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一项战略任务。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全党全国人民积极培育、 努力践行,形成了建设的热潮。然而,对于核心价值观,也 有一些疑问:有人认为分为三个层次不合理,12个词24个字 太长,不容易记忆;
有人认为一些词放得不是地方,比如和 谐应该放在社会层面,法治应该放在国家层面,而一些词重 叠,比如平等与公正;
有人认为太宽泛,没有体现社会主义 性质,比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就与西方价值观区别不开,比 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是一般性的道德要求,如此等等。知 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不予以回 答,势必会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三个阶段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 国共产党长期致力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结晶。它是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可分为 三个阶段:酝酿阶段、提出阶段、深化阶段。

酝酿阶段(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即从2006年十六 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到十八大 之前。

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建设。早在1945年召开的七大上,党就提出了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 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目标,明确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 务”作为党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广泛开展了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 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既抓物质文明建设,也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党 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 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 议》;
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 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正是在以往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在2006 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 本内容。这一概括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既突出了我们党和 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既继承吸收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凸显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 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推动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宣传,另一方面推动思想 理论界概括提炼简明扼要、便于记忆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从2006年10月一直到十八大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 渐升温,特别是2012年达到高潮。该年,《红旗文稿》从第 2期开始一直到第9期,连续发表了十几篇有分量的讨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其中,有两篇值得关注。一篇是第 2期发表的“柯缇祖”的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 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应该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另 一篇是在第4期上发表的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杨明的文章 《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提 出应该从国家和公民两个层面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因为以往我们党就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公民层面的核心 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爱、正义、守法、诚信。《红旗文稿》 所发的十几篇文章只是数千篇讨论核心价值观文章的一小 部分。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学术界提出了很多建议, 为“三个倡导”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即从十八大到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颁发。

正是在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充分讨论的基础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 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 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并没有对它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解释。

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详细、深入阐释的是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大意义,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基 本内容,对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实践要求,对于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等问题, 都有非常明确和详尽的阐述。《意见》有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明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 战略任务。《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第二,明确把“三个倡导”作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十八大报告只是提出了 “三个倡导”,并没有明确说“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没有明确“三个倡导”分别是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而《意见》则把这两个问题明确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供了基本遵循。”第三,明确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 系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提出后,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在 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再提核心价值观?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十八大报告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而《意见》则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如果说在十八大 报告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只是一个“口号”, 那么,到了《意见》的出台,核心价值观已经展开成为一个 完整的体系,标志着核心价值观被完整地提了出来。

深化阶段(2013年12月至今),从《意见》颁发至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特别是《意见》出台以来, 一方面,全国各地掀起培育和践行的高潮:把核心价值观融 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如 道德实践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 活动等,形成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再强调这个 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14年,习近平几乎在每一次重要 讲话中都谈到核心价值观,并且还有几次专门谈这个问题。

如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 讲话等。

同时,经由习近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党对核心 价值观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这种深化主要表现在为什么要培 育核心价值观、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核心价值观 等方面。第一,关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指 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 长治久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 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 础工程;
核心价值观是“三个自信”的支撑;
培育和弘扬核 心价值观,是为了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是解决当前思想 道德问题的需要,等等。第二,关于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提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 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 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 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核心价值观解决了“自 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核心价值观,其实 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 要求融为一体,等等。第三,关于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习 近平认为,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 落实上下工夫;
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
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要抓好领导干 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要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等等。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 出过程看,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 长期的酝酿、积淀、形成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考虑了各 方面情况之后慎重提出来的。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这个 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是“经过反 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才提出来的,是当前价值认 识的“最大公约数”①。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个 封闭的体系,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它 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内涵与性质 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 层次,思想理论界讨论比较多。有人认为西方的价值观不分 层次,我们传统的也不分,现在为什么要分?因为分了就长, 不易记忆;
分了就会产生重叠和位置不合适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习近平在2014年5月4日同北京大学师生 座谈时给出了回答,他说:“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 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 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 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②这里有两层意 思:第一,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那 样不分层次,它也是分层次的,就是说,我们划分为三个层 次是有历史根据的。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对国家、 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次的主体提出价值要求,应该把这三 个层次的要求融为一体。

