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刍议中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

刍议中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

刍议中小学生生态环境教育 内容摘要:小松鼠知道索取与回报,鸟儿也不忘大树的 庇荫;
路旁的橡树之所以能完整保存,是因为俄罗斯工程师 有一颗善良而高尚的心。古树被砍伐,实际上也是在割断人 类与脚下的这片土地的血肉联系。小村庄的故事,是人类自 毁家园的缩影。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象愚公移山 那样,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

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湛蓝的;
人类从丛林中直立着 走出来,森林是碧绿的。我们生活的地球之所以如此美丽, 适宜人类居住,海洋与森林真可谓功不可没。下面让我们看 看义务教育语文课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保护树木森林的教 育的。

一、动物之深情:索取与回报 《爷爷和小树》 (一年级上册),以孩子的语气讲述 了爷爷和小树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 天,“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为小树遮风御寒;
夏 天,“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为爷爷带来荫凉。人 与树之间亲密、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薰陶感染,从 而养成从小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松鼠和松果》 (一年级下册)这篇童话讲的是两只 具有环保意识的松鼠植树造林、回报自然的故事。“每个松 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 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因此,松鼠决定“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它们相信“将来,这里 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这两只松鼠之所以可爱甚至可 敬,是因为它们具有忧患意识,能够从未来长远的角度,考 虑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
“没有了松树,没有了 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 ……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这个故事提醒我们, 在向自然索取时,千万别忘了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永远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

《去年的树》 (四年级上册),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讲 述的这个故事令人凄然泪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它和树 成了知音,鸟儿要到南方越冬,树请求它明年春天再回来为 自己唱歌,鸟儿慨然允诺。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 来了,却不见树朋友的踪影,经过多方探询,才知大树已被 人锯倒,搬进工厂做成了火柴。当鸟儿找到它的朋友时,仅 存用火柴点燃的灯光。尽管朋友不在了,但是友情还在,诺 言还在,于是,它充满忧伤地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之火点燃 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曾经唱过多遍的歌曲。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两个“看”字,让人回味不已。第一个“看”,仿佛 在说,树朋友啊,我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 歌了,但眼前的灯光就是你吗?第二个“看”,仿佛在说,树朋友啊,你听见我唱的歌声了吗?朋友,永别了。鸟儿无 可奈何地惜别了自己的朋友。这两句话不仅写出了鸟儿对大 树的深情厚谊,也把自己心中那种怅然若失的凄苦淋漓尽致 地展现了出来。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 情的高尚品质,而且能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橡树之幸运:一颗善良而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树》 ((三年级下册))是苏联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颇富人性的作品。因要修建一条贯穿南北城市的 “宽阔、平坦又漂亮”的公路,橡树面临被砍掉的危险。筑 路工人和工程师都被眼前这棵屹立在草原上的“粗壮、结实、 挺拔”的大橡树深深地震撼了。但由于筑路计划不可更改, 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筑路工人沉重叹气。但幸运的是,这 棵巨大的橡树,遇到的是一位心地善良、具有环保意识的工 程师: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 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 地说。” 经过一阵犹豫和思考,工程师最后毅然作出了一个大胆 的决定,为了保留橡树,把本来笔直的公路弯成了马蹄形。

坐车经过这里的人们,不但没有责备工程师这种无可奈何的 选择,还不约而同地对他的做法大加赞赏,说他有一颗善良 而高尚的心。但大家在对工程师盛赞之余,切莫忘了筑路工人的那一声沉重的叹息。大树离不开脚下那片深厚的土地, 同样,工程师的善良和高尚也离不开伟大的俄罗斯民族那颗 宽厚包容之心。这个故事,呼吁人们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尽量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森林树木。只有当人与自然和 偕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

让我们象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那位善良的工程师保护 橡树那样来保护我们生活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吧。美国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主席霍尔姆 斯?罗尔斯顿说得好:
“森林和土壤、阳光和雨水、河流 和山峰、循环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动物——所有这些从 来就存在的自然事物,支撑着其它的一切。人类傲慢地认为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可这些自然事物是在人类之前就 已存在了。这个可贵的世界,这个人类能够评价的世界,不 是没有价值的;
正相反,是它产生了价值——在我们所能想 象到的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它更接近终极存在。” 三、古树被砍伐:斩断与大地的血肉联系 可是,王鼎钧笔下的《那树》 (九年级下册),却没 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棵橡树那么幸运。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 的那棵大树,尽管“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 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棵树,像生铁铸就一般, 即使遭遇台风袭击,也仍然屹立不动。正因为有了这棵大树, 才有千百鸟儿的呜叫,与附近幼稚园孩子们的甜美歌声相应 和。夏天在骄阳下匆匆赶路的人,可以到树下吸一口浓荫;
到了夜晚,凉风袭来,情侣们在树下散步,那斑驳朦胧的树 影,更使他们的爱情增添了无穷的诗意。但是,随着城市文 明的发展,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 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 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 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树在艰难的挣扎,人们希望它能永远屹立在这里。但是, 计程车像饥蝗一般迎面飞来。由于一位酒后驾车的司机飞速 撞上树干,在司机死去的同时,这棵古老的大树也被交通专 家宣判了死刑。这棵通灵的老树, “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 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 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但 是,面对惨酷的命运,它莫法逃走,只能引颈就戮。临死之 前它还不忘通知寄居在树上的蚂蚁,叫这些弱小而坚忍的黑 斗士,赶快搬家,另寻乐土。

四、小村庄的故事:人类自毁家园的缩影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 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 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 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 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 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 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 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 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 利的斧头。” 小村庄的人们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 木,结果毁灭了自己的家园。“锋利的斧头”成了人类对自 然冷酷无情地掠夺的象征。早在19世纪末,恩格斯就曾经针 对工业化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出过严 重警告。他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 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 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 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 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 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 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 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 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
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 竞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 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 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 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我们对自然界 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 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描述的这些灾难,在20世纪的中国竟然可悲地重 演。20世纪中叶以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在“改造自然” 之后已经所剩无几, “八百里洞庭”经过几十年的围湖造 田,面积至少缩小了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 快速增长,我国的环境危机也日益严峻,如北京的沙尘暴、 天津的水荒、黄河的断流,太湖的污染、长江的洪魔等等, 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并已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 生活。如何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如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五、愚公移山: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环境学 家曲格平认为“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环境问题”,他说:
“我 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38%的国土遭受水蚀和风蚀之害,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损失的土地也在 100万亩以上。”302 “我国近几年水涝灾害频繁,并不是 降水量的变化,而是森林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 致水土大量流失,河道淤积,河床抬高,蓄泄洪水能力减弱。

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不彻底解决江河上游水土 流失问题,许多治水措施都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 功。” 《青山不老》(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 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 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十五年如一日地在晋西北植树 造林,不怕辛劳,不计报酬,义无返顾地绿化荒山秃岭,奇 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山沟里绿树 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景象: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 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 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位老农以“愚公移山” 的精神,以“女娲补天”的勇气,从事着恢复森林植被的工 作,他的事迹令人钦佩不已,真可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民众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坚 强决心。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项目“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14SA019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