”为话题,指导课余爱看书的学生拟题为《“宅”在家 里》;
爱下棋的学生拟题为《课余生活“杀”起来》。还可 编写拟题歌谣:题目藏问号,开头揭谜底,就像躲猫猫,作 文真有趣。

不管教师如何指导,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明确:拟题要确 切、简明、新颖、生动,题目是用来传递信息或辅助表达主 旨大意的。通过这样有针对性,有侧重的练习,学生就会逐 步掌握习作的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