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次的主体提出 价值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以主体为 尺度的主客体相统一的状态,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和 意义。价值以主体为尺度说明它具有主体性,主体的特性决 定着价值的特性。主体各不相同,价值因而具有相对性;
主 体是具体的、历史的,价值因此具有具体性、历史性;
主体 具有共性,价值因之具有共同性、普遍性。而所谓价值观就 是对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认识、评价、目标、 信仰等。价值观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就是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与价值 相比,价值观的主体性更强,不同的主体对于同样的价值关 系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有不一样的评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因而也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要求。现代社会的主体可 以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相对独立的层次,那么,当然 就可以对三个层次提出不同的价值要求。

有人可能会问,国家、社会和个人不仅相对独立,而且 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既然是统一的,为什么不能找出 能够体现这种统一、同时规范这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呢? 这的确是一个方向,是一个诱人的前景。但是,就目前研究 的水平和实践的发展看,我们还没有到那样一个阶段。而目 前我们所可能形成的“价值共识”就是“三个倡导”,“三 个倡导”就是“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所达 成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③它为我们当前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我们推进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础。

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的基本内涵 呢?这里的关键是要从价值理念的层次或高度上来理解它, 而不是从目标、特征、实现方式、实践要求等角度来理解, 也就是不能降低层次,不能从操作的意义上来理解它们,而 应该从理念、价值的角度来理解它。在一定意义上,价值理 念当然也包括目标、特征、实现方式、实践要求,但又超越 了它们,比它们更高或更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是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概括,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反映了当代中国实践要求,具有 社会主义性质、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是民族特色、时代内涵、制度属性和实践要求的有机统一。我们应该从这些 方面来考虑这些词的内涵。

我们以文明为例。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的、歧义丛 生的概念,关于文明的定义不下几百种。国内对文明的理解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狭 义专指精神成果,即精神文明。目前国内很多人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理解为精神文明,因为文明作为国家的 价值目标,与富强、民主、和谐并列,这四个词分别从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规定国家的发展目标,所以,文 明主要指文化上的目标。这就把文明这个价值理念降低为了 国家发展的一个具体目标,而不是作为一种文明观来理解。

对于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我们应该从开创一种新的、 本质上不同于以往文明的新型文明的高度来理解,而不是仅 仅从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

季羡林先生把中国的崛起称为文明的崛起,他说21世纪是中 华文明大放异彩的世纪,是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纪。张维为、 许纪霖等学者则把中国的崛起称之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他们都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简单地是一个“富强梦”, 更为重要的是“文明复兴梦”,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诞生。

“文明”这个词就要揭示这个新型文明形态所遵奉的价值理 念。

所谓文明的崛起,不单是GDP成为世界第一,不单是硬 实力的崛起,而且是软实力的崛起,是一套价值观念、一个意义系统、一种制度体系的被认可、称颂和追随,是人类历 史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诞生,是一种新的发展 道路、文明样式的问世。唯有这样的一种崛起才能称得上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这样的一种崛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 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为什么要从开创新的文明形态来理解呢?一是资本主 义文明陷入了野蛮,二是由于我们独特的传统、命运和国情。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 义文明,现在推进到了社会主义文明。相较于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摧毁了封建等级制,剔除了人身依附关系,用人权替 代神权,用理性取代信仰,用科学战胜愚昧,用世俗生活取 代来世生活,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 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④进言之,资产阶级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这样一种文明进步是以野蛮的方式取得的,是通 过强取豪夺、侵略殖民取得的。资本主义文明伴随着血与火 的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 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 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 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⑤晚清士大夫杨度就 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里,只有“文明的国家”而没有“文明的世界”,世界各国对内都讲文明,对外都行野 蛮⑥。对土著居民的屠杀、两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甲午 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都是此种野蛮行径的表现。

这样的野蛮行径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海湾战争、入侵 阿富汗、攻打伊拉克……每一次所谓的“正义战争”的背后 实际都是利益。

