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策略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频发已引起社会各 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 育内容。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 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但尚未 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 注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潜能开发、着眼建设性和未来希望感 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健 康幸福、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等良好心理状态和 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标本兼治”,即解决心理问题与 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相结合。因此,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 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 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治标 不治本”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 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 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 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 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 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
只知 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 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 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 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 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 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 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 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 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 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
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 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 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 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 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 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 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 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 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 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 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 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 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 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 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 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 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 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 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 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 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 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 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 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 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 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 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 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 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 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 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 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 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 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体系构成 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 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表1所示的几个 部分: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 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
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 (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 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 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 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 (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 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 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 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 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 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 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 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 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 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 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 之目的。(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 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 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 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3)自我 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 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 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 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 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 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 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1)音乐心理 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 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 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 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 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
(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 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 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 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 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 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 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 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 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 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 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 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 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 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 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 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 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对其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心理素 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交往最多的 人就是微环境中的同学,比如宿舍同学、班级同学等,因此 宿舍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大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宿 舍文化心理塑造。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的大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一种归宿感,可以更 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2)班级文化心理建设。班级是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学生与班级成员交往比 较多,班级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良 好的班级氛围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 同学的情感支持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 了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其心理素质,学校应该营 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大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同合作精神。通过组织班级活动 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充分相信 大学生自我发展潜能,综合各种课程内容的课程体系。该课 程体系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专题训练课程、实践活动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以及微环境文化课程等多样化的形式。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我们只 做了一些初步探索,未来应该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不断 完善,争取使该课程体系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 大学生形成健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