而在所谓的文明国家的内部,资产阶级的行径也难称 “文明”,特别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更是如此:羊吃人 运动、雇佣童工、工人在暗无天日的工厂里每天工作16小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即生产者 方面,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 堕落的积累”⑦。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还制造了新的野蛮。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描绘的,它在铲除封建、宗法关系 的同时,把一切田园诗般的关系也破坏了:它除了人与人之 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 有别的联系了;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 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它撕 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 纯粹的金钱关系⑧。于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后的消费主义流行,信仰迷失, 理想丢弃,精神空虚,人沦落为美国哲学家伯恩斯坦所说的 “占有性个体”,成为纯粹的“欲望主体”、消费主体;
人 变得紧张、压抑、焦虑,甚至走向自杀、抑郁;
自然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生态危机,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严重损坏,甚 至难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使人的生 活更为“野蛮”。

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来能够促进人类文明 进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桎梏,生产 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结果 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带来了社会生产的极大浪费,社会发 展又回归了“野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社会突然 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
……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 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 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 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⑨。

今天,这样一种“野蛮状态”仍然没有根除,也不可能根除。

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 机、最近的欧债危机等,就是其最新的表现。

社会主义恰恰就“起因于”资本主义的“不文明”。社 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孕育”产生的,但社会主义就 是为消灭资本主义的“野蛮”才产生的。读一读托马斯·莫 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马克思恩格斯 的《共产党宣言》,就不难发现,不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 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所以产生,都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社 会劳动人民的野蛮生存状态,都是为了破除阻碍人类文明发 展进步的桎梏,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合理、更平等、更和谐也就是更文明的理想社会。

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建立一种新 型文明的使命。同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国情,也注定了我们不可能走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 不能走西方文明的老路,而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明发展 之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

如果我们追求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追求西方人那样的生活, 像歌德的《浮士德》所描绘的浮士德那样,奉行物质主义、 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永远追求但永不满足,无限度地向自 然索取,无节制地消费,那样的文明发展模式根本难以为继。

所以,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新的文明样式,不 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同于西方文明。

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理解文明,从这样一个高度来阐释文 明观,那么它就不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就不是拜金主 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就不是见利忘义、 见钱眼开的,就不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 的、集体主义的:是公私兼顾、集体为先、国家至上的;
是 注重道德品质的培育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的;
是倡导和谐 和睦和平而不是对立争斗战争的;
是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只 知向自然索取的;
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
是把文明看作 平等的,应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
是要求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比翼双飞、社会全面发展的,等等。据此,我们可以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概括为几点:以人为本,集体为先,厚德重义,崇尚理性,推陈出新,包容互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有 人认为,“三个倡导”的12个词的大部分却很难体现:有哪 个国家不追求富强、文明、和谐、法治呢?有哪个国家不要 求其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呢?而自由、民主、平等似乎与 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又区别不开。

对于这样一种看法,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 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⑩也就是 说,“三个倡导”中的每一个词,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 都具有民族特色,都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都反映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性质、民族性、时代性、 实践性的统一。

比如富强,虽然每个国家、民族在每个时代都追求富强, 但是,我们所说的富强观与以往的都不同。首先它是民富国 强,不仅国家要强大,而且人民要富裕,最终目的是人民富 裕。其次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那是 途径,是要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再次是独立自 主,西方资产阶级追求富强的过程是一个侵略和掠夺的过程, 伴随着血与火的历史,而我们实现富强的途径是独立自主、 互利共赢。最后是国强不霸,资本主义国家强大后都走向霸 权主义,从荷兰、英国到美国,均是如此。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称霸。

比如自由,虽然资产阶级把自由作为核心价值,但是马 克思主义所理解的自由与资产阶级的根本不同:首先,资产 阶级是从个人出发来理解自由,而马克思主义是从集体、社 会出发来理解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一种社会状态,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才能实现个人自由。其次, 资产阶级只是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自由,并未把自由实现的 条件纳入考量的范围。而马克思主义则不仅考虑自由的权利, 而且要考虑自由的实现。正如20世纪最深刻的自由主义者以 塞亚·伯林所说:“向那些衣不蔽体、目不识丁、处于饥饿 与疾病中的人提供政治权利或者保护他们不受国家干涉,等 于嘲笑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他们能够理解或使用他们日益增 长的自由之前,他们更需要医疗援助或受教育。对那些不能 使用自由的人,自由又是什么呢?没有运用自由的适当条件, 自由的价值何在?”(11)没有条件的自由只能是形式的自由、 口头的自由,只是自由的空头支票,那实际上是富人的、强 者的自由,是资本的自由。因为,在机会的自由或自由的机 会面前,只有富人、强者、不道德者才能抓住机会,把机会 真正变成行动,变成现实的自由。所以,资产阶级自由观保 护的是富人、强者的利益,它与极端的剥削、残酷,与极端 的社会不公,与雇用童工等社会丑恶现象是相容的。所以伯 林说过:“我觉得,困扰着西方自由主义者良心的,并不是 他们相信人们所寻求的自由依其社会或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而是这样一种信念:少数拥有自由的人靠剥夺绝大多 数没有自由的人而获得自由,或至少无视大多数人没有自由 这个事实。”(12) 由此看来,对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解,我们不能停留表 面,而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在比较中梳理它们的基本内涵。

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有人对我们培育核心价值观提出质疑,认为西方的价值 观是“自下而上”自然形成的,所以根深蒂固,深入西方人 的骨髓。而我们今天则是“自上而下”地推进,这样行得通 吗?这是对价值观建设的误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 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 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3)这不仅是事实,更是应当。

进言之,任何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都必须积极主 动进行思想建设,特别是价值观建设,唯有如此,统治阶级 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单纯依靠强 力,能维持“一时”,却维持不了“一世”。所以,建设核 心价值观,每个朝代、国家都很看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 期。在古代,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管仲提出了“国之四维” 说:“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 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他在另一篇文章《国颂》中,更是直截了当 地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所谓“维”就是“纲”,“纲”就是指网上最大、最粗的绳 子,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国之维”就是关乎国家生死 存亡的根本,管仲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这就把核心价 值观建设提高到了国之根本的高度。在现代,新加坡1965年 独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 会,如何使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新加 坡人,产生对新加坡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始终是新 加坡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1991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共 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40个字的价值观:国家至上,社 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尊重个人;
求同 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40个字把个人、 家庭、社会、国家的优先顺序和相互关系讲得非常清楚,为 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为新加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要想社会和谐、长治久安,就必 须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建设并不是“自下而上” 自然形成的,而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反复复的结 果。比如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近代西方,不仅资产阶 级思想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而且在资产阶级大革命时 期,革命的领导者就打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由此 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执掌政权之后,资产阶级 把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写进宪法,以国家法律、国家制度的形式将这些价值理念固定下来,谁侵犯了这些价值, 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成为法律问题。这就把价值观的维 护变成了一种国家行为、政府行为。不仅如此,西方的价值 理念稳固后,执政者们还利用各种时机宣传、培育他们的核 心价值观。比如在美国,克林顿1997年选择在“马丁·路德 ·金纪念日”宣誓就职(14),后来,布什和奥巴马的就职演 说也都选择在这一天,其中的深义在于,马丁·路德·金是 民权运动的领袖,代表着美国价值。比如德国,政府每年都 进行一次“德国价值观调查”,这实际就是一次价值观的教 育,等等。

中国人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近代之前,中国 人在文化上一直非常自信。冯友兰先生就说过:“从先秦以 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 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 种族上来强调的。中国人历来的看法是,有三种生灵:华夏、 夷狄、禽兽。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 开化。”(15)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自信心一点 点被蚕食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 经济总量不断超越发达国家,自信也逐渐增强。但是,经济 实力的提升还不足以完全重塑国人的信心,因为真正的自信 是文化上的自信。文化上的自信根本上是道路的自信、理论 的自信、制度的自信,而这“三个自信”的背后则是价值观 的自信。但恰恰是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一些人却存在模糊的认识,认为今天的成就是“现代化”的结果,是“融入世 界”的结果,也就是“西化”的结果。但实际上,我们今天 的成就是因为走自己的路才取得的。这正是习近平一再谈自 信的根本原因,他说:“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 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 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 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16)。2014年2月17日,他在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 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 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 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 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 会被釜底抽薪。”(17)就是说,只有我们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只有我们有了价值观自信,我们精神上才独立,我们的民族、 国家也才真正独立,我们才真正称得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否则,就不过是别人的“应声虫”。

培育核心价值观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凝聚 社会力量的需要。今日的中国,国家的发展进步举世公认, 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改革发展的成果惠 及国人,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6800美元,中国已 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步入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小康迈进。